馬思嘉
摘 要 媒體倫理問題一直是傳媒行業在發展中始終受關注的一個問題,而新媒體的出現也導致了一系列媒體倫理失范現象的出現。媒體倫理失范現象不僅是新聞行業內部自律不足造成的結果,還是公眾輿論、政府監督、法律法規等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本文試圖分析總結新聞媒體倫理失范現象的表現和特點,簡要探究其產生的原因,并且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媒體倫理;倫理失范;主要表現;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7-0017-02
1 媒體倫理失范的主要表現
1.1 新聞的“反轉”
新媒體時代新聞行業中新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現象——新聞的“反轉”,好像成為了新聞事件能夠引起人們關注的一個“必需品”。新聞事件沒有反轉就沒有爆點,就不容易引起大家的圍觀和討論,而反轉的出現,正是給看客們提供持久吸引力和討論話題的機會,既能滿足公眾對于事件的求知欲和對后續發展的好奇與關注,又能給媒體提供一段時間內較穩定的受眾和關注度。“反轉新聞”是網絡社會下新聞事實及輿論動態出現一次或多次反向變化的動態新聞過程。“反轉新聞”具有階段性特征,往往分為新聞發生、新聞拐點、新聞反轉3個階段,其發生場景多為網絡空間,具有突發性,討論的議題具有話題性。這類反轉新聞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新聞內容的反轉,二是新聞真相的反轉。
2017年3月,“辱母殺人案”在社交平臺上鬧得沸沸揚揚,事發初期,部分媒體將蘇銀霞塑造成一個吃苦耐勞、艱苦創業,靠著自己的雙手發家致富但卻遭遇經濟不景氣的女強人。在某報報道中,她連本帶利地還了債主180多萬,外加一套價值70萬的房產。有媒體質問,如此守信之人,為何依然遭到債主的人格侮辱?事件反轉:蘇銀霞母子的遭遇令輿論深表同情,但與此同時,她的身份也逐漸浮出水面,自己欠債幾千萬拒絕還款,老公欠債跑路,姐妹也都在非法集資。
“哈爾濱天價魚事件”中媒體根本沒有聯系到消費者本人和目擊者,僅僅看了被宰消費者的網上言論,就匆忙發出了新聞,導致后續新聞的幾次大反轉。
此類的反轉新聞數不勝數,越來越頻繁地出現的我們的視線中。社會轉型期很多媒體人普遍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媒體市場競爭加劇,各大媒體之間的新聞爭奪戰愈發激烈,不少媒體為了搶到獨家新聞使出渾身解數,會存在跳過傳統新聞媒體嚴格把關的三級審稿制度的現象。縮短采訪求證等新聞生產時間,極大縮水新聞信息的生產流程,他們往往只是進行草率的調查或者根本不核實消息的來源以及真實性,聽信當事人的一面之詞,而不進行多方信源取證,直接傳播碎片化信息,最終導致錯誤的輿論引導。
反轉新聞不僅會嚴重削弱媒體的公信力,更反映了部分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低下和新聞專業主義及理想的缺失。
1.2 新聞的泛娛樂化傾向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包括奧威爾式和赫胥黎式: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個娛樂至死的舞臺。”娛樂功能作為新聞的四大社會功能之一,主要就是向大眾提供喜聞樂見的輕松新聞給人以愉悅,卻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信息內容的惡俗淺薄,甚至扭曲大眾的三觀。嚴肅文化在泛娛樂化新聞等事物的沖擊下逐漸消解,媒體的社會教化功能漸漸消退。
1.3 “標簽化”現象明顯
“標簽化”是指編輯、記者在新聞報道中沒有公正客觀地講述事實,而是在對新聞事實、新聞人物進行主觀判斷后對核心要素進行提煉概括,故意套用流行語、網絡用語、社會敏感詞及帶有偏見或歧視色彩的“標簽”來用于新聞寫作。如“女博士”“富二代”“酒吧女”等帶有標簽意味的詞語,可能并不是事件的重點,但是這類稱呼可能會固化原有成見,讓大家對于新聞事件中的人物或事件形成刻板印象。過分放大標簽刻意引導輿論可能會歪曲人們對事件本身的認識和評價,造成不必要的誤會,甚至使得某一方遭到公眾的指責和謾罵,由此產生的輿論也會干預人們對新聞事件的思考,導致跟風、盲從等現象的產生。
1.4 侵犯隱私
對于普通公民隱私的侵犯報道很多是非正常拍攝等隱性采訪導致的,記者進行“暗訪”時往往不公開采訪的設備和工具,在被訪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偷拍、偷錄等方式收集新聞素材。這種采訪方式使用不當便會侵害公民的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等人身權利,侵害未成年和女性權利個人權利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在自媒體空前發展的今天,人人都可以當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社交網站上許多消息、視頻中個人信息的過度暴露也會導致侵犯隱私問題的頻發。
1.5 媒體審判
當今媒體干預司法的事件也時常發生。隨著人們民主意識的覺醒和法律意識的提高,公眾對于司法公正的關注和期望程度也日益提高,媒體順應這一發展趨勢越來越熱衷于對于重大案件、法院司法活動的報道和評價。但是媒體的“審判”效力主要體現在媒體報道能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迫使法院按照輿論反映的所謂“民意”來處理案件,但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對司法公正產生影響。
1.6 有償新聞
有償新聞指的是新聞工作者采取不正當手段向被采訪報道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活動,包括“故意隱匿和扣押新聞的活動”,這種行為的實質就是“新聞從業人員將國家和社會賦予的新聞媒體傳播新聞的權利和金錢進行非法交易”。有償新聞違背了新聞真實、客觀、公正的倫理原則,干擾了正常的社會輿論,損害了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對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2 媒體倫理失范的原因
2.1 新媒體的傳媒特征
新媒體時代下的信息傳播具有開放性、匿名性的特點,并且人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接收者,采編播同步,信息傳播快速且范圍廣,由此導致的監管困難、控制力缺失等問題也會為媒介倫理道德失范提供滋生條件。
2.2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缺失
媒體行業競爭激烈,許多新聞從業者一味追求“不缺席”式報道,爭搶獨家新聞或者“蹭熱點”來刷存在感,這種心態其實是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體現。盲目追求熱點,追求曝光度而放棄新聞真實性,未調查清楚事實真相就急于發新聞的行為是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放棄。
2.3 受眾媒介素養偏低
面對一個新聞事件,受眾習慣性接受或質疑,著急“站隊”,而逐漸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或者以言論自由為擋箭牌發表惡意引導性言論扭曲事實。媒介素養是指公民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缺失可能會導致公民無法對信息做出正確判斷和評價,在此基礎上進行分享、轉發、評論就極易造成誤解和輿論方向的偏離。
2.4 政府監管不力
新聞作為社會倫理道德思想意識的一種反映形式,會對社會倫理道德有相應的反作用,因此新聞在發布之前應該進行新聞倫理反面的審查,但是由于我國網絡新聞的倫理審查程序不健全,政府部門的道德不作為以及社會輿論的沉默,網絡新聞的發布和媒體人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道德監督和管理,從而使得部分網絡新聞媒體違背新聞倫理的行為多發,引發媒體倫理失范。
2.5 法律法規缺失
媒體行業尤其是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倫理道德規范的約束不能只靠道德的約束和行業“自律”,更需要相關部門制定網絡媒體監管制度和行為準則,明確劃分新聞事件中媒體的權利和職責的范圍。只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管理機制、職業規則等“他律”體系健全,才能有效減少媒體失范現象的產生。
3 媒體失范現象的對策
3.1 引導新媒體行業自律
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新聞素養,提高新聞人的職業能力,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意識是構建媒體行業自律的重點。只有一個全面、完善的自律體系形成,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媒體失范現象的出現。
3.2 加強輿論的有效監督
公民有權利對國家、政府、媒體進行監督,公民有權利也有義務對新聞報道進行輿論監督。在閱讀、思考、評論新聞時應該做到獨立思考、認真辨別,對媒體進行嚴格要求和監督,敢于發聲,敢于指出和批判媒體的錯誤和失范行為。
3.3 完善新媒體法律法規
輿論監督畢竟只是軟性的沒有法律效益的監督,但是政府出臺的法律法規卻能從法律層面上對于新聞媒體的失職、失范行為進行硬性的懲處、懲罰。從制度層面上規范媒體在倫理層面上的行為準則和規范能夠更加高效、強硬地避免媒體倫理失范現象的出現。
參考文獻
[1]牛靜,劉丹.全球媒體倫理規范的共通準則和區域性準則——基于134篇媒體倫理規范文本的分析[J].新聞記者,2017(10):4-15.
[2]童天玄.新媒體時代下媒體失范現象研究[J].新聞前哨,2017(7):20-23.
[3]趙鵬飛.從近年來的十大假新聞反思我國的新聞道德與法規[J].新聞傳播,2016(18):48-49.
[4]魏茹芳.新聞工作者角色道德自覺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