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翀
摘要: 產城分離是我國工業園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困擾地區甚至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產城融合的理念是工業園區產城分離問題的一種新思路。本文對產城融合的理念內涵做了較為深入的解析,分析沈陽大東汽車城存在的問題,并指出724工廠的更新與利用是汽車城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契機與途徑。文章從功能、文化、生態三個方面提出了在產城融合理念的指導下,724工廠更新與利用的規劃措施,希望為同類工業園區的更新與利用提供借鑒。
Abstract: The city-industry separation is a common problem in China's industrial parks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plagu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or even the city. The concept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s a new idea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in industrial parks. This article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henyang Dadong Motor Cit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renewal and utilization of the 724 factory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and avenue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cit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planning measures for the renewal and utilization of 724 fact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from function, culture and ecology,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newal and utilization of similar industrial parks.
關鍵詞: 產城融合;工業園區;更新與利用
Key words: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industrial park;update and use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9-0025-03
1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全國各地廣泛開展了工業園區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工業園區成為了城市空間與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帶動了城市的發展。但與此同時,產城分離的現象成為各大工業園區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過于關注園區內部生產空間集聚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忽略了部分生產所需的配套服務功能,造成了工業園區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服務設施缺乏、產業文化缺失等問題。另一方面,過于強調園區自身的發展與建設,忽略了與周邊城區的溝通與反饋,造成了職住失衡、居民生活服務設施缺乏等問題。在此背景下,產城融合的理念成為解決工業園區產城分離問題的一種新思路。
2 “產城融合”的概念與內涵
產城融合是相對于產城分離而言,基本內涵是“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1],強調產業與城市功能的融合發展,即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最終達到產、城、人之間富有活力的可持續發展模式[2]。功能復合、配套完善和各功能空間的融合布局是產城融合的核心特征[3]。
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產城融合不僅是產業與城市在功能與空間上的融合,更是一種城市品質提升的過程,包括功能、文化、生態等方面的提升。功能方面,增補生產型服務功能,完善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升級。同時,彌補生活型服務功能,提升工業園區的居住品質。文化方面,注重產業文化的塑造,并通過文化展館、主題公園等形式對公眾進行展示,從而提升工業園區的形象與知名度。產業文化的塑造應與地區或城市的文化內涵相協調。生態方面,產城融合要建立在保護工業園區所在區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生態保護是產城融合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3 724工廠的更新與利用
3.1 區域情況分析
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的指引下,汽車產業已成為沈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沈陽市的汽車產業已形成了“1+2”的發展格局,即形成一個汽車產業集聚區、兩個產業集群。其中汽車產業集聚區為大東汽車城。
隨著沈陽大東汽車城的快速發展,目前已形成整車生產—零部件生產—汽車貿易—倉儲物流的汽車產業基本格局。汽車城內擁有華晨中華、華晨金杯、華晨寶馬、上海通用四大整車企業,中華、金杯、寶馬、雪佛蘭、別克、華頌六大汽車品牌以及15個乘用車系列產品,整車產值達1123.25億元。此外,全域75家零部件企業,其中包括伍爾特、波森、法雷奧等多家世界知名企業。
汽車城在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產城分離的問題。汽車城內雖配建大量的居住小區,但生活配套設施相對滯后,配套服務業短板明顯;地區內非工業即居住,城市功能單一;職住分離,鐘擺交通現象明顯。另外,產業功能發展不平衡,產業研發、汽車商貿、汽車文化的發展較為薄弱;產業與城市相關配套功能發展相對滯后、產業服務功能缺失;地區無序建設和村屯擴張迫使林地等生態資源逐年減少,生態保護面臨巨大壓力。產城分離已經嚴重制約了汽車城的發展,產城融合已經成為其發展的必由之路。
724工廠始建于1936年,初為日偽陸軍造兵廠南滿工廠,1951年始稱724工廠,現為遼沈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所屬的大型國有獨資企業。工廠位于沈陽市東北部,三環快速路大東區段的南側,處于沈陽大東汽車城的核心區位,是汽車城內較為可貴的建設拓展空間。因此,汽車城的發展需求是724工廠搬遷的重要因素之一。
出于促進地區產城融合、整合城市空間資源、帶動汽車產業升級、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等因素的考慮,2017年沈陽市政府提出了724工廠的搬遷計劃,啟動了《724地區更新與利用規劃》的項目,工廠的更新與利用成為汽車城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契機與途徑。
3.2 規劃探索與研究
作為大東汽車城產城融合發展的核心,724工廠地區擁有獨特的優勢,即區位條件優越、歷史文化深厚、生態環境良好等。在充分學習研究北京首鋼搬遷、德國寶馬總部汽車城等案例的基礎上,規劃在汽車城的需求與724工廠的優勢之間尋求契合點,運用產城融合的理論,制定地區發展的目標定位,從功能、文化、生態三個方面探索與研究724工廠更新與利用的規劃策略與措施。
3.2.1 完善產業功能、修補城市功能
在產業功能方面,面對產業功能失衡、產業鏈條不足的問題,規劃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借鑒德國寶馬汽車城的發展經驗,在724廠區內引入生產服務型的產業配套功能。規劃在724工廠南部區域將現狀廠房與倉庫更新改造為總部商貿辦公場所、博物館和會展中心;利用工廠北部優美的生態環境,以不破壞綠化為原則,在現狀廠房的地基上建設汽車研發設施。總部商貿、博覽會展、汽車研發等功能的彌補,完善了汽車城的產業鏈條和產業布局,使724地區成為汽車城整體區域發展動力的核心空間,帶動大東汽車產業功能體系的多元化發展,并與周邊產業片區聯動發展,促進汽車城升級轉型。
在城市功能方面,根據地區人口規模、居民的需求、公服設施現狀情況,規劃在724廠區內配置居住區級的公共服務設施。利用大跨度的工業廠房,改建為體育場館;擴建現狀一五七醫院和老年公寓,提升設施品質和服務能力;按照區域人口合理配建中小學、幼兒園等教育設施;更新現狀工廠辦公、倉庫等建筑,建設地區文化活動中心。
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的“雙補雙升”是汽車城產城融合的基礎與保障。
3.2.2 傳承歷史文脈、凝聚產業文化
724工廠的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是日軍侵華的見證,是解放戰爭時期重要的戰略裝備輸出地,近現代軍事工業發展的縮影,是沈陽市工業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廠區內現存眾多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近代工業建筑和特色風貌建筑,包括廠房、辦公樓、車間、生產設備、鐵軌等,它們能夠體現工廠歷史上的工業環境氛圍,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沈陽市工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規劃主要從三個方面保護、傳承與展示地區的文化資源與內涵。第一,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同時,嚴格按照工業遺產保護的相關規定與要求,科學合理的更新部分建筑的內部空間與功能,改造為724歷史博物館、工業文化展覽館、汽車博物館等文化設施以及汽車創意園、商務中心等辦公設施。第二,保留廠區內全長約6.1公里的鐵路線,用于觀光火車線路,同時作為工業文化展示的重要內容。第三,利用工廠北部生態景觀資源建設汽車主題公園,展示汽車城的產業文化。
工業遺產的保護與更新是對以724工廠為代表的軍工文化的傳承,是凝聚地區汽車產業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整個汽車城實現產城融合的特色途徑。
3.2.3 保護生態環境、展示工業景觀
由于軍工企業生產的特殊性,724工廠北部現存大量的林地與水體,綠地率大于80%,生態環境良好。同時,工廠位于沈陽市結構性綠地“東北楔”范圍內,是城市“東部青山半入城”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態環境的保護是724工廠更新與利用重要的研究課題。
規劃非常重視廠區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生態景觀的利用。對工廠北部的生態環境進行全方面的保留,建設活動被嚴格限制在現有基地內,避免大面積的開發建設破壞環境;將保留下來的廠區工業文化要素,作為景觀小品、景觀雕塑展示,形成的獨特的工業景觀。
生態保護與景觀建設的重要性是汽車城特殊區位決定的,能夠解決大面積的工業園區帶來的環境脆弱與景觀匱乏的問題,是地區產城融合的必要內容。
4 結語
規劃創新性的從功能、文化、生態三個方面探索大東汽車城的產城融合之路,使得724工廠由更新前封閉的工業區轉變為更新后功能類型完善、文化內涵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的東北部城市新中心、工業文化新核心、城市生態新綠心。在產城融合的發展帶動下,“三心合一”,形成沈陽市的生態文化中心。大東汽車城的產城融合之門伴隨724工廠的搬遷而開啟,但產城融合之路卻剛剛開始。在規劃的指引下,地區的發展還需要行之有效的政策作為保障,需要不忘初衷的落實具體建設項目,需要杜絕經濟利益至上的思想嚴格把控每個開發環節。
參考文獻:
[1]唐永偉,彭宏業,陳懷錄.“產城融合”理念下西北河谷型城市郊區工業園規劃模式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5(07):9-14.
[2]李文彬,陳浩.產城融合內涵解析與規劃建議[J].城市規劃學刊,2012(S1):99-103.
[3]劉瑾,耿謙,王艷.產城融合型高新區發展模式及其規劃策略——以濟南高新區東區為例[J].規劃師,2012(04):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