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成
摘要: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規模和質量正在逐年提高。但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嚴重制約了天水市麥積區社會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這使得節水型社會建設背景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尤為重要和緊迫。本文從麥積區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現狀出發,分析了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必要性,介紹了節水型社會及其建設的任務,提出麥積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以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Abstract: The scale and quality of water-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gradually enhanced with the population growth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whil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hibi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on Maiji district in Tianshui city. Thus the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saving socie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urgent. Considering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n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Maiji District, we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introduced the task of water-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Maiji District. All the results we obtained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關鍵詞: 麥積區;水資源;節水型社會;可持續利用
Key words: Maiji district;water resource;water-saving society;sustainable utilization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1-0038-03
0 引言
節水型社會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工程、民生工程,對促進社會工業、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而水資源作為非常重要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使得水資源問題不僅是最敏感的環境問題,也是影響和阻礙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3]。我國是世界上最缺水的13個國家之一,雖然全國淡水總量有2.8×1012m3,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103m3,僅為世界人均淡水占有量的1/4[4-6]。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正演變為鋼筋水泥筑成的“硬殼城市”,使得雨水資源不能充分利用,這給市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地不便,甚至帶來了災害,不難看出人類活動已經打破了原來的生態平衡,使得本已缺水的城市更難以為繼[7]。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更為復雜的生態型缺水狀態,水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8,9]。本文研究以天水市麥積區為例,分析了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必要性,介紹了節水型社會及其建設的任務,并通過對水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的分析,提出了麥積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進一步為麥積區節水型社會的構建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1 天水市麥積區水資源現狀
天水市麥積區位于陜、甘、川之要沖,是甘肅省和天水市的“東大門”。以西秦嶺為界,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嶺北為黃河流域渭河水系,流域面積2180km2;嶺南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積1273km2。全境總面積3480 km2,總人口63.59萬人。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渭河流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28.4mm,長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34.7mm,且降雨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從南向北依次減少,多年平均全年76%的降水發生在5-9月。
天水市麥積區屬于黃河流域渭河水系,是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同時也是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位于本區東南部,總面積1273km2,有耕地2.4萬畝,有黨川、利橋2個鄉,人口1.73萬人。這就形成渭河流域人多水少,工業,農業水資源分布不均,表現為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并存,甚至嚴重缺水的局面。
天水市麥積區平水年人均水資源擁有量931.37m3,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50%。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出現缺水現象。干旱少雨,水資源嚴重匱乏,導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水資源分布與土地、人口分布及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渭北山區干旱缺水現象嚴重。(表1)
2 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必要性
麥積區水資源表現為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并存的局面。供水工程的建設因為資金投入和管理上的缺陷而滯后,且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社會經濟的急速發展,用水量逐年上升,個別地區不僅存在水資源被大量浪費的現象,還存在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從而導致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斷下降,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缺水問題不僅會造成我區的糧食安全問題,抑制我區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發展社會經濟,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動亂。為了確保全區社會經濟的快速和有序發展,穩步提高全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就需要開源節流并重。
3 建設節水型社會的任務
節水型社會的建設要在水權水市場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通過水資源管理機制的改革、開發新的節水運行制度來實現水資源經濟效益和利用效率的提高,即采取綜合措施,加強建設和轉變全社會水資源的管理和運用制度和分配使用方式,確保我區有長期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不斷促進我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節水型社會的建設。
4 現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麥積區屬于水資源緊缺地區,供需矛盾突出,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024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856m3。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調配能力,且飲水安全程度不高,高氟水、苦咸水在全區也廣泛分布。水土流失嚴重、治理進度緩慢,全區水土流面積1964km2,占總面積的62.3%,近年來,由于連續干旱缺水和受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水土流失治理成果也受到了影響。防洪抗旱減災安全保障程度低,全區自然條件較差,水旱災害較多,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健全,水情報汛、通信、工程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設滯后,有待進一步加強。另外,全區水行政執法力度也有待加強。
5 節水型社會建設背景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相關對策
麥積區水資源總體呈稀缺、時間和空間分布上極不均勻的狀態,且水資源的供需矛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愈加突出,因而,水資源如何能被長期有效的合理利用是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根本問題之所在。
5.1 全面開展節水防污,有效利用水資源
為了節約農業用水,需要將傳統的粗放型的諸如漫灌等灌溉方式轉變為新型的噴灌、滴管等現代節水灌溉模式。在現代農業科技的基礎上,依托適宜的水利工程,降低滲漏和無效蒸發帶來的水量損失,使每一滴可利用的水資源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創造最大的效益,以求提高作物產量。與此同時,應將改土培肥、土壤表面覆蓋秸稈和地膜、集雨節灌,改良作物品種和種植模式等措施相結合用于大力發展旱作農業,以求將有限的水資源充分利用,真正做到水旱互補,增加最大限度的提高該地區的農產品產量。
同樣,為了節約工業用水和城市用水,我們應首先提高每個居民的節水意識,并宣傳和學習各種水污染防治措施,大力推進各種節水器械得到研發和使用,不僅從源頭上治污,更要在過程中節水,做到治污和節水齊頭并進,杜絕浪費和污染,使每一滴水都發揮其最大的功效。
5.2 實施綜合防治,改善水環境
綜合治理水污染問題,改變以往主要在末端和過程中治理的原則,注重從源頭上切斷和控制污染物。工業上,應該淘汰那些技術落后,耗水量大,且高物耗和高能耗的生產設備和加工工藝,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引進先進的環保的機械設備,從而降低排入水體中的污染物,提高各種原材料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農業上,對于農田施肥和農藥等造成的大面積水體污染問題,應因地制宜地全面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對含有污染物的農田徑流進行相關凈化處理后合理再利用,以求將其造成的水體污染和浪費最小化。
5.3 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高效合理的規劃和管理
水資源的保護、合理開采和使用、各種水資源災害的消除和防治以及其綜合效益的發揮都要通過水資源嚴格而高效的管理而實現。高效合理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需要對各種水體的水質及水量,不同區域生產和生活的需水量和可供水量以及污水的處理和排放等進行綜合的管理和規劃,做到居民有水可用,水體可循環利用。鑒于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我們進一步完善的水市場機制,使經濟杠桿的作用最大化,敦促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有力實施,切實合理配置水資源、高效利用水資源,做到從根源處切斷污染源并保護水資源。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依托相關法律和政府文件的支持,加強水資源管理的執法力度,進一步規范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形成最優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使水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成為可能。
6 結論
節水型社會建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目前國家、省市正在進行試點工作,我們一定要結合我區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工作的實際,不斷提高水利建設隊伍的建設水平和科技素養,加強各種軟硬件的培訓、學習和建設,使得他們對于節水工作開展更加得心應手,同時認真學習借鑒外地成功的試點經驗,積極的分析和總結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基礎原則。大力開展節約用水工作,積極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改革,使水資源高效利用,達到供需平衡,水資源的循環可持續利用必將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發展,最終建成節水型社會。
參考文獻:
[1]王海洋.節水型社會建設中水資源的利用問題[J].中國科技投資,2017(24).
[2]趙海莉,張志強,趙銳鋒.黑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制度歷史變遷及其啟示[J].干旱區地理,2014,37(01):45-55.
[3]Wei J, Wei Y, Western A. Evolution of the societal value of water resourc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versu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Australia from 1843 to 2011[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7, 42:82-92.
[4]劉建平.天水市城區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探討[J]. 中國水利,2010(7):36-37.
[5]Liu X, Yua X, Yu K.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 28(8):522-526.
[6]孫景生,康紹忠.我國水資源利用現狀與節水灌溉發展對策[J].農業工程學報,2000,16(2):1-5.
[7]張杰,李冬.城市水系統健康循環理論與方略[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0,42(6):849-854.
[8]Kosolapova N A, Matveeva L G, Nikitaeva A Y, et al. Modeling resource basi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ater resource case[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7, 553.
[9]毛德華,夏軍,黃友波.西北地區生態修復的若干基本問題探討[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