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萍
摘 要:文章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工作經驗,從水對公路的危害分析入手,闡述了公路路基排水作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希望對公路路基排水及防護施工有所幫助。
關鍵詞:公路路基;路基排水;防護施工;問題;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U445.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2-0075-01
路基即是參照路線平面位置和縱坡要求,開挖或者堆填成一定斷面形狀的土質結構物,利于公路穩定性,同時可強化路面強度。但在公路路基施工期間,對防護和防水作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避免水對公路造成危害,需在當前公路路基排水工作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地下水和農田灌溉水、雨水等影響問題,設置跌水、截水溝等防護設施,防止水的囤積,且保護公路路基的正常使用。以下就是對公路路基排水施工問題的詳細闡述。
1 水對公路的危害
在公路路基的使用過程中,水的存在將改變公路路面堅強度、使用性、強度、濕度等,同時降低公路使用安全等級,影響行車安全。而造成此問題發生的原因主要歸咎于,公路路基長期暴露在地表上,因此極易受到水的侵蝕,造成路基使用性能降低。此外,從大氣降水影響角度來看,強烈的大氣降水會在一定程度上沖刷公路路基,同時形成地面積水,而后由公路裂縫滲入到路基內部,增加公路路基濕度,造成路基塌方問題。另外,從附近水庫暗流等水源危害角度來看,由于水源具有一定的沖刷性,因此一旦過多地水噴灑到公路路基表層,將形成積水,且造成公路路基地長時間處于路面積水的浸泡環境中,損壞路面材料,縮短公路使用壽命。因而在城市公路建設工程開展的過程中,應提高對路基排水工程的重視,如在地下水處理過程中,由于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沖擊力,通過公路裂縫滲透將影響路基構造,因此需在公路施工中設計路基排水系統,對路基濕度進行控制,同時保持公路路基的干燥性,符合公路使用要求,做好公路路基的防護工作。
2 當前公路路基排水及防護施工中存在的問題
2.1 施工技術水平相對落后
即在一個項目實施期間,施工人員整體技術水平關系著工程施工質量,但就當前公路路基排水和防護工程施工現況來看,由于施工人員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因此使得公路建設中一些施工細節無法得到完善,最終引發路基排水工程質量問題,如塌方等。此外,基于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科技產品逐漸研發出來,但大多數施工人員仍然局限在舊的施工理念下,不利于公路路基排水技術的進一步創新,即施工技術始終停留在原有階段,為此,為了保障公路路基排水系統合理性,應倡導新型施工技術的引進。
2.2 施工質量監管體系不完善
即在公路建設領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完善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但在政策落實過程中,由于部分施工單位更為注重公路路基建設工期的嚴格把控,因此逐漸失去了質量檢測環節,就此增加了公路路基排水問題嚴峻性。
2.3 路基排水方案設計不合理
即在公路路基施工過程中部分施工人員未針對工程實際情況,如降雨強度、公路交通流量、年降雨量等進行考察,且忽視施工方案準確性考察意識,由此呈現出工程質量問題,造成工期延長或者水侵蝕現象。即當前公路路基排水施工仍然存在著路基排水方案設計不合理、施工質量監管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影響到了公路路基防護施工效果,為此應針對施工問題展開有效處理,打造良好的公路通行環境,避免安全事故問題的發生。
3 公路路基排水及防護施工問題解決措施
3.1 應用路基邊溝排水技術措施
在公路路基施工的過程中,路基排水方案設計不合理的問題將影響整體施工質量,因此需在實踐公路路基排水系統規劃過程中,結合施工地區年降雨量、公路交通流量等實際的一些情況,合理化設計路基邊溝排水。即首先,在路基邊溝排水系統設計過程中,應將邊溝位置選定在挖方地段,明確邊溝作用,即對公路路基表面形成的積水進行匯集,以期高效清除路基地面水,避免積水滲入路基內部影響其結構;其次,在路基邊溝排水系統設計過程中,應依據實際地形特點,對三角形、流線型、梯形、矩形邊溝橫斷面進行選擇。例如,在土質邊溝規劃中,應設定邊溝橫斷面為梯形,而石質邊溝為矩形橫斷面,積砂路段邊溝橫斷面為流線型,由此實現對邊溝積水匯集作用的發揮;再次,基于路基邊溝排水設計工作開展的基礎上,應合理化確定邊溝深度和寬度。例如,在高等級公路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應保持其邊溝深度和寬度大于60cm,而在Ⅰ級以下公路路基施工中,可設定邊溝深度和寬度為40cm。除此之外,在路基邊溝排水規劃期間,做好邊溝內側比例設計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土質邊溝內側比例設計中,應保持內側邊坡比為1:1或者1:1.5,而巖石邊坡邊溝比例為1:1或者1:0.5,三角形邊坡為1:2,且注重在縱坡較大的邊坡設計中,設置急流槽,由此控制邊坡水沖刷問題,打造良好的公路路基使用環境。
3.2 應用路基急流槽排水技術措施
在公路路基排水施工的過程中,應注重路基急流槽排水中的設置,可預防公路路基表面積水沖刷現象。因此在公路建設期間,為抓住急流槽設置坡度較陡的特點,將急流槽設置位置選擇在深溝路段或者陡坡位置,然后利用急流槽施工區域水位差,將水流引入到入口,達到公路路基高效性排水目的。同時在公路路基急流槽設計過程中,為了保證整體工程施工質量,提升施工防護效果,應在實踐施工期間,將水泥混凝土、漿砌石材等材料作為急流槽設計的主要素材,且在急流槽結構規劃中,將其斷面砌筑為梯形或者矩形,而其厚度保持在30cm左右,由此防止積水損壞公路路基表面。此外,在路基急流槽排水系統設計過程中,為了實現對高流量公路路基積水的控制,應在急流槽設計期間,于槽底設置相應的凸榫,并保持凸榫間距為5m,而后嵌入坡面土地40cm之內,預防槽身下滑現象,達到高效性路基排水處理目的。另外,若在公路路基排水系統施工中,急流槽長度較長,那么在排水防護施工中,應采取分段砌筑方法,對溝槽進行設置,且保持每一段溝槽長度為5~10m,同時設置伸縮縫,并選用較好的防水材料,對溝槽縫隙進行處理,以期滿足公路路基積水處理要求,且避免積水的形成影響公路使用安全性,達到最佳的公路建設狀態。
3.3 用路基截水溝排水技術措施
在公路路基排水與防護施工中期間,應注重在挖方路基上側邊坡設置截水溝,同時保證截水溝設置數量合理性,且結合施工區域土質狀況,確定截水溝與路塹坡頂間距離,繼而在植被稀疏的施工環境中,對路基地表水進行處理,避免流水沖刷現象影響公路路基穩定性。例如,在一般土質施工環境中,需保持截水溝與路塹坡頂間距離大于5m,而黃土地區距離大于10m,軟土層地段亦大于10m,就此達到高效性路基積水處理效果。除此之外,為了滿足公路路基排水防護施工要求,應注重針對截水溝進行加固處理,同時保持截水溝加固長度小于500m,且在其長度大于500m時,增設出水口,以期達到高效性路基排水施工效果,提升整體施工水平。即在公路路基排水施工過程中合理化應用路基截水溝可防止積水沖刷路基問題,為此應強化對其的有效落實,做好公路路基積水防護工作。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新時期發展背景下,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公路路基排水的重要性,即公路路基排水與防護工作的實施,有利于預防積水沖刷行為造成路基濕度增大,產生塌方事故。為此,為了保證整體公路路基排水施工效果,應注重應用質量監督防護技術措施、路基急流槽排水技術措施、路基截水溝排水技術措施等,改善公路路基建設工作中呈現出的相應問題,達到最佳的公路路基施工狀態,滿足高流量公路運輸條件,且延長公路使用壽命。
參考文獻
[1]張培澤.公路路基設計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J].山西建筑,2014,(20):181-182.
[2]劉昕昕.公路路基排水施工技術及質量控制措施分析[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