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巧巧 鄧赟
摘要:伴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轉入大眾教育階段,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逐步受到教育界甚至全社會的重視。本文將深入挖掘文學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文學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路徑,充分發揮文學特有的育人功能,以提升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為價值訴求與目標追求,促進青年大學生與學校、社會多方面和諧發展。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elite education stage to the mass education stag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has gradually been valued by the education community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literary resources advantage, actively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path of litera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literacy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value pursuit and goal pursuit,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nd schools and society in many aspects.
關鍵詞:文學;校園文化建設;應用路徑
Key words: literature;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application path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9-0188-03
0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在這樣一個舉國興文化的時代列車上,校園文化建設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齒輪。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直接影響著青年群體文化自信的養成,影響著校園教學、科研、管理、文體等各項事業的發展。一所高校文化自信的養成,是其長久生命力的體現。
校園文化建設在學術界已不是一個新興話題。但是研究思路的創新力度不足,多數仍然停留在文學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和貢獻的角度。應用層面的研究力度不夠。本文將另辟蹊徑,從實證研究角度,將研究的出發點定在文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路徑探索;探索路徑的結果還需要有效果檢驗階段,所以本文落腳點是路徑效果檢驗及分析。路徑探索與效果檢驗是一一對應,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同搭建起本文的研究實體。
1 搭建文學助力校園文化建設的應用路徑體系
筆者任教的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近年來致力于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書卷校園”口號。本文倡導的文學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應用路徑體系,立足于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深入挖掘了文學的資源優勢,利用四象限法,從課內/課外與顯性/隱性兩個不同的標準來做應用路徑的基本分塊探索。
然后再細致從文學體系出發,確定四個象限的基本思路:完善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影視文學、大學語文等文學課程建設;從文學閱讀、文學吟誦、文學討論、文學創作四個階段,層層遞進來開展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工作;從文學微課和文學網絡資源庫來服務其他思政課程教育;從文學走廊建設、圖書館文學書籍建設、文學社團建設等方面來提升校園文學氛圍。路徑體系的具體設計請見圖1。
四象限中,筆者就文學課程與文學活動進行了實踐,以下筆者將分點論述文學實踐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效果。
文學課程:以《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建設實踐為例。
本人在學生群體中做了相關調查:以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中文系2014級185名同學為問卷調查對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四類教學目標中,讓學生們選出他們心中最重要的目標,結果見圖2。
從投票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在學生心中,文學興趣與素養的需求僅次于專業技能培養,并以大比重超過文學理論知識的傳授。所以無論是學校需求,還是學生追求,《中國現當代文學》都需要在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文學素養培養上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豐富校園文化,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目標出發,筆者進行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活動改革實踐,并且采訪學生提煉教學效果,總結為圖3。
文學活動:以《雷雨》話劇表演與現代詩歌朗誦比賽為例。
競賽式文學活動是目前校園文化建設最活躍的活動方式,有一些競賽還可以鍛煉學生們的實踐能力。比如筆者面向2015級漢語言文學專業舉辦的《雷雨》話劇表演比賽。讓學生們分組分角色表演曹禺的《雷雨》,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話劇的藝術魅力,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與上臺表演的膽量。圖4是學生參與情況的調查統計,從數據中我們也能發現學生們在文學活動的收獲。
除了戲劇,文學的四大體裁還有小說、散文和詩歌。詩歌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藝術審美,詩化校園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理想境界。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領會詩歌中的情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熏陶和精神教育,筆者用課外的時間舉辦了一場《詩歌朗誦比賽》。每個參與者需要脫稿朗誦,還需要專門的朗誦配樂。比賽結束還有詩歌誦的專家進行點評。每一位學生都參賽并且按要求朗誦,許多學生因為一場比賽而愛上詩歌,愛上朗誦。
2 文學應用路徑體系的操作難題與效果檢驗
本文總結了為時三年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上有許多創新點:如文學微課建設服務于思政教育這一思路;文學吟誦的實踐探索等等。但該路徑從設計到一步步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應用難題。最集中體現在以下兩點:
行動力:新的應用路徑的探索、設計和執行,對于校園師生來說是一個較大的考驗。師生們是否有時間和經歷來組織校園文學活動或是搜集文學網絡資源?老師們是否有能力動員學生們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或是鼓勵學生閱讀、吟誦甚至創作文學作品?并且,單憑中文系的力量還不夠,全校有許許多多熱愛文學的老師,能不能把他們的熱情也調動起來?師生們的行動力直接影響著應用路徑的檢驗。
區域合作:該應用路徑如果想取得廣泛而長久的影響力,還需要與地區,與臨近高校合作。目前東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有意與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合作,打造更多優秀的文化品牌活動。這樣不僅推動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推動了地區的文化建設。同時臨近高校,比如德州學院的柳湖吟誦社團也有意與我院的翠湖學社合作建設校園傳統文化。關起門來做文化,這樣的文化猶如一潭死水。所以,這些外來合作的意向也是開展路徑探究需要考慮進來的。那么以怎樣的形式合作,如何長久的區域合作也就成了本文后續研究需要突破的難點之一。
3 文學應用路徑體系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意義
大學校園文化是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大學校園文化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范、文化產品、校園風尚、制度體制等多種存在方式。文學是全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它猶如雨露甘泉,是一種柔性的力量,在大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功能和價值,潛移默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學應用路徑體系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意義,筆者從三個層次來闡述:
3.1 服務大學生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成長有著積極地促進作用,它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推動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而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那些充滿積極的人生理想和哲理的文學作品傳承至今,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偉大的精神財富,其中的積極意義都能啟迪后人。
在知識層面上,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也是知識的運用者。學生在寫作中為了提升作文水平,經常會選用典故或詩句等對文章進行渲染,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學知識,促使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閱讀。著名作家巴金曾說過:“我是從讀者成為作家的。”這樣的坦言也向我們證明了閱讀文學作品的重要性。校園是知識的集散地,也是文化形成中心,要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首先就要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
在精神層面上,如我國最早的個人詩歌總集《離騷》,就是屈原的精神寫照。他的愛國精神,他的不屈思想都在詩歌中表現出來,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經過幾千年的時間,至今仍然可以給人以激勵。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如魯迅的《阿Q正傳》,就是反思國民精神的一面鏡子。文學的校園推廣,不僅豐富大學生群體的課余生活,更能讓他們的在作品誦讀中,吸取正能量,完善人格,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在審美層面上,文學作品能夠流傳,最主要的是因為它本身具有美的藝術形式,通過欣賞,可以給人以美的感受。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描繪出一幅安靜美好的山間景象,而“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則描寫了一幅廣袤的圖景;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僅具有平仄搭配的韻律美,還有對仗工整的形式美,字面上表現出來的意境美還是有顏色、有動感的。大學生通過閱讀各種體裁風格的文學作品,在充實精神的同時還能增強審美能力的修養。
3.2 服務高校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體現。校園文學建設可以提升一所高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高校師生的凝聚力,推動教育、科研等事業更好的實施開展。文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更是為高校的底蘊和氣質增添色彩。
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方面:校園設施為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而具有濃厚文學氣息的校園建筑和場所,更能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也有助于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激發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比如中國海洋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學習空間——斯文堂,建堂伊始,就由當代作家王蒙先生與校長吳德星一起為斯文堂揭牌。而斯文堂里陳列了許多文人大家圖片,向師生展示學校人文學科的發展脈絡,進一步營造校園的人文氛圍。“斯文堂”一名,寓意此處是文人、儒士匯聚的場所,是文學的殿堂。由此可見,文學在校園文化物質建設上也是有重要意義的。
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文學也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校風、教風、學風等方面。比如近幾年,在勝利學院效果和口碑都不錯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傳統文化月”、“《論語》晨讀”、“讀書征文比賽”、“詩歌朗誦比賽”、“谷山話劇”、“中華傳統禮儀”講座、“大學生微電影節”等等,這些都與文學密切相關。而這些校園活動讓整個學校的氣氛活潑起來;參與活動的學生精神上朝氣蓬勃,人格品質上也受到教育;而組織活動的老師們,除了課堂上的教書育人,也明白了課下服務育人的重要性。
3.3 服務社會
閉塞的校園文化建設,其生命力是不會長久的。優秀的高校會與地區的文化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校園文化建設也是一樣。
學校的文化活動可以面向社會人士開放,比如大學生微電影節、大學生話劇表演等等。學校的文化資源可以服務地區市民,比如學校教師開展的文學講座等等。而地區的一些文化名人也可以邀請來學校為學生拓展思維。地區的文化建設更是可以引進學校。如果合作足夠密切,高校還可以與地區合作,共建市區文化平臺。
大學生是文化建設的主力軍,高校成功的校園文化熏陶下的學生,必然也會成為社會文化建設的新生力量,為社會輸出建設區域文化的創意人才。
參考文獻:
[1]易巧巧.應用技術型大學視域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活動改革初探.赤子(上中旬),2017(1).
[2]許軍娥.用文學經典引領大學生閱讀的新航標[J].職業時空,2007(19).
[3]葉林.試論文學作品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崇作用[J].文化建設橫,2015(7).
[4]李志權.簡論加強高校學生社團的引導與管理[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