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隋
摘 要:對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的適用范圍、辨識單元劃分方法、重大危險源辨識的準確性、重大危險源分級校正系數α的選取等方面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分別進行討論,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措施。
關鍵詞:重大危險源;辨識;分級
中圖分類號:X9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5-0205-02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重視對重大危險源的監管。2000年頒布了第1個關于重大危險源的國家標準《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該標準于2009進行了修訂,現行的是《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同時為了加強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監督管理,防止和減少危險化學品事故的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制定并公布了《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2011年8月5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40號公布根據2015年5月27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79號修正)。這些標準和法規的出臺對我國重大工業生產事故預防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具體的推行和實際應用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重大危險源的適用范圍,辨識單元的劃分方法、重大危險源辨識的準確性、重大危險源分級校正系數α的選取等。這些問題使得企業在重大危險源監控和管理、政府監管部門在最重大危險源的監督管理、評價機構在對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與評價認識上存在一些分歧。
1 實際應用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的分析
1.1 重大危險源適用范圍的一些特殊情況
現行國家標準《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 -2009中規定:本標準適用于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儲存和經營等各企業和組織;不適用于核設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質的工廠,但這些設施和工廠中處理非放射性物質的部門除外;不適用于軍事設施;不適用于采礦業,但涉及危險化學品的加工工藝和儲存活動除外;不適用于危險化學品的運輸;不適用于海上石油天然氣開采活動。實際工作中,對危險化學品運輸企業在場地內轉運危險化學品時是否納入危險化學品辨識就會遇到分歧。以轉運硝酸為例,罐裝硝酸通過鐵路運來然后再通過公路轉運出場地,按照鐵路管理部門的要求,不可采用對裝對卸作業,必須設置裝卸中轉設施,罐裝硝酸由鐵路運入場地需先卸入中轉罐內并靜置一段時間,然后再安排裝入汽車罐車運出場地,這期間或長或短都需要一個時間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理解為一種臨時的儲存,而且涉及到裝卸車作業,應該納入辨識的范圍,也可以理解為這只是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之間的中間轉換作業,本質上還是屬于危險化學品的運輸,不應納入辨識的范圍。為了避免這種歧義,建議重大危險源辨識的適用范圍針對此類情況可以做更明確的說明。
1.2 重大危險源的單元劃分
現行國家標準《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 -2009中,對單元的定義是:一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或同屬一個生產經營單位的且邊緣距離小于500m的幾個和(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在實際應用中,一些大型生產經營單位的裝置或設施連續分布,某些裝置或設施之間的邊緣距離超過了500m,此時按照定義來劃分單元往往就會出現分歧,而不同的單元劃分直接影響到重大危險源的數量以及分級結果。比如一家大型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如果劃分為1個單元可能構成一級重大危險源,如果劃分為3個單元則可能分別構成三級重大危險源,重大危險源的等級不同,隨之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系統的設置要求和重大危險源管理上的要求也會不同,若重大危險源的等級結果比實際風險偏高,會增加企業安全資金投入成本和安全管理成本,若重大危險源的等級結果比實際風險偏低,則不能有效的預防和控制重大危險源安全風險。因此,科學合理的劃分單元特別重要。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在對《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40號)的解讀中指出,為保證重大危險源辨識的統一性,危險化學品單位廠區內存在多個(套)危險化學品的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并且相互之間的邊緣距離小于500m時,都應按一個單元來進行重大危險源辨識,如圖1。
因此,建議在《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中對單元的劃分方法可以做出更細致更明確的說明。
1.3 重大危險源辨識的準確性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是根據危險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及其數量來辨識的,除GB18218-2009《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外,還有現行的《危險化學品目錄》(2015年本)、GB12268-2012《危險貨物品名表》、GB30000《化學品分類和標簽規范》也是辨識的重要依據,而上述目錄和標準中所列出的物質的名稱并不完全相同,在某些物質的辨識上就可能出現不準確的情況。以環丙胺為例,在《危險化學品目錄》(2015年本)中未單獨列出環丙胺,此時可能因為經驗不足而將環丙胺撇出辨識范圍,實際上,《危險化學品目錄》(2015年本)中序號2828所對應的是“閉杯閃點不高于60℃的含易燃溶劑的合成樹脂、油漆、輔助材料、涂料等制品”,《危險化學品目錄(2015版)實施指南》(試行)中第七條指出:化學品只要滿足《目錄》中序號2828項閃點判定標準即屬于第2828項危險化學品。環丙胺是屬于閃點-26℃的易燃液體,按此判別就應當屬于第2828項危險化學品,同時,胺類易燃液體也是屬于GB12268-2012《危險貨物品名表》中列出的危險貨物,通過仔細辨別不難發現,環丙胺應當屬于重大危險源辨識的范圍。因此,要提高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的準確性,除了查閱相關的國家標準、技術標準外,還應當收集化學品的具體信息包括名稱、數量、濃度、狀況、分布以及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等資料。
1.4 重大危險源分級方法中校正系數α的取值分析
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分級方法》,校正系數α的取值是根據重大危險源的廠區邊界向外擴展500米范圍內常住人口數量來確定,常住人口是一些統計中的概念,其基本含義是指全年經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個月以上,而且經濟和生活與本戶連成一體的人口;外出從業人員在外居住時間雖然在6個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帶回家中,經濟與本戶連為一體,仍視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戶連成一體的國家職工、退休人員也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現役軍人、中專及以上(走讀生除外)的在校學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親、看病等)且已有穩定的職業與居住場所的外出從業人員,不算家庭常住人口。按照常住人口的統計概念,重大危險源廠界周圍500m范圍內若是有其他工礦企業、服務設施、公共設施等,此時工礦企業、服務設施、公共設施內的人員(包括上班的人員和流動人員)不能作為常住人口統計。而對一個企業的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進行分級,不僅是為了更好的保障企業安全生產,同時也是為了保障重大危險源周邊的人員生命和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在對《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40號)的解讀中也指出:α的引入主要考慮到重大危險源一旦發生事故對周邊環境、社會的影響。周邊暴露人員越多,危害性越大,引入的α值就越大,其重大危險源分級級別就越高,以便于實施重點監管、監控。因此,只是統計常住人口的數量不能客觀的反應重大危險源發生事故對周邊環境、社會的影響,對周邊500m范圍內可能暴露的人員均納入統計的范圍更合理。
2 結語
通過對重大危險源辨識與分級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析討論,提出幾點建議:
(1)重大危險源辨識的適用范圍中,針對危險化學品的運輸過程中的中轉活動這一特殊情況是否納入重大危險源辨識做出更明確的說明。
(2)對重大危險源辨識單元的劃分方法做出更細致更明確的說明。單元劃分直接影響到重大危險源的數量以及分級結果,隨之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系統的設置要求和重大危險源管理上的要求也會不同,因此,科學合理的劃分單元特別重要。
(3)重大危險源辨識前必須全面的收集相關的資料,以提高物質辨識的準確性。除了查閱相關的國家標準、技術標準外,還應當收集化學品的具體信息包括名稱、數量、濃度、狀況、分布以及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等資料。
(4)對重大危險源分級中校正系數α的取值標準做出更合理的規定。校正系數α的取值只是統計常住人口的數量不能客觀的反應重大危險源發生事故對周邊環境、社會的影響,對周邊500m范圍內可能暴露的人員均納入統計的范圍更合理。
參考文獻
[1]師立晨,魏利軍,羅艾民,吳宗之.重大危險源辨識中存在問題探討[J].北京:安全與環境學報,2008,8(2):163-166.
[2]王喜奎,吳宗之,孫猛等.關于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修訂的探討[J].北京: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17(1):162-166.
[3]王爽,王志榮.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中存在問題的研究與探討[J].北京: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10,20(5):120-124.
[4]王璇,張燦鳳,徐新源,劉曉潔.淺議重大危險源辨識中相關問題研究[J].北京:中國科技信息,2012,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