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享
摘要:《霧都孤兒》是英國小說家查理斯·狄更斯創作的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這部小說創造了眾多形象各異的角色。在這部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運用文體學分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及人物形象。本文由韓禮德提出的語域理論引入,介紹了查理斯·狄更斯的代表作品《霧都孤兒》,并結合語域,對該部作品中的相關細節進行分析,探討語域的使用給作品帶來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霧都孤兒;查理斯·狄更斯;語域;藝術效果
在文學作品中進行文體學分析是語言學理論眾多應用中的重要分支。它表明了語言學研究與文學賞析的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本文以《霧都孤兒》為例,簡要討論了語域在文學作品賞析中的應用。
一、語域在文學賞析中的應用
功能變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語域,是一種與它們所處語境密切相關的語言變體。它是為了某一特定目的或在某一特定語境下使用的語言集合。韓禮德將語域定義為一種特定的意義配置,在通常情況下,與特定場景配置的語場、語勢、語指相關。語域會因話語語場、話語語勢和話語語指而變動。這三種變量是語言在語境下適應于場景而產生的特征。
將語域理論應用于文學賞析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視角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更加深入地探究作品的特點。為了能夠平添真實性與戲劇性地描繪人物,作家會挖掘生活中的真實屬性,選擇恰當的語域,對其加以編排重組,富有創造性地將它們賦予到作品的人物屬性當中。因此,語域的使用既在保留文學作品真實性的同時,又在不失新鮮感與創造性的情況下提升作品的戲劇性效果,展現作品的核心。
二、《霧都孤兒》中的語域應用
查理斯·狄更斯(1812-1870)是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一。在小說中,他批判了虛偽腐朽的社會現實。在語言上,查理斯·狄更斯熟練地使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和大量創造性詞匯描繪情節和人物,巧妙地使用文體學技巧,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
《霧都孤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真實地反映了殘酷的倫敦底層社會現實,講述了主人公一個孤兒Oliver Twist在倫敦社會中經歷的種種悲慘遭遇,但他在逆境中,也堅定地保持自身的美好品質,最終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狄更斯在作品中巧妙地應用語域,為性格、身份各異的人物賦予鮮明的色彩,突顯人物特點和作品主題。對這部作品的細致性研究是現今對狄更斯作品中涉及到的文體學理論進行研究的最佳選擇。書中以語域為代表的文體學問題一直為眾多文學評論家和語言學家津津樂道。
從語域的視角來看,狄更斯時常會使用違背社會傳統標準的表達方式,又或是過度選擇使用一些不符合常規的表達,如俚語、“大詞”(在一般的場景中使用過于正式的詞),來達到作品所要呈現的預期效果。另一個應用于這部作品的語域變量是“語指”,即在面對某一特定人物時,為角色選擇恰當的語言及行為方式,來表明角色的觀點及態度。這種選擇的基準通常是根據行為接受者的地位、年齡、性別,以及與行為施加者的親密程度等原則來選擇的,并且這種選擇通常要置于特定的語境,或是要考慮到特定的目的。為了能夠凸顯角色特點,狄更斯將夸張的藝術技巧和縝密的語言設計滲透到角色的一舉一動中,使他們形象更加生動具體。我們可以在《霧都孤兒》中發現很多能夠反映出狄更斯語言特色的例子。
三、對《霧都孤兒》中的語域應用進行細節分析
(一)語域表明作者寫作意圖
1)誤用詞匯
Mr.Bumble是Oliver出生的小鎮中的教堂執事,他是文中除了小偷們之外,又一惡人的代表,是狄更斯創作的最典型的社會下層小丑式形象之一。他在文中喜歡使用“大詞”來標榜自己,但卻經常誤用詞匯。例如,Mr.Bumble說,“Antimonial,Mr.Sowerberry!”他想指一些人違反社會既定的道德規范,但是卻錯誤的使用了“Antimonial”一詞。“Antimonial”的實際意思是“含銻的”。此處的正確用詞應該是“Antinomian”。這種極其明顯的單詞誤用突出了作者嘲諷Mr.Bumble的意圖。
2)使用錯誤的語法
Mr.Bumble是教區中地位最低的執事,這也就意味著他本身能收到的教育是有限的,狄更斯經常在他的對話中使用錯誤的語法來暗示這一點。例如,他對 Oliver說,"-and all for a naughty orphan which nobody cant love."在這句話中Mr.Bumble同時使用了“nobody”和“cant”兩個表示否定意思的詞。一般情況下,雙重否定表示肯定含義。但是在語境中,Mr.Bumble將雙重否定的形式用作表示否定含義,他在貶低Oliver,強調他是一個“沒有人愛的”孤兒。雖然在現今社會中,由于文化的交流,此種用法已經不再少見,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他的這種用法被認為是錯誤的,標志著使用者從屬于社會底層文化水平不高的群體。這種文字技巧暗示了作者意圖傳達的信息——Mr.Bumble來自社會下層,并且所受教育的程度不高。
3)為角色賦予獨特的行為方式
狄更斯根據角色所面對的不同情況改變角色的行為方式。例如,文中的Mr.Brownlow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中年紳士。他幫助Oliver逃離惡人的魔爪,并且在故事的最后收養了Oliver。他有足夠的能力自由得對語域進行選擇。例如,當面對Monks時,他采用了獨特的方式,他說“He knows the alternative.If he hesitates or moves a finger but as you bid him,drag him into the street,call for the aid of the police,and impeach him as a felon in my name.”他沒有像一般情況下使用得體的表達,而是選用了命令式的短句,和較為通俗的表達方式。這一方面,體現了Mr.Brownlow對話語接收者Monks的不喜,因此對他采取簡捷且較為生硬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從說話的內容上來看,表明了他對小偷的輕蔑和痛恨。這種說話方式直接反映出Mr.Brownlow堅決打擊惡勢力的強硬姿態,象征著作者意圖以他作為社會中的正義代表。他的這種行為模式是在特定的語境下產生的,并與他一般情況下的語言行為形成反差,加強了對主題的烘托作用,也給讀者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二)語域凸顯人物特征
從一個人的語域特征可以看出他的性別、職業、性格、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等特性。例如,Mr.Bumble對 Oliver說“well!of all the artful and designing orphans that ever I see,Oliver,you are one of the most bare-facedest.”他對長官說“I beg your worships pardon,”“Did you worship speak to me?”我們可以從這兩個對話中看出Mr.Bumble 的性格特征。首先,他在使用最高級“the most bare-facedest”出現了低級的語法錯誤,體現了他的粗鄙。另外,他將Oliver形容為“the artful and designing orphans”、“the most bare-facedest”,即說他是奸詐狡猾的孤兒,而且是其中最為厚顏無恥的。此時,他是個純粹的惡人,毫不顧忌地暴露自己陰險惡毒的想法,表現出殘酷與無情的性格。與之相對,在對長官說的話中,他使用了“I beg your worships pardon.”,雖是在表達反對,他卻以請求與反問語式表示出極其的謙卑與獻媚。與前一句話作對比,甚至讓人感受不到是出自同一人之口,給人以強烈的震驚。此時他的諂媚姿態與對待Oliver的兇狠形成強烈的反差,突顯出了他兩面派的作風和陰險狡詐的性格特征。
(三)語域為作品增添諷刺意味
下層社會的粗俗語言為狄更斯的創作增添了許多趣味性、諷刺性與戲劇性。例如Mr.Bumble對 Mrs.Mann說,“A parochial life,maam,”“is a life of worrit,and vexation,and hardihood;but all public characters,as I may say,must suffer prosecution.”他盡力地想要敘述作為一個教區執事的生活是何等的辛苦,以強調自己的勞苦功高。但是從他說的話中,我們卻感到了十足的可笑與荒謬,很顯然他使用了錯誤的表達。首先“worrit”這個詞本身便不屬于一般的交際用語,它是英國下層社會人們慣用的俚語,這個詞所要表達的含義是“worry”。接下來他使用了“hardihood”一詞來形容教區生活,這個詞的含義是“剛毅;厚顏”,很顯然用在這里搭配是很不恰當的。最后,他使用了“prosecution”一詞,我們可以猜測,他想在這里敘述自己的工作總是會受到責難,因此刻意使用了一個看起來高級的詞匯,但是很顯然這個詞用在這里是錯誤的。這些荒謬至極的錯誤完全暴露出Mr.Bumble 的社會背景。他的狂妄遮掩不了他粗鄙與缺乏教養的事實。而這些摻雜在字里行間的“錯誤”表達出了對Mr.Bumble 這一人物濃厚的諷刺意味。
又如,小說中創造了一系列人物,代表著社會中不同類型與階級的人,他們之間相互對比與作用,達到了諷刺與戲劇性效果。
主人公Oliver Twist出淤泥而不染,在糟糕的社會現實中也永遠保持著一顆善良正直的心;上流社會的代表Mr.Brownlow溫文爾雅,擁有良好的教養。他們作為正面形象,點出了作品的主題“善終將戰勝惡”。整部作品中的惡魔,以Mr.Sikes為首的狡詐兇殘的小偷,則是英國社會最陰暗角落的代表。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沒有安穩的生活,以偷竊為生。因此狄更斯為他們選擇的語言粗鄙、支離破碎,甚至難以理解。他們與正面人物的交鋒加強了作品的諷刺性與戲劇性。而勢利小人Mr.Bumble狂妄自大,冷酷地對待Oliver,總是企圖用自己些微的權利去震懾別人,是一個可憎、荒謬的角色。他的高調總是與他低微的身份形成鮮明的對比,尤其在狄更斯高超的語言駕馭技巧下,通過語域賦予他的語言行為,如俚語、錯誤的措辭等,直觀地表現出他在整部作品中富有諷刺與悲劇色彩的小丑形象,成為狄更斯借以達到作品諷刺效果的核心人物。
綜上所述,狄更斯在細節上應用語域,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的社會地位、性格特點,以及寫作意圖。上流社會使用的正確得體的措辭和下層人們脫離常規的語言形成強烈的反差使情節達到出色的諷刺與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吸引讀者興趣。
四、總結
通過結合語域,對《霧都孤兒》進行細節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語言的無窮魅力。看似違背規律的詞語用法,隨性的表達方式,都有其意想不到的語言魅力蘊含其中,加強了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狄更斯是一個偉大的小說家,同時也是運用語言技巧上的鬼才。他對語域的巧妙運用使得《霧都孤兒》獲得了經久不衰的魅力,同時也使得他在英國文學史上取得了無可取代的成就。
參考文獻:
[1]Charles Dickens.Oliver Twist[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8.
[2]廉運杰,萬平.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tylistics[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8.
[3]楊國榮.A Study of IRC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ster Theory[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6:16-18.
[4]陳月紅.The Book Review of Oliver Twist[J].海外英語,2017(6):177-178.
[5]劉聰.An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Deviation in Chapter X of Oliver Twist[J].海外英語,2013(9):239-241.
[6]李竹青.從語域理論視角分析《霧都孤兒》[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19-21.
[7]郭麗娟.霧都孤兒語域藝術效果分析[J].中華少年,2015,(1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