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李啟念
摘 要:由于受到網絡文化的沖擊,讀者獲取資源的方式多種多樣,導致了高校圖書館借閱量逐年下降,如何發揮其在教學與科研中的作用,本文將通過數據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借閱量下降 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01
高校圖書館作為為高校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載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培養人才和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包括開展讀者教育和讀者服務工作、培養讀者的情報意識和情報服務工作,為學校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提供文獻資源保障。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讀者對圖書館的作用、使用方法都比較陌生以及圖書館對讀者借閱制度的限制也導致了我國圖書館較低借閱率[1]。本文將以安順學院圖書館近年來資源使用的統計數據為依據,以圖書借閱量下降原因分析為契機,找到相應的對策分析。
一、安順學院圖書館簡介
安順學院圖書館紙質圖書藏書總量近63萬冊,生均圖書約77冊。擁有超星電子圖書152萬種,購買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碩博論文數據庫、維普、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數據庫、國道外文專題數據庫等中外文數據庫,基本形成了符合學校專業設置和能保障學校教學科研需求的館藏文獻資源體系。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累計90小時,所有電子資源24小時不間斷開放,大大提高了館藏資源及設備的有效利用。
二、安順學院圖書館借閱量統計情況
安順學院圖書館紙質圖書借閱量為2013年-2014年1002347冊,2014年-2015年100042冊,2015年-2016年43742冊,2016年-2017年45334冊。電子資源使用次數為2013年-2014年3448830次,2014年-2015年4373501次,2015年-2016年2876508次,2016年-2017年6603578次。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2013年-2016年紙質資源的借閱量是逐年下降的,電子資源的使用率是逐年上升的,各資源的使用情況總體是呈逐年下降趨勢的。
三、借閱量下降原因分析
1.讀者借閱制度的限制
安順學院圖書館管理規定中規定本校學生讀者可借10冊,借期30天;本校教職員工讀者可借20冊,借期60天;校外讀者可借5冊,借期30天。可在借期滿前辦理續借手續后續借一次,本校教職員工讀者續借期60天,其他讀者續借期30天。如有逾期,需先交完逾期占用費后才能再次借閱圖書,這樣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圖書的有效借閱。
2.圖書館閱讀環境不夠完善
學校由于地處黔中,氣候變化無常,常年多陰冷潮濕,在冬天圖書館就顯得更加寒冷,愿意到館學習的讀者更是不多,所以導致電子閱覽室常常人滿為患,很多真正需要上網查資料的讀者無法正常使用。另外圖書宣傳方式不足,沒有新穎,圖書相關活動不多。使得圖書館對讀者的吸引不夠,圖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很多資源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這樣就造成了資源浪費的現象。
3.讀者到館率不高
由于高校擴招的影響,地方高校入校學生普遍對學習興趣不高,加上參加的各種社團活動較多,從而導致可利用的閱讀時間不多,到館率不高。高校圖書館是免費為讀者開放的,但是圖書館藏書更新慢,甚至由于相關文件的限制,導致購買的圖書與學校專業設置有出入,不能按需購買,導致很多讀者不能及時地在圖書館找到所需圖書,往往就會選擇去館外的實體書店或網上書店尋找圖書,這樣就會加深讀者對圖書館藏書結構陳舊不足的印象。
4.現有電子資源對傳統借閱方式的影響
現在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單只是通過查閱書籍,更多的是通過各大數據庫進行知識的獲取,以快速便捷地得到所需的知識。在這樣的大環境影響下,傳統資源對讀者的吸引力就越來越小。由于現在師生的工作和學習量大、壓力大、節奏快,師生更加傾向于選擇集圖文并茂、有聲讀物或音視頻于一體的電子資源。
5.館員服務理念的欠缺
在大數據時代,高校圖書館只把實現本館的藏書結構合理性與提高電子資源使用效率作為工作的出發點,甚至還片面強調資源的數量,以至于在館藏文獻數字化建設時,沒有從讀者實際需求出發來調整藏書,在實際中缺少對讀者服務開展相關工作。
四、關于增加借閱量的對策分析
1.改變讀者借閱制度的傳統模式
縮小教師與學生圖書可借冊數之間的差距,削弱讀者身份限制。圖書館可以組織制定一些活動,每次活動都進行讀者登記和評選,并進行攢積分兌換積分活動,例如讀者通過參與并完成活動的結果來攢積分,從而根據積分的多少來兌換更多借閱冊數或更長的借閱期限等。
2.提高圖書館便捷性與舒適性
圖書館閱讀環境應該體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燈光、空氣流通、空調等設施應符合讀者需求。圖書館每樓層至少應放置一臺多媒體信息查詢機以方便讀者及時查詢所需資源。
3.開展多種多樣的圖書活動,增加圖書館的吸引力
定期開展各類圖書活動,對活動評選出的優秀讀者給予獎勵。定期對借閱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全方位地、詳細地分析各層次讀者傾向的書籍。調查分析結果可以在圖書館網站上以及海報欄張貼公布,供學生借閱時參考。在館內設立新書展覽區,對所進的新書進行展示,還可以通過海報、展板、圖書館網站、學校廣播臺等進行宣傳,讓讀者了解圖書館新進圖書,力爭改變讀者對圖書館現存圖書陳舊的固有印象。也可以結合現在大數據時代特點,開設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圖書相關信息,讓讀者能夠隨時了解圖書資源最新信息。
4.開設文獻資源檢索課程
開設文獻檢索課是對大學生實施信息素質教育、造就現代化創新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它不僅教會學生怎樣利用圖書館,怎樣快捷準確查找專業學習所需的文獻,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來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素質和信息觀念,培養他們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2]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沒有開設該課程,使得開設文獻檢索課成為空口號。為了讀者能夠更多、更好、更快地使用圖書館現有資源,學校可以根據圖書館現有資源,應配備專業教師開設符合本校讀者的文獻資源檢索課程,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圖書館。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既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創造了無限的機遇,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針對近年來圖書借閱量不斷下降的現象,圖書館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索更多的能夠激發讀者對傳統閱讀方式的熱情,吸引讀者走進圖書館,使圖書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實現圖書館資源合理建構和使用率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許思茵.淺談高校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27):58-60.
[2]王華月.關于高校圖書館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G].河西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