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曦 丁琪 曹峰
摘 要:目的 本課題通過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養生內涵的整理,呼吁現代人們在關注“養身”的同時注重“養心”,注重中醫傳統養生文化中的整體觀念,并將陽明心學中的養生內涵運用到現代養生中來,彰顯其現代社會價值。方法 將已發表的研究論文為主要資料,從陽明思想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方面出發,發掘陽明學研究狀況中蘊含的養生思想,并對陽明學現狀進行分析。結果 經查閱大量文獻及書籍,發現研究陽明思想者以哲學,史學,教育學方面為主,幾乎不涉及醫學領域,該課題拓展了陽明心學的研究領域。 結論 將陽明心學引入到中醫養生文化之中,既充實了中醫養生內容,又可以指導現代養生實踐,陽明心學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更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可以應用于中醫養生領域。
關鍵詞:王陽明 養生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中圖分類號:B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要研究陽明心學的養生內涵及其現代價值,首先必須對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梳理。眾所周知,倫理學與宗法關系、政治、哲學緊密結合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三大特征[1]。相較于近代西方哲學那種具體的思維方式和處理方式(將認識論、實踐論、人的存在與本質等問題分而論之),中國古代哲學的表現方式顯然更為注重融合性和整體性,“它在某種意義上將以上諸項化約為一個問題,即如何成圣……在理學中,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終極關懷呈現為彼此交融的格局。”[2]因此,整個陽明學均可視為陽明心學養生內涵的載體和呈現。了解陽明心學的養生內涵的研究現狀,必須對陽明學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和把握。本文將已發表的研究論文為主要資料,對陽明學研究狀況進行分析,借以了解陽明學在國內的研究發展動態。
一、心即理
陽明心學是宋明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王陽明首度提出并詳細闡釋了“心學”二字,后世則稱其為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的研究數量較多,內容各式各樣。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如下:邵顯俠《王陽明的“心學”新論》[3]認為,王陽明的心學實際上是試圖說明德性之知的先天性,但這并不是沒有經驗的德性,更不是所謂的唯心主義。劉靜《“心”的歷程——王陽明心學探析》[4]提到,“心”的歷程中的“心”是成長的,是在人生的磨礪和實踐中不斷強大的。于丹《心學大師王守仁的生命修行》[5]認為,生命修行當修天地萬物一體,修己以敬而安人。鐘誠《成就德性的新路徑——王陽明心學探微》[6]認為,王陽明通過“致良知”樹立起他心中的德性觀,奠定了心學的基礎和宗旨,以“知行合一”的思想,確立起對個人道德和知識追求的手段和方法。薛勇民、趙寧《從“心之良知是謂圣”到“萬物一體”——小議王陽明的圣人觀》[7]認為,心之良知是謂圣”回答了“ 成圣何以可能”的問題;“ 萬物一體”則進一步指出了圣人必然要達到的精神境界。范軍娣《王陽明的心身之學》[8]認為,王陽明萬物一體的核心在于心身的統一,并在理論方面提出了“心即理”、“心外無物”等命題;在實踐方面,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修身方法。
二、知行合一
知行問題是陽明心學與朱子理學的一大重要分歧點。朱熹認為知在行之前,從而把知和行分開加以理解,而王陽明則認為知和行本是一體,知行本就合一,所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同樣也是各界學者關注的重點所在。對于知行合一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張一峻《從“知行合一”看王陽明的心學》[9]認為,“知行合一”論反對朱子“先知后行”說,與“心即理”、“致良知”構成了陽明心學的基礎。董平《“知行合一”:無限闊大的生命境界》[10]認為,隨著以“知行合一”為實現手段的“致良知”的實踐活動領域的不斷擴展,終究有可能實現天下一切萬物都與我心相關聯的境界,那就是“ 心外無物”,從而實現出“仁人與天下萬物為一體”的無限闊大的生命境界。展明鋒、陳勇《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學說》[11]指出,“知行合一”演變的邏輯路徑即是化知識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而“知行合一”道德修養方法的關鍵:立志。徐圻《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內在統一》[12]則認為,“知行合一”就是“天人合一”,是“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間的融會貫通。此外,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時代價值,也是學者關注的問題。劉晨《王陽明“知行合一”說芻議》[13]概述了王陽明“知行合一”哲學理論的內涵,認為其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國民道德素質的提高、我國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和良好教育環境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龔淑玉、許紅紅《知行合一——王陽明對當今人們日常生活的借鑒之處》[14]認為,知行合一、致良知在反對虛偽作風和處世的方法上,對當下生活仍能起到借鑒學習作用。
“知行合一”與“心即理”、“致良知”構成了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知行合一”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礎上,是良知學說的外在表現形式。修身與養心齊備,體現了中醫養生之三觀: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陰陽平衡的健康觀、內外兼修的修養觀。
三、致良知
良知是陽明心學中的重要內容,歷來受到學者特別的關注。對于良知學的研究較有代表性的有:盛珂《“致良知”工夫論的新視角——王陽明的“立志說”》[15]則認為,致良知可以從立志角度來認識,立志在陽明良知學說中占據特殊的地位。陳琦《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研究》[16]認為,“致良知”思想在生存論反思的立場上實現了以“心”統攝“理”、“氣”的心、理、氣合一的三位一體性的本體觀。金文瑜《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研究》[17]則認為,王陽明從“良知”出發,運用了儒家的本體論、認識論、道德論、以及人性論及其學說于一體,重新系統的構建了一個首尾連貫,思想完整的道德哲學體系,即王陽明心學。趙彥濤《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研究》[18]則認為,“良知”作為人的心靈主宰在面對當代社會中紛繁復雜的現象時需要通過事上磨練發揮出來它的自明自覺,而“良知”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人們內在的精神信仰。付紅玉《王陽明良知學研究》[19]認為,王陽明的良知學提出了具體的道德實踐方法,強調個體要堅持不懈的認識良知、踐行良知。
王陽明所強調的良知是一種精神形態,通過立志,確立自己的成圣目標,保持內在的精神信仰,正是養生先養心這一中醫養生觀的體現。只有精神內守,保持本心,才能形神一致,成為真正的圣賢之人。
小結
從陽明心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學界對于陽明學的研究多從哲學、文學、歷史學視角切入,雖然在三大核心思想的內部構思有所創新,但在總體上看研究仍是以哲學領域居多,并持續低水平重復。現有少量文獻描述了王陽明德育思想部分,其主要導向為社會教育和道德品德的樹立,并沒有以養生養德為主要內容去描述。而陽明哲學的一切講論都是以道德踐履為目標,以成賢成圣為最終目的,這成賢成圣的工夫論,從傳統中醫養生角度來看,就是養生本身。
中醫傳統養生理論歷來重視形神一體,形神共養。而現今社會的中醫養生“熱潮”更多的是在強調“養身”、夸大“養身”的重要性,而很少去關注“養心”的意義,對中醫養生傳統文化中道德品質修養方面的關注更是微乎其微。本課題通過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養生內涵的整理,呼吁現代人們在關注“養身”的同時注重“養心”,注重中醫傳統養生文化中的整體觀念,并將陽明心學中的養生內涵運用到現代養生中來,彰顯其現代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谷嘉.儒家倫理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0.
[2]楊國榮.心學之思一王陽明哲學的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
[3]邵顯俠.王陽明的“心學”新論[J].哲學研究,2012(12):30-37+123.
[4]劉靜.“心”的歷程——王陽明心學探析[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04):1-4.
[5]于丹.心學大師王守仁的生命修行[J].中國紀檢監察,2016(08):58-59.
[6]鐘誠.成就德性的新路徑--王陽明心學探微[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1(05):97-101.
[7]薛勇民,趙寧.從“心之良知是謂圣”到“萬物一體”--小議王陽明的圣人觀[J].晉陽學刊,2015(04):136-139.
[8]范軍娣.王陽明的心身之學[D].西北大學,2010.
[9]張一峻.從“知行合一”看王陽明的心學[J].雞西大學學報,2012,12(08):36-37.
[10]董平.“知行合一”:無限闊大的生命境界[N]. 光明日報,2013-11-26(014).
[11]展明鋒,陳勇.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學說[J].道德與文明,2002(03):37-41.
[12]徐圻.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內在統一[N]. 貴州日報,2017-03-04(004).
[13]劉晨.王陽明“知行合一”說芻議[J].新西部(理論版),2012(07):83+112.
[14]龔淑玉,許紅紅.知行合一--王陽明對當今人們日常生活的借鑒之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9(S3):13-14.
[15]盛珂.“致良知”工夫論的新視角——王陽明的“立志說”[J].哲學動態,2012(10):58-62.
[16]陳琦.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14.
[17]金文瑜.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
[18]趙彥濤.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7.
[19]付紅玉.王陽明良知學研究[D].湖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