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新 王凌艷
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醫療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日顯突出。老齡人這一特殊群體在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主旋律的今天作為學習者的受教育權的保障也提上議事日程。由于傳統的觀念和高校的辦學定位存在的不足甚至缺失,一方面是老年教育的需求日益劇增,老年人“求學”無門;另一方面是地方院校豐富優質的資源遠未得到充分挖掘與合理利用。地方院校應擯棄陳規陋習,順應時代發展及國民需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多渠道,多模態地加入到老年教育服務事業中來,實現轉型發展,擔當時代責任。
關鍵詞:地方院校 老年教育 服務內容 途徑和保障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2
自十八大黨中央做出“重視老年教育”的戰略部署以來,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加緊編制《全國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重視和發展老年教育,并將其納入終身教育體系。這對實施積極老齡化戰略、構建學習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但由于歷史的以及傳統的辦學定位等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的老年教育在應對老齡化,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方面理念落后,響應滯后,作為式微。地方高校肩負為地方經濟建設和人才培養服務的責任,需要以供給側改革理論作為指導,重新思考院校發展的科學定位,轉變理念,敢于擔當,積極探索開辦老年教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動老年教育拓展規模、提升層次,滿足多樣性的社會需求,進而實現專業和院校的轉型。
一、地方院校開展老年教育的必要性
1.供給側改革的必然
從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到李克強總理“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僅僅只是針對當前的經濟界,同時也針對改革深水期、經濟轉型關鍵期的中國各界。為地方社會經濟建設服務的地方院校必需要團結班子,擺正位置,武裝腦子,多出點子,為作為供給側的地方院校的轉型發展,為實現培養新常態下的大批高技能人才(需求側)的辦學目標,也為應對老齡化,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國家、和諧社會建設勇立潮頭,敢于擔當。
2.職業教育的使命使然
地方高校,特別是地方高等職業院校是鏈接人人、面向社會的紐帶,是實現“兩個百年”和“中國夢”的戰略支撐,是“中國制造”和“工匠大國”目標的載體。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培養了大批技能型、實用型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地方高校的生存和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著“招生難”“就業難”“轉型難”等多難并存,地方企業“技工荒”等軟肋、短板,地方(職業)院校教育面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持續調整、人口結構變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生存和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3.人才培養標準的必然
地方高校是技能人才的培養方,是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直接生產和再生產科學技術的“供給側”方,其供給的技能人才能否滿足“需求側”,即各類企事業單位的要求是人才質量的標準和關鍵。這與地方院校的辦學定位追求、改革精神和責任擔當意識的缺乏、機制體制、教學質量等都有著直接的關系,需要地方高校進行高標準、嚴要求地進行“供給側改革”。
4.地方高校優勢轉化的必然
地方高校有著現成的行政和教學管理經驗,充足的物質資源可以保證老年大學教育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寶貴的歷史積淀凝成的校園文化可以拓展老年學習活動和展示的舞臺,地方高校教師隊伍的潛能發揮,能夠有效推動老年教育較快發展和師資隊伍的成長。校園內青年人與老年人的教育活動相互影響,人員相互交往,不僅可以促進兩代人綜合素質的提高,互補雙贏,而且可以促進地方高校自身的建設和發展產生新認知,通過發展老年事業需要的相關專業,可以培養老年服務與管理的專門人才等等,優勢體現不一而足。
二、地方院校開展老年教育的可能性
1.積極老齡化應對體系嚴重不足
1.1現行養老模式存在諸多問題
獨生子女化、生活壓力大、代際分居,傳統的居家養老在當前421型甚至8421型家庭結構下使得照顧老人的負擔日益沉重,時間難以保障、老年人亟需的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務更是杯水車薪,難以為繼。
雖然養老問題催生了諸如“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抱團養老”、“共同養老”等新的老年關愛模式,但是反映的都是現實需求和困境,養老問題的普遍和困難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說明無論是從理念還是舉措,數量還是質量,設備還是人才,管理還是效果,現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均不能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特別是精神層面的需求,老齡化日益嚴峻的今天,助力積極老齡化,關注終身教育末端的老年人的客觀訴求,打造老齡教育服務專業,開展相關研究和實踐,培養培訓老年服務人才,提升服務水平等等,地方高校大有作為。
2.地方院校資源優質豐富
2.1優雅的環境和健全的設施
地方院校規劃科學,有一定的辦學歷史和人文積累,不但校園樹木蒼翠、綠樹成蔭、空氣清新,而且擁有包括體育場館、體育器材、校醫院、食堂、圖書館、報告廳等多種設施,利用這些物質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學習、娛樂、休閑等生活服務,能夠使老年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2.2實力雄厚的專業隊伍
由體育、藝術、音樂、醫療、服裝、計算機、管理等專業人才組成的教師隊伍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服務經驗,他們可以為養老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支撐、解答老年人咨詢的問題、傳授老年學生技能、培訓的老年護理與服務人員,可為老年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建立起高效運行的養老管理機制和完整的信息平臺,長期及時為老齡人口服務。
2.3高素質的志愿者隊伍
大學生志愿者文化素質高、工作熱情高,這種公益性質的活動既可提升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也可以節省開支。盡管大學生志愿者中每年有因畢業而離校的,但總有新生不斷補充,用之不竭的大學生志愿者和地方院校拓展老齡人口服務得天獨厚的優勢。
總之,地方院校利用優質資源拓展老年社會服務,可以有效解決社會化養老中出現的管理資源、人力資源、服務內容、服務設施等諸多問題,為開展老年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三、地方院校拓展老年教育服務的內容和途徑
地方院校開辦老年教育并不是毫無頭緒,高校一直以來為本校離退休,病退的干部和職工開辦的俱樂部,活動室,智囊團,關工委等都或多或少地承擔起了服務老年人,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和個人實現的追求,有的院校這方面的工作還開展的很有特點,規模效應兼備,值得地方院校學習和借鑒,但更多是需要創新。
1.老年專業培育和人才培養
老年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當前老年教育尚沒有成為獨立的專業,面對老年事業的強勁需求,地方高校應更新理念,高瞻遠矚,從學院轉型和專業發展的高度出發開辦老年教育、養老護理、老年保健等涉老專業,探索老年教育課程與涉老專業的嵌入,開展老年教育心理學、老年教育教學方法等的研究,培訓當前急需的涉老專業人員,培養承擔老年教育的復合型人才,推動老年教育專業化發展,引領老年教育的實踐和方向。
2.加強有關涉老方面科學研究
地方院校有著得天獨厚的科研優勢和條件,在涉老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應用方面應該大有作為。要前瞻性地在老年心理學、老年教育學、老年管理學、老年醫學、老年休閑學、老年人居環境及服飾藝術學等學科開展有關老齡產業的教學和理論方面的研究;也可以開展養老保障制度、老年人身心發展及開辦老年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等專業建設等方面的研究,還可以通過校校、校企聯合成立“老年服務與產業研發中心”,構建“產學研”平臺,開拓老齡服務產業,發展老年產業,在實踐中推進養老研究的深化和可持續發展。
3.涉老信息咨詢服務
學校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在物聯網、互聯網+時代分享的大背景下不斷向社會開放,地方高校理應發揮其場地、設備、師資、課程等優勢拓展服務渠道和空間,盡可能覆蓋涉及老齡人口的家庭、疾病、消費等各種問題,無縫對接老年人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傾聽老年人的心聲,為老年人解疑釋惑,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護老人的合法權益,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4.開辦老年大學
傳統上的老年大學主要是政府機關為退休人員開辦的老年教育機構,數量有限,普通大眾難有機會進入,老年大學一座難求。地方院校辦老年教育可以利用現有資源獨立開辦或與社區合辦老年大學或老年學堂(老年班),放寬入學要求,采用靈活的形式進行教學;聘請老年群體中高級職稱者為青年導師、督導,聘請校內外一些資深的退休專家或管理者開設講座,聘請退休的技術類人員走進學生實驗室或課堂做現場指導等,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價值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利用網絡平臺,指導老齡人口遠程學習;引入學歷教育,休閑教育等,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使老年人在學習中陶冶情操、增長知識、豐富生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5.開展大學生助老志愿服務
地方院校要宣傳國家的老齡化政策及舉措,廣泛動員大學生參加助老志愿活動,開設大學生助老志愿服務公共選修課,以實踐課的形式,有組織地開展志愿服務實踐。建立志愿者注冊制度、培訓制度,養老互助制度和養老服務積分互換等,保證志愿服務的積極性、穩定性和高水平。組建大學生“為老服務小組”或者“助老服務團隊”等,依靠團體力量為老人長期提供結對服務;建立助老志愿服務積分制,給予一定的學分,促進志愿者服務的經常化和制度化,助推涉老專業和課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四、地方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保障措施
鑒于受益對象是老年群體,地方高校開展老年教育過程中首先應該拋棄長期沿用的傳統學校的“灌輸式”教育模式,提倡和促進按照老年人學習需求的“自主學習”;辦學院校要從“老年人教育中心”轉變成“老年人學習展示中心”;教育過程不應僅僅關注于向老年人傳授知識和技能,還應該向他們提供條件,讓老年群體能夠參與服務、分享閱歷、展現才華、互相支持、享受學習的愉快。
另外,地方高校開展老年教育屬于公益性事業,最理想的狀況是開展老年教育的地方高校,其老年教育經費納入政府公共財政體系,逐步建立老年教育經費投入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并根據地方高校招收老年學員的數量和開展教育活動的學時,參照全日制生均撥款標準進行經費核定與劃撥。但當前地方高校開展老年教育尚處于規劃期,國家尚未出臺有關經費撥付的意見,目前,地方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經費可以通過地方性老年教育項目方式獲取,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獲取支持,并積極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學校與社區、老年事業發展基金等聯合,以委托項目的方式多方獲取經費支持。積極探索以政府投入為主導,以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總之,在終身教育理念下,老年教育將越來越受到關注,地方高校作為眾多參與老年教育的成員之一,還需要不斷借助轉型融合發展的機遇,積極探索老年教育的實踐模式,滿足老年人學習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肩負起起供給側應有的擔當。
參考文獻
[1]王濤.以地方院校為依托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可行性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
[2]邵景元.地方高校辦老年教育的優勢與責任[J].老年大學,2014(2).
[3]楊進.以終身學習理念為指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
[4]鄭青.終身教育背景下開放大學開展老年教的實踐與思考——以江蘇開放大學為例[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4).
[5]張春燕.《淺談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徑》[J].《高等函授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1).
[6]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1〕28 號) 》。
[7]穆光宗.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8]劉益梅.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探討[J].廣西社會科學,2011(7)
作者簡介:陳立新(1968.08-),男,上海人,蘇州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浙江大學訪問學者,副教授。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外語與基礎教育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英語,高等教育學,教學理論與設計。
王凌艷(1984-),女,無錫人,南京師范大學英語教育碩士,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外語與基礎教育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