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全虎
摘 要:文化扶貧是精準扶貧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貧困群體的變化,文化扶貧在作用和功能方面,需要適應新時代精準扶貧工作的要求。本文著眼于東部欠發達地區縣級城市中社區和村級基層圖書館的功能,探討基層圖書館在文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扶貧 貧困 基層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到2020年要在中國徹底消除絕對貧困的重要指示。然而,在十九大和十九屆一中全會召開后的三個月時間里,雖然各級各地圖書館都在認真學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但針對文化扶貧的思路和辦法,卻遲遲沒有切實的抓手,對基層圖書館在文化扶貧中的作用,沒有足夠準確和清醒的認識。
國家提出的“精準扶貧”戰略是切中要害的,一來要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更重要的是要針對貧困戶形成貧困的不同原因和貧困的不同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基層圖書館要在文化扶貧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其次要著眼于發展來考慮問題。
一、找準定位是關鍵和核心
基層圖書館在文化扶貧中的定位是最為重要的,直接關系到基層圖書館的發展和文化扶貧的效果。找準定位基于三個主要因素,一是貧困人群構成,二是貧困人群在社區和農村的分布,三是貧困人群的精神狀況。
貧困人群構成方面,主要以殘疾人、老人和照顧殘疾人、老人的家庭為主,其中第三種群體,主要是因為家里的殘疾人和老人需要照料,實在無法參加工作,導致貧困的。這三種貧困群體構成大約各占三分之一,其中殘疾人和老人的比例略高一些。這樣的貧困人群構成,說明貧困發生的原因與交通閉塞、環境破壞、產業單一、經濟薄弱和基礎設施落后的國家連片貧困區的貧困發生原因有很大的不同。這些貧困群體實際上是扶貧路上的“最后一公里”,既無法通過地方財政和社會力量兜底實現脫貧,又不能使其通過自身力量轉變貧困現狀。這樣的貧困人群構成情況,同時也是國家連片貧困區和國家級貧困縣實現整體脫貧后,面臨的最難解決的貧困群體。
貧困人群分布方面,除了國家連片貧困區和國家級貧困縣,東部大部分欠發達縣級城市的社區和農村貧困人群實際上是不存在“孤島效應”的。[1]在大多數縣級城市里,這些貧困人群的分布是零散的,分布在溫飽之家甚至是小康之家附近的。在貧困人口率和貧困發生率比較低的社區和農村,基層圖書館覆蓋的人群中,貧困人群的比率也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說,基層圖書館的圖書和服務配備,貧困人群無論在使用率上,還是在接受程度上,都是很低的,這是無法回避的現狀。
貧困人群的精神狀況是基層圖書館配備圖書的主要依據。實事求是的說,東部欠發達的縣級城市雖然欠發達,但實現富裕和小康生活家庭的比例,相較國家連片貧困區縣級城市還是比較高的。欠發達地區和連片貧困區的貧困人群,雖然貧困的基準線是一樣的,但心態上可能并不相同。同時,貧困人群構成方面存在一定差別,國家連片貧困區縣級城市的貧困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因此,東部欠發達縣級城市貧困人群與國家連片貧困區貧困人群在精神領域內,對基層圖書館的需求應該是不同的,是要區別對待的。
二、著眼于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
東部欠發達縣級城市貧困人群的脫貧方式,由于貧困人群的結構決定了無法通過自身能力的轉變進行脫貧,因此,比較可能和可行的方式還是采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社會力量定向幫扶和地方財政兜底三個方面共同努力的方式。
這樣看來,基層圖書館著眼于技能提升和知識擴展的邏輯,并沒有什么問題,因為基層圖書館面對的主要群體畢竟是非貧困人群,不可能從公共服務的角度為那么少的貧困人群單獨進行圖書配備。同時,以殘疾人和老人為主的貧困人群,即便脫貧,也在貧困的邊緣線上,難以走上小康和富裕的生活。
在東部欠發達縣級城市的社區和農村,不貧困的老人也很多,不貧困但是家有殘疾人和老人的家庭也不少,基層圖書館作為公共服務社會事業,理應從社會事業發展的角度去進行圖書配備。
因此,基層圖書館的圖書配備,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向:
一是要以舒緩心情為方式。因為貧困人群大部分都是沃爾曼所指的“甘于貧困”的人,對于任何促使他們發展(比如教育)和增加財富的事物都不感興趣。[2]一來是個人能力所限(比如殘疾和年邁),二來是知識結構所限(文化程度本身很差),所以他們和一些社會不安定相比,文化程度更低,個人能力更差,所以并不會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的組成部分。即便如此,人的心情仍然是要宣泄的, 舒緩心情不論對于貧困人群還是社會人群,都是很重要的。
二是要以簡便易懂為出發點。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貧困群體,更需要配備簡便易懂的圖書,最好是畫冊和從前的小人書。簡便易懂的圖書更適合會去基層圖書館閱讀的群體,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改變閱讀群體和閱讀方式了。
三是要以科普常識為目標。科普類的圖書,對當前的貧困群體來說,目的已經不是為了擺脫封建迷信束縛和避免迷信活動發生了,因為他們實在無法給迷信活動的發起者帶來任何收益了。科普類的圖書,主要應以醫療保健、健康養生、科學飲食等內容為主,考慮到社區和農村許多老人帶著孩子,所以配備上應區分老幼,合理配置。
現階段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不是根據農村社區的真正需求來決定,而是根據地方決策者政績需要來做決定的。部分決策者熱衷于投資見效快、易出政績的短期公共項目,熱衷于新建公共項目,熱衷于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共產品,而農民真正需要的公共產品卻得不到提供。[3]這樣的現狀在十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現狀,但內涵已經大大變化了。因為社區和農村所需要的公共產品也已經分流了,需求層次逐漸被拉開,需求的內容也五花八門。基層圖書館更加不能默守陳規,也應該以更現代的方式,迎接傳統閱讀向現代閱讀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劉彥隨.周揚.劉繼來.中國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特征及其精準扶貧策略,《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269-278
[2]邊曉紅.段小虎.王軍等.“文化扶貧”與農村居民文化“自組織”能力建設[J]. 圖書館論壇,2016(2),1- 6
[3]陶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農民負擔問題探索[J],財貿經濟,2001(1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