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迎春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一、充分認識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時代意義
1.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綜觀世界近現代史,一些國家雖然也強調法治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堅持厲行法治,導致法治不彰、法治乏力,影響了國家現代化進程。
2.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只有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發揮好法治的經濟發展助推器、社會運行調節器作用,才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如期完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迫切要求建立健全加強產權保護、維護契約自由、保障交易安全、促進公平競爭的法律制度,發揮法治在穩定預期、激勵創新上的重要功能。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迫切要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調節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強化法治在維護公正、促進和諧上的權威地位。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和制度安全,需要發揮法治在明晰權責、懲治犯罪、保障安全上的積極作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要求加大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密切領域的立法執法司法力度,拓展法治在保障民權、化解民憂、改善民生上的空間。
3.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的必由之路
從世界發展大趨勢看,國家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制度競爭和治理能力競爭。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崇高使命。只有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才能完成好這一歷史使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禮法結合、德法共治是中華制度文明的精髓。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需要推動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需要統籌推進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扎牢權力運行的制度籠子。
二、深刻理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總體思路
1.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完善全面依法治國領導體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定。
2.堅持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作為首要任務,切實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合憲性審查是保證憲法有效實施的關鍵制度。要嚴格落實憲法規定,健全中國特色合憲性審查機制,確保違憲行為及時得到糾正和追究。完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堅決糾正和撤銷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實施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誓制度,增強全體公民特別是國家公職人員的憲法意識。
3.堅持以良法善治為基本取向,加快法治中國建設步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只有依據反映客觀規律、體現人民意志、解決實際問題的良法治理國家,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和諧、生態美麗。善治是法治的目標。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實現權利有保障、權力受制約、違法必追責、正義可預期、公平看得見的善治狀態,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4.堅持把抓住“關鍵少數”作為重要方法,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要通過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的具體行動來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既要堅持高標準,更要守住底線,在厲行法治上當模范、作表率,帶頭強化對法治的追求、信仰和執守,真正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變成想問題、辦事情的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
三、準確把握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重點任務
1.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質量。立法是為國家定規矩、為社會定方圓的神圣工作
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做好立改廢釋工作。科學立法的關鍵在于把握和遵循立法規律,確保所立之法遵法理、合事理、通情理。把公正、公開、公平原則貫穿于立法全過程,認真研究法律的調整范圍、調整方式,科學評估法律的實施效果、社會影響。更加注重適應法治實踐需要進行立改廢釋,從法治實踐經驗中提煉立法政策。民主立法的關鍵在于堅持立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立法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堅持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加強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密切領域的立法。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立法機關與社會公眾溝通機制,做到廣察民情、廣納民意、廣聚民智。完善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讓立法直通群眾。依法立法的關鍵在于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立法,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進一步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完善立法工作程序,堅決克服立法部門化、地方化傾向,切實防范立法中的利益輸送和利益集團干擾。
2.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推進依法行政,推動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確保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讓行政機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讓行政相對人法無禁止即可為。推進行政程序法治化,用嚴密的程序遏制權力的任性。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加大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讓生命更安全,讓生活更美好。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堅決杜絕粗暴執法、選擇性執法、釣魚執法現象,有效解決亂執法、不執法問題。推進政務公開法治化,擴大和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健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有機銜接的行政糾紛解決機制,確保行政糾紛解決渠道更方便、更有效。
3.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政法機關按照黨中央部署,深入推進以司法責任制為重點的司法體制改革,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獲得感增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