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寧
摘 要:英美文學在外國文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英美民族獨特的審美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英美文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氣質和審美傳統,雖然表現出來的形式多樣,流派眾多,但是這些形式不同的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氣質以及審美傳統幾乎是相通的。本文在此基礎上,就英美文學表現出來的文化氣質以及審美傳統展開論述。
關鍵詞:英美文學 審美傳統 文化氣質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7-0-01
前言
在世界文學史上,英美文學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經過長期的發展,英美文學自成體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氣質和審美傳統。不僅將英美文學中的瑰麗詞句和豐富內涵充分展現出來,還將英美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涵以及 悠久的歷史充分展現出來,體現出了人生的哲學思辨和人性的悲歡離合。本文基于宏觀視角,針對英美文學進行深入分析,將英美文學中的文化氣質以及審美傳統充分展現出來。
一、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
英美文學的發展基礎是希伯來文化和古希臘羅馬文化,主要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所以,對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進行研究,必須要充分考慮到這兩種文化。換言之,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和希伯來文化以及古希臘羅馬文化息息相關。通過對英美文學內容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出,英美文學有著崇高的審美傳統以及崇尚力量。通過對古羅馬、古希臘的雕塑和繪畫我們可以看到,雕塑家和畫家經常雕塑或者繪制裸體的男子,這些雕塑作品或者繪畫作品給人一種力量感[1]。通過對英美文學內容的研究可以發現,很多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對于力量的描繪,與古羅馬、古希臘雕塑以及繪畫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內容存有相通之處。比如作家海明威,寫過的很多文學作品中就有針對力量的描繪,主要的描繪方式就是塑造硬漢形象,如《老人與海》這部代表作品中,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圣地亞哥老人在出海歸來的途中與鯊魚、馬林魚頑強搏斗,這實際上就是對力量的贊美。除此之外,《論崇高》這部作品中,古希臘作家朗基努斯就針對西方崇尚崇高這一現象進行了集中強調,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針對力量進行的描繪,展現出對壯大之美的追求。除此之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英美文學中也追求人物形象的多面性,防止文學中的人物給人一種單薄的印象,造成作品可讀性下降[2]。比如,由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塑造出來的“哈姆雷特”這一人物形象,就展現出多面性的特點。正是因為多種形象同時存在,讓“哈姆雷特”這個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讀者在欣賞這部文學作品的時候仿佛接觸的是一個立體的、形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總的來說,古希臘文學表現出來的三個主要特色,即深邃的理性主義、鮮明的人文主義以及濃厚的理想主義情懷,為英美文學的創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針對英美文學的古典審美傳統起到奠定作用。后世的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中受到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導致文學作品中刻畫出來的人物性格以及描寫的文學作品情節都表現出古典的審美傳統。
二、英美文學的文化氣質
1.有著強烈的批判意識
通過對英美文學的深入研究可以發現,敢于批判是該類型作品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特色。特別是美國的文學作品,有著非常強烈的批判意識,很多作品都是對現實的批判和反思。與中國的文學相比,雖然美國文學要年輕一些,但是現實批判性十分強烈。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菲茲杰拉德、德萊塞以及馬克吐溫等著名的英美作家,通過對他們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后便會發現,這些文學作品中散發出對社會現實的強烈的批判意識。尤其是馬克吐溫,甚至被稱之為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他的作品中表現出強烈的批判意識,比如《湯姆·索亞歷險記》這部作品,就是針對美國陳腐刻板的學校教育、偽善的宗教儀式以及庸俗虛偽的社會習俗進行批判和諷刺,筆調歡快,對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理心靈進行描述,起到強烈的批判作用[3]。
2.關注社會現實
英美文學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學,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在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文學作品的題材通常都是神以及其他的各類英雄。然而,通過對文學作品中的神進行研究后便會發現,這些神無不體現出人的特征,關注社會現實,作家試圖通過文學作品對社會現實進行反思和批判。正是因為如此,經過漫長的發展,英美文學逐漸形成心懷蒼生、關注現實的文學作家。通過對英美文學內容的研究便會發現,在很多的英美文學作品中,作者都是試圖通過對主人公或悲慘、或坎坷命運的描寫,對現實生活進行折射,將現實社會的人情冷暖充分展現出來,讓讀者可以通過主人公的命運了解到社會的現實和殘酷。這些英美文學雖然從表面上是對實主人公悲劇人生進行描寫,實際上,作者也以此為載體表達出對現實社會的關懷[4]。比如《人性的枷鎖》這部文學作品,就是一部典型的關注社會現實的文學作品。
3.追求人的啟蒙和解放
希伯來文化和古希臘文化是英美文學的起源,希伯來文化和古希臘文化的特點是英美文化的基礎,這也導致今天的英美文學中散發出一種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研究可以發現,英美文學中對于人的啟蒙和解放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止,特別在文藝復興的時候,這一追求表現的更為突出。對于文藝復興而言,人文主義是重要的核心思想,這也是古希臘一直以來的審美傳統。在文藝復興這一時期,大多數的文學作品都在號召對人性啟蒙和人性解放的追求。比如,《西風頌》中,作者雪萊用一句“假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樣的話表明了對人性啟蒙以及人性解放的追求。又如,《哈姆萊特》這部作品中,作者莎士比亞在劇中通過克勞狄斯與哈姆雷特之間的斗爭,將英國黑暗封建現實與人文主義理想之間的矛盾充分展現出來,表達出自己對人性啟蒙和人性解放的追求。
結論
起源于古希臘羅馬的英美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歷久彌新,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文學盛況。在文學內容和文學形式上,英美文學所傳達的情感和精神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值得我們去借鑒和關注。
參考文獻
[1]石麗華.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與文化氣質研究[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7(04):199-200.
[2]鮑丹.解讀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和文化氣質[J].校園英語,2015(33):207.
[3]孔來信.淺談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和文化氣質[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2(09):115-116.
[4]徐畔.多模態視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學專業課構建——基于電影的多模態特征及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01):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