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創業者總以為資本不知道他的“故事”是編的,但資本即便知道“故事”是編的,也不會讓創業者知道,因為那樣對雙方都沒好處。

“因為母親體弱多病,父親癡迷賭博,所以家里一直很窮,我從小就買不起想看的書……我想憑一己之力,依靠互聯網技術,讓所有人都能看得起書?!痹谝粓鰟摽吐费萆?,一名年僅17歲的創業者正在向臺下的投資機構代表,介紹著自己創立的“共享圖書”項目:每天只要0.15元的費用,讀者就能從平臺上租到喜歡的書籍。
坐在臺下,聽著感人的故事,兩家機構當時就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然而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其實并不存在,整個商業項目也只是一個想法。
這位年輕創業者的“故事”出自一家策劃機構之手。融資和創業圈子里本就光怪陸離,有些創業者熱衷“講故事”,也有投資者愛“聽故事”,這成了圈子里見怪不怪的現象。
曾炳添,港大高材生,他就是創業者背后講故事的人,已混跡于創業咨詢市場多年。“一個創業項目好壞是其次,有沒有動人的‘故事情節是關鍵?!彼f,“所謂講故事,看似自欺欺人,卻可以創造出許多的商機。”
曾炳添也是一名創業者,最初創業時,并沒有覺得講“故事”有多么重要。認為把產品和商業模式做好,才是整個創業項目成功的關鍵。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4年前所創立的海淘項目,在有數據、有銷量、有口碑的情況下,距離天使輪融資僅差臨門一腳時,卻被對方告知:商業模式上沒有硬傷,但創始人缺少“故事”是敗筆。
“我創業太順利是我的錯?有沒有搞錯!”在聽到這樣的答復之后,曾炳添很是憤懣。也有不少創業的朋友向他訴苦,說項目在融資路演上,被機構痛批創業“故事”缺乏亮點,不夠性感,很難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
既然項目贏得市場要靠包裝,那幫企業講“故事”,或許會比海淘電商來得更賺錢。恰好大學主修的是營銷企劃專業,曾炳添毅然結束了原有的創業項目,和朋友一起創立了一家品牌策劃機構。
“與其他品牌策劃機構不同的是,我們沒有公關、全案,只負責造故事。”其機構早期的目標客戶,清一色的都是想在短期內獲得投資的初創企業。在前幾年創業項目井噴期,創業者之間的融資競爭相當大,誰能夠先于他人拿到資金支持,就意味著在成功路上能夠快人一步?!霸谏虡I模式同質化嚴重,且沒有太大硬傷的情況下,好的創業故事就是制勝關鍵。”
講故事也很有講究,企業和創始人的“包裝”,既要讓投資人眼前一亮,又要合乎常理,避免出現突兀的“奇葩”經歷,而且貼標簽、造概念的環節十分重要。曾炳添以一位00后互聯網創業者為例,在造“故事”的過程中,為對方貼上的備選標簽有“未來馬化騰”“中二創業者”“少年00后野心家”等,這里面要反復推敲,還要結合當下的行業熱點。越能讓資本機構和媒體記住的標簽,獲得投資的成功率就越高。
除了年輕人,上了年紀的創業者也可以打造出感人勵志的創業故事:二次創業、一生坎坷、圓兒時夢這些概念,都十分令人印象深刻。有些內容操作好了,甚至能夠打造成年輕人的榜樣典范,在項目融資路演上,取得意想不到的高分。
在創業情節方面,創業者的創業歷程絕對不能一帆風順,尤其是家庭環境不能太殷實,這樣才能突出個人能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偏遠山區的孩子幫鄉親網售土特產,為久病臥床不起的父親撐起一片天,天才少年不甘淪為模式化教育的產物,年幼時幫父母擺地攤而埋下創業種子……這些才是足以打動人心的創業“故事”。
“創業者都漸漸知道了講‘故事的重要性,但編不出來就得找專業機構了?!痹肀硎?,有很多創業者覺得故事應該自己來寫,經驗履歷也只有自己最清楚。然而,當他們將“故事”展現在投資機構面前時,往往會發現引以為豪的履歷和過往,在無數創業者精彩“歷程”對比下,顯得黯淡無光。
事實上,不少創業者的精彩“歷程”,大多經過精心策劃、細心包裝,有些策劃能力強的創業團隊能夠自主完成,而策劃能力較弱的純技術團隊,則一般都選擇外包給FA(專門服務創業公司融資的機構),讓其完成“籌備——包裝——路演——融資”的一條龍服務。
“如果不想讓FA機構賺走那么高的融資傭金,創業者就唯有找我們了?!痹碚f,供需旺盛讓他和團隊賺了個盆滿缽滿。相比FA機構,他們并不精于撰寫商業計劃書、準備路演材料、投融資對接等,卻能夠引導創業者把創業故事、過程講好。
對于計劃融種子輪和天使輪的企業,曾炳添會采取一次性收費的模式,根據行業特性不同、競爭強弱,收取8000元-10000元不等的策劃費用。而對于計劃融A輪的創業企業,則一般都采取比例分成的模式,即按融資總額0.75%的比例進行抽傭。一般來說,在他們團隊的幫助下,獲得500萬A輪融資的企業,協議需要繳交的傭金為3.75萬元。
“這個價格比很多FA機構的抽傭低多了,這才是我們立業的根本。”曾炳添介紹,對于有意向的創業者,一般在簽訂協議并繳交保證金后,就會有專人聯絡對方,收集創始人資料,策劃相應的創業“故事”。
對那些毫無亮點的普通創業者,他們就會從過往的履歷上下功夫,盡量讓其經歷看起來豐滿、坎坷些,突出個人在項目把控、團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至于履歷中尚欠缺的部分經驗或資質,也會想辦法幫其補充完整,甚至會提供相應的資料,讓創業者在短時間內“惡補”。例如常年參與某某公益事業、常年個人資助某某特殊人群等,以便在路演、融資會上,應對來自投資機構的質詢。
除此之外,針對項目創始人的“故事”藍本,曾炳添的團隊還會提供專業的造型師,甚至為其提供恰當的衣著發型等建議,確保從每一個細節都能夠與個人的“故事”背景相融合。尤其是在和一些地方電視臺合作欄目時,創業者秀的范圍更廣,更要注意細節。“畢竟設定在‘大山里長大的孩子,總不可能長得白白胖胖,穿著時尚,這根本不符合邏輯?!痹碚f。
曾有專家和業界人士認為大部分創業者出于“正直”考慮,都不會接受捏造的“故事”。然而,事實卻恰好相反,有些創業者為了能夠盡快融資,非常樂意看到這些強加在自己身上的“閱歷”和“故事”。
據了解,創業三年多來,曾炳添和團隊服務過的創業項目就已經超過5000個,其中有超過20%的項目順利拿到融資,剩余的也部分獲得了投資或并購意向。
那些愛聽“故事”的投資機構,難道就不知道其中暗含“水分”嗎?
“這些‘水分我們在做盡調時就能夠摸清楚了。”曾在廣州某資本機構擔任投資經理的Gamin說,但他同時表時,投資機構對于部分創業項目允許一些“水分”的存在,只要行業有前景,項目能賺錢,機構不會在意創業者是否講“故事”。
在從事投資經理的兩年時間里,Gamin經手過的互聯網創業項目超過一千個。他說那些有“故事”的實力創業者,才是大部分資本機構青睞的好項目,這些項目的估值在一年內就會翻番,除了有好產品之外,還有“話題”可以炒作,部分“勵志”的創業經歷,甚至還能通過電視、網絡媒體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只要故事合理些,機構一般都會照單全收,即便是在盡調時發現問題,也不會主動戳破這層窗戶紙?!碑吘雇顿Y機構能否獲得可觀的回報,才是其最關心的問題。若含有一定“水分”的“故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未來的估值,并在引入新一輪融資上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
“這些創業者總以為資本不知道他的‘故事是編的,但資本即便知道‘故事是編的,也不會讓創業者知道,因為那樣對雙方都沒好處?!盙amin說。
(劉洋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