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孝翠 崔景立
摘要:根據工程需要,該增加的一定要增加,該減少的一定要減少。文章以工程設計中的一些典型問題為例,分析了在工程設計中合理把握“增”與“減”的辯證關系。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project, the increase must be increased, and the decrease must be reduced. Taking some typ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e" and "decrease" in engineering design.
關鍵詞:增;減;綠色建筑;限壓;控流;透水地面
Key words: increase;decrease;green building;pressure limit;flow control;pervious ground
中圖分類號:TB4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0-0011-02
0 引言
近十余年,既是我們國家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也是工程技術突飛猛進的階段,更是各類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大量發布的階段。
對建筑設計來說,新材料不斷出現、新工藝不斷出現、新技術不斷出現、新設備不斷出現,及時把這些新的東西補充到設計規范里去,確有必要。但是,當這些新的內容補充到規范體系里面的時候,對原有的建筑體系會帶來什么影響呢?是全面替代?還是新舊并存?還是合理增減?
以建筑給排水專業為例,一方面,作為總圖、建筑、結構、給排水、暖通、電氣、動力諸專業中的一份子,有必要處理好各專業之間的“增”與“減”;另一方面,亦需要處理好本專業內的“增”與“減”。因此,如何把握好建筑設計的“增”與“減”,值得業內深入思考并實踐之。
1 以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為例
建筑的最大特征,應該就是地域特征。
湘西有吊腳樓、皖南有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豫西有天井式窯院、陜北有掘進式窯洞……為什么呢?建筑首先強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綠色建筑、海綿城市,亦應如此。
具體到建筑節能,或者說綠色建筑,國家在2006年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在2014年做了修訂。響應建筑節能有關要求,不少地區也頒布了地方性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但是,有些地方性的綠建標準,幾乎就是國家標準的翻版,或者大同小異,地方特色了了。
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可能原因較多。但是,無論如何,要想真正實現建筑節能,在地方性綠建標準編制的時候,還是有必要深入進去,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合理“增”“減”。
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該加強的就加強;不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該弱化就弱化。
有關綠色建筑的設計、建造與評價,具體到節水、節地、節能、節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想以設計圖紙為藍本做到定量評價,不太容易。但是,建筑是否節水,是否節能,是否節材,只有定量的數據才具有最終說服力。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認為,可否由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將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的建筑形態分門別類,每一類抽取一定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最好是具有一定使用年限的建筑),分別統計其用地指標、混凝土消耗指標、鋼材消耗指標、外裝飾材料消耗指標、內裝飾材料消耗指標、水耗指標、電耗指標、熱耗指標、氣耗指標、機電各專業主要材料消耗指標、用電高峰變壓器負荷率、二次供水泵負荷率、空調主機負荷率等,然后在統計的基礎上,分析整理出各地、各類建筑在土地占用、單位用水量、單位用電量、單位用氣量、單位用汽量、單位原材料消耗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特征值。最終,以這些特征數值為參考,對新建建筑進行綠色等級評判,達到這個特征值,算什么樣的綠色等級;優于這個特征值,可以算什么樣的綠色等級。可以想見,按照這個思路評價綠色建筑,客觀性總是要強一些。同時,這些特征值也可為政府部門制定有關發展規劃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
隨著大數據產業的發展,用電高峰變壓器負荷率、二次供水泵負荷率、空調主機負荷率等數據的測定與收集,已不存在技術問題。
經過分析與處理后的數據,也可補充到相關專業的設計規范中去,對相關內容的計算與選用提供必要的參考和補充,修正相關設計參數,減少不必要的能源和資源浪費。這些數據,恰恰是設計人員喜聞樂見的。而且,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節能意識的逐步提高,上述數據也會不斷變化。因此,有必要將此類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常態化。
通過技術查驗,可以分析新建建筑對相關節能技術、相關設計措施的使用和執行情況;通過數據比對,可以對相關指標進行量化。再好的節能技術,使用的不恰當、使用的地方不合理,其結果未必節能;巧妙的設計思路與專業統籌技巧,哪怕少用或不用節能設備,其結果未必不好。因此,作為一種多學科交叉的系統工程,對綠色建筑的評價,當有關數據庫建立起來以后,可以考慮改變現有的綠色建筑評價模式,采取以定量評價為主,定性評價為輔的復合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通過定性評價和定量比對相結合的方式,更直觀地查驗新建建筑的能耗情況,驗證相關節能技術的節能效果。
2 以建筑節水為例
控制用水點的供水壓力,可以起到一定的節水效果。因此,《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GB50555-2010在4.1.3條規定:“市政管網供水壓力不能滿足供水要求的多層、高層建筑的給水、中水、熱水系統應豎向分區,各分區最低衛生器具配水點處的靜水壓力不宜大于0.45MPa,且分區內低層部分應設減壓設施保證各用水點處供水壓力不大于0.2MPa。”
規范“限壓控流”的初衷無疑是好的。但是,如何靈活運用規范,則是每一位規范執行者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在日常設計中,常有施工圖審查人員認為,不論何種建筑,不論是利用市政水壓直接供水,還是二次供水,只要用水點處供水壓力大于0.2MPa,必須采取減壓限流措施。
事實上,有關“0.2MPa”這個壓力值,建議因建筑而宜、因衛生器具而宜,而非不分情況,一減了之。
首先,以市政供水為例,當某市政供水區域內新建或改建一些用水量較大的建筑時,對該區域市政供水壓力或多或少會造成一些影響。因此,對于利用市政壓力直接供水的用戶,即便市政水壓大于0.2MPa,是否減壓,值得商榷。
其次,以住宅為例,將家用衛生器具劃分為“定水量型用水器具”和“變水量型用水器具”。所謂定水量型用水器具,其用水量與配水點處的供水壓力無關,僅與用水設備自身的節水性能有關,如座式大便器、家用洗衣機等。所謂變水量型用水器具,配水點處的供水壓力直接關乎用水器具的出水量,如洗臉盆、洗滌盆(槽)、淋浴器等。家用“變水量型用水器具”,水壓過大,水花四濺。減壓固然有效,采用充氣龍頭、減小閥門開度等同樣有效。因此,對于居住建筑,根據現行《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和《住宅建筑規范》等,合理做好給水豎向分區即可,不必刻意強調“0.2MPa”。
當然,對于公共建筑,根據建筑的具體情況和使用對象,合理控制用水點的壓力,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控制流量時建筑節水的根本,“限壓”屬于“控流”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對于上述規范條文,筆者建議在今后修訂時,可否改為“當分區內低層部分用水點處供水壓力大于0.2MPa時,應采取控流措施”為宜。
此外,有一個問題,不得不說。以公共場所常見的蹲式大便器為例,無論是采用腳踏沖洗閥、自閉式沖洗閥,還是采用感應沖洗,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有的蹲便器非常容易沖洗,有的蹲便器不那么容易沖洗。(與潔具釉面質量有一定關系,但不是決定因素)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應該與蹲式大便器自身的水力沖洗條件有關。水力條件好的,就容易沖洗;水力條件不好的,就不太容易沖洗。因此,建議衛浴行業或有關質量檢測單位對不同類型的蹲便器進行比對分析,遴選“易沖洗、耗水少”的蹲便器,以標準化的形式向全行業推廣。畢竟,以往國內在進行沖水馬桶改造時,大多關注沖水量為3/6L的座式大便器,較少關注公共場所使用較為廣泛的蹲式大便器。
3 結語
對工程工程設計而言,“增”,要因需而增;“減”,要因需而減。“增”與“減”的平衡,或許既是智慧的體現,也是發展的需要。對工程設計來說,尤其需要處理好“增”與“減”的辯證關系,才利于推動專業技術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洪宸.綠色建筑設計要點探析[J].價值工程,2015(29).
[2]張洪.論節水理念在建筑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0(21).
[3]王守全.建筑工程設計管理研究[J].價值工程,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