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錦
一座城市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是共生的,彼此相互依托發展。
一個人的氣質體現于內涵,一座城市的氣質卻根植于文化。
在今年青島市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文化”一詞被提到了三十多次。這幾年,青島以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在2015年文化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已經達到5.99%。可見,每個城市都越來越注重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與城市之間也逐漸形成了一種互幫互助之態。
青島這座城市在擁有著“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高顏值的同時,在文化如火如荼發展的今天,青島的文化氣質自然而然地流溢出來。“電影之都”的申創成功,盡顯出島城因電影而生的獨特氣質。“文化+”新業態的出現,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享受著這座城市的溫暖氣質。
青島的“電影夢”
在文化產業的驅動下,韓國首爾被賦予“時尚之都”的稱號,英國倫敦被定義為“文化創意之都”,中國成都成為了“中國西部文化創意之都”。文化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城市,讓城市綻放異彩。
談到電影,首先想到的城市一定有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島與生俱來就是一個“天然攝影棚”,它是一座幾近與電影同齡的城市。與電影的不解之緣,注定了影視產業將成為青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品牌--。
近年來,青島憑借著自身所具備的影視基因,在影視行業連創佳績。2017年11月1日,青島申創世界“電影之都”的十年之夢終于成真,成為了中國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電影之都”。“電影之都”的稱號花落青島,并不是一次偶然的機遇所得,這得益于青島在影視產業上的執著與奮進。青島曾在2008年、2011年申創過兩次電影之都,但都未能得償所愿。2015年,青島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加入世界“電影之都”的構想,青島蓄力前行,采取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的方式,終于在2017年將“電影之都”的頭銜成功摘下。青島的影視產業版圖因此得到了延展,72個國家、180個成員城市將與之建立一種常態交流,從此青島影視產業跨步邁入國際視野。
從“天然攝影棚”到“世界電影之都”,青島成功的秘訣在于全產業鏈的爆發與拓展。無論是影視制作、影視發行、影視放映,還是影視人才的培養,青島都做得面面俱到。
除了諸如棧橋、八大關、魯邦國際風情街等天然拍攝地,青島還擁有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園。2017年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園首批15座攝影棚相繼投入運營,在園區內注冊的影視公司已經達到了100多家。與此同時,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園東方影都有著世界最大的一萬平方米攝影棚以及世界上唯一的固定水下攝影棚。未來,將會有諸多好萊塢大片入園,實現“青島制造”。
提到青島,首先是啤酒、海鮮映入腦海,其實青島的特產還有演員。范冰冰、黃渤、黃曉明……青島“電影人”不勝枚舉。在百年電影文化的浸潤下,青島重視影視人才的培養,各大影視高校紛紛選擇在青島落地。受到影視文化的熏陶,青島有很多市民喜愛與擅長藝術表演,更注重培養下一代人的藝術細胞。影視人才是青島影視產業持續發展的基礎,青島把影視人才培養納入到影視產業的發展之路上是正確的決策。
青島在影視產業的發展上碩果累累,卻并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青島為影視產業定下了“1+2+N”的發展思路,在未來,通過建立一個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搭建N個高端影視文化交流平臺,集聚各地優秀影視資源,最終形成以影視為帶動的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大影視格局。
世界城市品牌之父西蒙·安浩調查發現:“人的記憶,只能記住三個城市。”城市文化產業的形象定位將會成為人們大腦中獨特的記憶點,“電影之都”將成為人們記住這座島城的重要標識。
“文化+”的融合發展
隨著文化產業不斷升級,“文化+”新業態應運而生,文化與各種創新元素發生碰撞并進行著深度融合,文化產業邁向了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一家位于市南區河南路10號的書店——棧橋書店將“文化+旅游”新業態展現得淋漓盡致。從棧橋書店出發,走過太平路,就是棧橋,它是青島離海最近的書店。“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首先就得益于它所處的優越的地理位置,這使其有著與方所、明月島等獨立書店不同的定位,它是一家以國際文化背包客旅游為主題的書店。棧橋書店因為靠近火車站,因此它是來青島游客的第一落腳點。基于這一點,棧橋書店為游客提供行李寄存、游客指南等服務,使來到青島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旅行中的溫暖。棧橋書店在為到青島的游客提供旅游服務的同時,也通過“走出去”的方式吸引了一批游客來到青島。棧橋書店經常會與外地一些正規旅行社、教育機構合作,組織小朋友參加研學旅行的活動,并在旅行的過程中來到棧橋書店進行參觀。“凡是與旅游靠邊的,我們都在積極涉獵。”棧橋書店相關負責人姜董晨介紹。棧橋書店不僅與青島市市南區旅游局簽署了“文化旅游”的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還與山東國旅青島分公司簽訂了“書香旅游勝地”。在棧橋書店,可以看到文化與旅游相輔相成的發展,旅游帶動棧橋書店品牌的升值,棧橋書店的存在又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姜董晨表示,“十一”期間,有很多通過朋友介紹又或是看到宣傳慕名而來的游客。棧橋書店在“文化+旅游”模式的帶動下,不再僅僅是一家書店,同時它也是新的城市地標。
除了“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的興起,“文化+”產業逐漸延伸到了金融、農業、商業等行業領域。2017年12月28日,青島銀行文創支行正式掛牌成立,這是一家專業服務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銀行,它成功解鎖了“文化+金融”的新模式,填補了青島金融支持文化產業這一空白領域。2017年12月16日,青島城市傳媒廣場的盛大開幕又開啟了“文化+商業”的篇章,文化與商業的合體,將給人們帶來全方位的以文化為引導的商業新體驗。
“文化+”的融合發展不僅實現了跨行業的融合,也實現了跨要素的融合,“文化+創意”“文化+科技”等模式應運而生。“文化+創意”模式使得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棧橋書店一直致力于實現全線的文創,它邀請獨立的設計師開發與青島有關的文創產品,力圖打造棧橋IP。不僅如此,科技要素也滲透到了“文化+”中。“文化+科技”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青島城市傳媒廣場的云岡石窟藝術館內,人們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觀看到身臨其境都無法觀看到的視角。
可見,“文化+”融合發展模式在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融合發展的“文化+”新業態如同一束束火把,讓文化產業之火燃燒得更加劇烈,讓城市氣質得到彰顯。
城市發展新引擎
“千城一面”的今天,城市的特色被消弭,人們將憑借什么才能記住一座城市?文化作為一座城市的靈魂,與經濟結合而產生的強大爆發力,是喚醒人們對城市記憶的最好出發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一座城市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是共生的,彼此相互依托發展。在全力以赴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城市要找好自己的定位,不能采取照抄照搬的模式,盲目學習其他城市。如成都將自身所具備的豐富蜀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開發,打造成了一座獨具特色的文創之都。而與成都不同,青島的文化底蘊可能不如成都深厚,但是青島與電影卻有著百年淵源。青島將影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結合自身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做出的正確選擇。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一方面為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增加值,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這對一個城市整體產業布局調整起著重要作用。縱觀青島產業結構的發展之路,不難發現,近年來青島的產業結構逐漸由重變輕,文化產業在其中的調節作用功不可沒。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功能的完善,使得城市空間布局逐漸趨于優化。這幾年,青島的博物館、美術館、影劇院等文化空間成為城市功能的重要載體,并改變著城市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今青島的博物館已經成為了城市的文化客廳,各具特色的博物館遍布島城。2017年9月20日,一座將過去、現在與未來融合在一起的青島電影博物館在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啟幕。人們在博物館中可以通過與展品交互體驗的方式,感受電影產業的發展歷程。
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城市這片土壤。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文化城市》一書中提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專門用來儲存并流傳人類文明成果,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新文化,這大約就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城市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以及便利資源。文化產業只有在城市這個載體之下,才能順利實現創新與集聚。
文化產業正向外傳遞著青島新的城市名片,世界將遇見更具氣質的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