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強
鈍感力不是讓我們變得遲鈍,而是讓我們要有明確的信仰、堅定的信念,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去面對人生各種挑戰。
我本來不是一個喜歡看文藝散文的人,但拿起了渡邊淳一先生所著的《鈍感力》一書,沒想到讀得很快,因為先生所述,皆為其生平所感所想。而我馬上就要進入不惑之齡,倒是也能對先生書中所說有所感悟。
渡邊淳一先生的背景其實和魯迅先生很相似,都是先從醫后從文。醫學是一個很綜合的學科,生物和化學是其基礎,而生物和化學又都是以試驗數據作為依據,按道理說都是理性的行業。但魯迅先生和渡邊淳一先生所著之書,對感情描寫細膩得很,倒也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渡邊淳一先生的從醫背景,讓他在此書中從醫學角度舉了不少例子,通俗易懂。
“鈍感力”這個詞從表面上解讀,就是讓你的人生不要那么敏感,與當下流行的“佛系人生”很相像。正如書中所說:你的消化系統太敏感了,就很容易上吐下瀉;你的免疫系統太敏感了,就很容易各種過敏;你的情緒太敏感了。就很容易受其他人情緒的影響,導致易怒、暴躁,又或強行克制自己,導致抑郁、焦慮,現代社會這種超過心理負荷的壓力其實恰恰是癌癥高發的原因之一。
我對渡邊淳一先生很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文人生涯的開始和日本社會發展的變革有著很大的重疊性。渡邊淳一先生1958年從札幌醫學院畢業,從事了十余年的醫生職業之后,在1970年發表作品《光與影》并獲得了直木獎,由此開啟了他的職業文學創作生涯。這個歷史時段很有意思。日本在經歷二戰之后一直處于美軍的直接駐軍管理之下,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日本成為了美國在遠東的兵工廠和前沿基地,獲得了美國大量的物資援助。而二戰戰火對日本本土的工業體系并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傳統的財閥制度被保留下來,整個社會制度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借助朝鮮戰爭,日本的工業獲得了大量的訂單從而重獲生機。同時,日本又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家,人才培養一直很受重視。社會經濟力量恢復之后,日本從1955年開始進入了長達十幾年的黃金發展時期,借助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東風,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再看中國,中國在1978年開始了改革開放,到今年剛好是40年。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整個社會在思想、經濟結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lO年,中國在國民經濟總量上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中國的這30多年和日本當時的十幾年何其相似。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結構的變化與思想的前進。日本人民在經歷了黃金發展時期之后,經濟進入了一個發展緩慢的階段。老齡化也開始成為社會問題。當下中國也面臨類似的情況,黨中央從“強調經濟發展速度”調整為“強調經濟發展質量”,強調各方面進入新時期。與此同時,老齡化問題也日益嚴重。相似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階段,對于同位于亞洲地區的兩個國家。在文化方面會不會有相似呢?渡邊先生經歷了日本高速發展和進入穩定時期的階段,其大量作品都是在這兩個階段交接時期創作的,反映了大量的社會現實。前段時間引起火熱討論的“油膩中年人”一詞,和渡邊先生筆下的迷茫中年人何其相似。先生筆下的各種感情糾葛和家庭問題,在當下社會又何不是處處在發生?
正是如此,先生的《鈍感力》的確讓我頗有感觸,但我并不完全贊同先生的觀點。在本書的翻譯或者各種推介中。都把“鈍感力”直接解釋為“遲鈍的能力”,這讓我有點疑惑不解。簡單而言,遲鈍并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生理天性。帶著這個疑惑我開始了閱讀之旅,一點一點隨著先生的敘述走了下去,覺得遲鈍的能力并不能完全表達先生的意思。或者先生想要表達的人生態度。
遲鈍的能力,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其特點就是要讓人變得遲鈍。但是誰會喜歡一個遲鈍的人呢?談戀愛的時候,女孩子生氣的原因往往就是男孩子不懂自己的心思,太遲鈍。工作中,一個領導會喜歡一個遲鈍的下屬嗎?工作效率又從何談起呢?仔細讀下來,我認為先生是在講人生的厚度,希望我們能有厚度,進而才能寬容,才能寬宏,才能平靜地對待那些擾亂我們的外界因素。一個人的厚度又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呢?這必然和人生經歷有關,與家庭環境、成長環境、教育經歷、工作經歷和感情經歷等諸多因素相關。大同世界的目的不是讓所有的人都一樣,而是求同存異,正因如此,每個人的人生才各有精彩。有人平和、有人急躁、有人易怒、有人木訥,誰又能希望生活在一個所有人都一樣的世界里呢?
既然不同,為什么我們又要求大家都去追求厚度呢?渡邊淳一先生在書中也有自己的論述。舉一個例子。渡邊淳一先生講到朋友們一起去吃料理,因為食材不新鮮,大多數人都上吐下瀉,唯獨有一個人因為從小生活環境較差,身體沒有反應。他很苦惱,向先生傾訴,先生開導他:正是因為你從小經歷的環境和其他人不一樣,體內的菌群種類比其他人更多,因此抵抗外界細菌的能力更強。從這一角度講,一個人體內菌群比其他人更多,也是一種厚度。先生也講到,他很擔心現代生活的無菌化追求會消弱日本民族的抵抗能力,因此才提倡不要過分講究衛生,導致身體抵抗能力下降。看到這里我深有感觸。我的一位親戚是一名外科醫生,因為職業習慣,他極其講究衛生,但只要稍微吃一點不新鮮或者冷熱不均的食物,就容易患腸胃炎、拉肚子。這是我們從生理健康上講厚度。那么人生呢?工作呢?先生在書中又講到另外一個例子:他剛從業的時候,跟隨一位很有名氣的主任醫生,這位醫生做手術的時候經常對身邊人怒吼,許多人都受不了,唯獨有一位年輕醫生從不介意。這位年輕醫生后來成為某一家大醫院的院長,生性一直樂觀開朗。
看到這里,是不是讓人覺得我們可以隨性而為,根本不要介意別人的態度呢?我個人認為這樣理解的話,就把先生的想法理解淺薄了。先生要講的厚度,是要放在大格局里理解的。那位年輕醫生,不在乎名師對他的惡劣脾氣。緊隨名師學習,提升了自身的醫學能力,才有了后來事業的提升。一個人要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追求,才能夠平靜對待追求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負面因素。什么樣的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呢?理想和信念不堅定的人,以及自身認知和專業素養不夠的人。回到我們的日常工作,如果我們自身的業務素質不夠高,我們又怎么去做業務決策,或者給領導提供決策的信息呢,很多人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有兩種選擇。一個方法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提供給領導,讓領導自己去做決策。另一個方法就是自己不做決策和判斷,把責任推給外面的人,讓外面的人做判斷,自己再去給領導匯報。這兩種方法說白了,都是自身沒有厚度。把所有的信息都提供給領導,并不能幫助領導去做決策,反而增加領導做決策的難度。不同的崗位層次需要不同的工作能力,處理不同的信息,做不同的決策,只是做一個信息的簡單總結,是無法完成工作的。第二種方法的問題在于責任心的問題。而責任心往往又和工作能力相關。只有我們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業務素質,提升自身的厚度,我們在做各種決策的時候才能有平靜的心態,面對各種無理的指責或者負面情緒時,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中沒底,才會自亂陣腳,才會顯得敏感和焦慮。
鈍感力并不是要求我們對什么都無所謂,而是要我們分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先生在書中講到。提升自身的免疫能力,才能對各種環境不敏感。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提升我們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在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時不慌亂、面對各種負面情緒時不焦躁,穩步前進。不要去抱怨別人對自己如何,多把精力放在自身的工作上面,自身的強大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才能抵御低級負面情緒的影響。
鈍感力不是讓我們變得遲鈍,而是讓我們要有明確的信仰、堅定的信念,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去面對人生各種挑戰。有了自己的人生厚度,才能活出人生的高度。重劍無鋒,大巧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