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麗
驅車經過董家口經濟區,占地2000余畝、擁有四個裝置區的海灣化學相當顯眼。
海灣化學的前身是海晶化工,有著悠久的歷史。它連年入圍青島市百強企業、中國化工500強企業、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先進集體,是青島市工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化工產業搬遷發展重大項目。
在過去的幾年里,海灣化學完成異地搬遷,并按照海灣集團統一規劃,創新實施三家知名化工企業“一體化”戰略,充分利用董家口港的空間、港口優勢,吸收合并青島堿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東岳泡花堿有限公司,在生產上互通有無,大大降低了建設、人力、資源成本,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下一輪的協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也成為青島大型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典型樣本。
“搬遷”與“一體化”協同
這個化工園區與想象中的很不一樣。
走入海灣化學,迎面是碧波蕩漾的景觀水池,水池兩側,筆直整潔的水泥路延伸著,一面連著辦公區域,一面則通向廠區。廣區闃無人影,只有巨大的生產裝置和精密的智能化操作設備在有序地運作著。
20lO年,海灣化學的前身海晶化工開啟搬遷之路,在西海岸新區董家口循環經濟區落戶;2016年下半年,實現全線投產;2017年6月20日,海晶化工更名為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
告別中心城區,沿港布局新工廠,是很多化工園區的必然選擇。更重要的是,海灣化學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搬遷,而是與園區建設、“一體化”協同推進,綜合布局。
據介紹,海灣化學有限公司隸屬于青島海灣集團有限公司,秉承“技術國際化、裝備大型化、環境生態化、管理現代化”建設理念,首先與東岳泡花堿有限公司實現了融合。2016年7月,東岳泡花堿將偏硅酸鈉裝置轉讓給海晶化工,為“一體化”邁出了堅定的一步。據了解,東岳泡花堿始建于1943年,是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歷史最悠久的多品種硅酸鹽類專業生產企業,也是行業中唯一的國有企業。搬遷至董家口產業園后,建成12萬噸,年偏硅酸鈉生產線(包括零水偏硅酸鈉年產能5萬噸/年,五水偏硅酸鈉年產能7萬噸/年),目前是亞洲最大的偏硅酸鈉生產線。
接下來,在2017年9月,海灣化學吸收合并青島堿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重組。青島堿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青島堿業全資子公司,總投資14億元,占地面積372畝,投產后年銷售收入51億元,年利潤29億元。
這三家公司實現重組后,海灣化學總投資達到53億元,廠房占地2000畝,有2個萬噸級泊位,擁有了年產30萬噸燒堿、40萬噸氯乙烯、30萬噸聚氯乙烯、50萬噸苯乙烯和12萬噸偏硅酸鈉的能力,能生產出滿足國內外中高端客戶不同需求的產品。
在組合過程中,三個工廠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合并,而是有機的融合。據了解,在啟動搬遷的基礎上,海灣化學所屬的海灣集團提出公用工程、倉儲、物流環節的“一體化”發展理念,并逐步豐富深化為“五個一體化”發展戰略,即“規劃建設一體化、安全環保一體化、公用工程一體化、倉儲物流一體化、智能管理一體化”,目標是打造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現代化工企業。
循環經濟樣本
探討海灣化學“一體化”之后的改變,可以先從幾個數字看起,
按照海灣集團規劃建設的產品項目全部達產測算,集團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將下降到0.65噸標煤,不到搬遷前的三分之一;員工從搬遷前的近萬人精減至不到3000人,銷售收入從搬遷前不足60億元到已投產項目今年達產即可過百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近6倍,集團綜合競爭實力得到顯著提升。
工作人員介紹,將原來的海晶化工、東岳泡花堿、青島堿業新材料安排在同一個園區,是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優勢資源共享、發揮產業集聚優勢的必然選擇。
以燒堿的生產為例,海灣化學目前的氯堿裝置除每年能產出30萬噸的燒堿外,還會在生產過程中產出副產品氯氣。雖然氯氣在消毒殺菌中應用廣泛,但市場已經飽和,要銷售出去反而要倒貼運費。所以,很多工廠會選擇下游耗氯裝置。氧氯化平衡法生產聚氯乙烯生產工藝應運而生,恰好既能利用這個機會淘汰落后的電石法生產工藝,又能進行清潔生產,將上游的副產氯氣變“廢”為寶。同時,下游聚氯乙烯裝置又將氯乙烯作為上游原料進行聚合深加工,經過不同配方調整,聚氯乙烯裝置已產出5種不同牌號的聚氯乙烯產品。同時,根據市場行情,氯乙烯裝置還可以將其中間產品二氧乙烷及最終產品氯乙烯單獨出售。大大增加了市場彈性,利于實現效益最大化。
園區內,產業集聚的優勢更加凸顯。氯堿裝置可以通過管道直接將高溫燒堿輸送至偏硅酸鈉裝置,供其作為生產原料使用。根據初步測算,僅燒堿的運輸費用一年就可節約200萬元,同時每年可節約各種能源價值1000萬元以上。苯乙烯裝置不必再重復建設低溫乙烯儲罐,50000m3的乙烯大罐完全能夠滿足園醫生產需要。只需在氯乙烯裝置增加個乙烯汽化器,便可將氣態乙烯源源不斷地送往苯乙烯裝置,以供其作為生產原料共享。同時,原料乙烯、二氯乙烷及液體燒堿、苯乙烯等均可以通過外管廊直接連接碼頭和化工園區,物流優勢凸顯,市場范圍通過海運進一步擴大。
此外,空分空壓、污水處理、熱電等公用工程裝置可為整個園區提供儀表氣、蒸汽等,實現了土地的集約化運用;全國最大的乙烯罐可稱得上大倉儲,管廊在船與罐之間的無縫對接可算是大物流,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產業鏈間“吃干榨盡”“閉路循環”的生產工藝,提增了盈利空間;先進的裝置及技術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ERP項目推進為智能化產供銷存提供了條件,重組后的海灣化學收到“1+1+1>3”的成效,釋放了化工產業集聚“紅利”。
促進轉型升級
“一體化”成功啟動智慧化工園區建設,不但成為董家口港醫循環經濟的樣本,也為很多化工園區的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旨在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智慧應用為支撐,全面整合園區內外資源,實現園區信息技術設施現代化、公共管理精細化、公共服務便捷化、資源利用綠色化、產業發展智能化,促進園醫發展向產業集聚型、生態環保型轉變。加強集聚化、規模化、一體化、循環化發展,加快智慧化園區建設,是推動化工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也能拉動產業經濟,刺激行業發展,推進企業“兩化”深度融合及轉型升級。
海灣化學一直走在前列。在實施“五個一體化”后,集團南北兩個產業園項目規劃布局關聯性強,產業鏈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海灣集團建立了園區統一的安全風險監控系統和應急救援系統,運用清潔生產工藝對廢水、廢棄物進行統一無害化處理;根據各主體項目需求集中配建了水、電、汽等公用工程,并對后續項目建設從通盤考慮做了充分預留;建成了各裝置間管廊管路及罐區、碼頭等倉儲設施連成一體的輸送管網,使原料、能源產品能夠安全、快捷地進達,工廠和港口實現一站式直通運輸;正在實施的SAP ERP項目將打造一個信息化、標準化、規范化的高水準企業運營管理平臺。
目前,雖然海灣化學的熱電聯產等公用工程的規模效益還未充分顯現。但隨著董家口苯乙烯項目和新河泡花堿、分散染料、硅膠等項目的投產,以及其他裝置提滿負荷,園區水、電、氣等公用工程消耗還有大幅下降的空間,“一體化”發展對成本挖掘潛力巨大。
從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到集團內的中循環,乃至發展成區域之間的大循環,海灣化學通過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在董家口經濟區獨樹一幟,走出轉型升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