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官龍
摘要: 提出知識結構的局限、利益誘導、評價主體選擇不當等是高校“小同行”審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四個方面討論了如何完善高校“小同行”審稿,即增加評價主體的數量,采用小同行基礎上的大眾化評價;建立小同行審稿信息公開制度;利用網絡技術推進審稿的公開;科學建立審稿專家庫,引導專家協同建庫。
Abstrac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limitation of knowledge structure, interest inducement, in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subject, etc. ar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eer review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it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peer review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is, increase the number of evaluation subjects, adopt popularization evaluation based on small peers; establish a system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or small peer reviewers; use Internet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isclosure of reviewers; scientifically establish a reviewer database and guide experts to build libraries together.
關鍵詞: 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審稿;同行評議
Key words: sci-tech journals of universities;small peers;review;peer review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0-0244-02
0 引言
同行評議是高校科技期刊遴選論文,保證并提高學術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1]。隨著學科分級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同行”又被分為“大同行”和“小同行”[2]。“小同行”審稿強調的是審稿人所從事的具體的研究方向對所審稿件所起的作用,是高校科技期刊界對審稿“專業對口”的重要性的認識[3]。
由于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審稿人與所審稿件作者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專業背景及研究方向,所以能夠真切地了解所審稿件的理論價值和意義,從理論上來講能夠消除學術評價異化,最大限度地堅守學術價值原則,從而保證評價的科學和公正,并不斷提升學術出版的質量[4]。但是,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審稿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1 高校科技期刊小同行審稿存在的問題
1.1 知識結構的局限導致的評價失誤 高校學術評價中,同行專家不同的知識結構和各自認知盲點的存在,會使審稿專家帶上各種“有色眼鏡”,對于同一問題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從而影響對稿件的評價行為,導致稿件評價失誤[4]。例如,在某一大學科的背景下,多數專家只是研究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不能對于整個學科給予完整把控。
1.2 利益誘導導致的評價失真 在當今“大科學”時代,科研人員為了爭取支持、資金、項目和承認等等,要與政治家、企業家、媒體打交道,為了獲得論文的首發權,獲得社會的承認和支持,同行之間往往會有利益沖突[5]。因此,對于學術論文的學術評價的結果直接影響眾多科研人員的切身利益及資源分配,評價者不可避免地身陷各種利益關系的糾纏之中[4]。另外,就目前的審稿機制而言,審稿人對自己做出的決定是不用承擔責任的,同行評議失真現象也就經常發生[5]。
1.3 評價主體選擇不當導致的評價失察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專業特長,即使是同屬于某個學科門類的專家,其研究方向和專業特長是不同的,這就要求編輯部在選擇評價主體(審稿專家)時確保其選擇的專家是合適、恰當的“小同行”審稿專家[6]。但是,在稿件具體審理操作過程中,經常遇到因所選評價主體不合適而造成的稿件退審甚至審稿失察現象,有的時候會出現兩個審稿專家給出截然不同的審稿意見。
2 如何進一步完善“小同行”審稿
2.1 適當增加評價主體的數量,采取小同行基礎上的大眾化評價 為了克服少數專家學者評價中的失誤,應當盡可能地由足夠多的小同行專家參與學術評價,采取小同行基礎上的大眾化評價,以保障學術評價的客觀與公正,最大限度地保證學術出版的質量。目前,大多數學術質量較高的期刊都是采用“雙審”制度,兩個專家均給予通過才可修改發表,如果審稿意見不統一,則需要送審第三個人審稿,并最終由編輯部的編委會集體決定是否刊發。
2.2 建立小同行審稿信息公開制度 信息公開,陽光工程是遏制和消除學術評價異化和學術腐敗的最有效方式[4]。公開信息主要包括評價主體信息公開、參評內容信息公開、參評者有關學術背景信息公開、參評過程信息公開及評價結果信息公開。在信息公開透明環境中,權力者的任何言行直接公之于眾,同行甚至非同行參與評議并監督,這樣既可以讓重復發表、剽竊、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無處藏身,同時激勵權利擁有者客觀公平評價,最大限度激勵學術創新。
2.3 利用網絡技術推進審稿的公開 編輯部可充分利用網絡即時、交互和公開的特點,在自己的期刊網絡平臺上營造一個開放的能進行學術批評及爭論的網絡環境[5]。在這個網絡環境中,編輯、作者、審稿專家、讀者之間能展開對話,對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展開多角度多層次的探討。這種方法可以糾正專家審稿中的疏漏或判斷失誤,同時也給退稿作者一個申辯的機會,讓有爭議的稿件得到相對公平的評價。
2.4 提高編輯自身學術水平和編輯水平 編輯每年要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要求完成繼續教育72學時,其中面授不少于24學時,同時,加強與期刊社之間的交流、學習,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編輯業務能力。編輯對于自己所負責的欄目,要了解其前言學術情況,把握學術動態,深入科研一線了解專家學者的學術進展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在稿件送審的時候,準確把握稿件的情況,給予稿件真實的定位,選擇合適、恰當的審稿專家進行稿件審理。在審稿意見反饋以后,能夠有效地與作者進行溝通,指導作者對稿件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補充。
2.5 科學建立審稿專家庫,引導專家協同建庫 我國在利用文獻與引文數據庫來找對口專家方面還有待建設,目前國內期刊在采編平臺上建審稿專家庫仍是解決論文同行評議的有效方法[6]。而專家庫的建設仍是由編輯單方面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專家信息來完成,編輯需要為此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時間,而建成的專家庫因專家專業細分不到位仍然滿足不了那些需要采用“小同行”審稿的期刊要求[7]。
科學地建立審稿專家庫對準確選定審稿人,充分利用審稿人專長,提高審稿質量非常關鍵。當前我國大多編輯部采用的期刊采編系統仍在用下拉菜單的模式建專家庫,且不提供預置專業分類表,或即使提供預置專業分類表也過于簡單,沒有做到專業細化,顯然這一建庫模式影響了“小同行”審稿中處理稿件的效率與審稿的質量。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應在采編平臺開發中落實“小同行”審稿的理念,引導專家協同建庫,根據期刊的要求科學設計與有效使用預置專業分類以提高同行評議的質量與效率。目前,我國從事期刊采編系統的公司(如北京瑪格泰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國知網CNKI、三才期刊采編系統等)也正在加大開發力度,突破建庫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數學物理學報》編輯部已與北京瑪格泰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國內首次嘗試采用美國《數學評論》2000數學主題分類表對專家的學科專業實行三級分類,這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
3 關于完善“小同行”審稿的補充
選擇“小同行”專家送審的稿件不排除必要時再送至“大同行”專家外審,特別是對那些學科門類交叉較多的新興學科的稿件,例如醫學與計算機方面的交叉、新型材料與基金工程方面的交叉,受小同行專家研究方向及視野所限,不能科學合理確定其先進性,而擁有獨到的研究方法和善于運用宏觀理論的“大同行”專家學者,往往能彌補小同行專家這一不足,能夠對文稿的論證方法和過程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
參考文獻:
[1]任勝利.科技論文的同行評議[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4,14(11):11-13.
[2]施才能.選準審稿專家是確保審稿質量的關鍵[J].編輯學報,1995,7(4):198-199.
[3]劉倫剛.論非邏輯思維在審稿中的地位與作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11(6):353-355.
[4]王華生.學術評價異化的消除與學術出版質量的提升[J].出版發行研究,2012(11):17-19.
[5]劉倫剛.完善網絡審稿方法 促進科技自主創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91-695.
[6]陳敬根.發揮“小同行”審稿專家在提高期刊質量中作用的幾點建議[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2(4):171-172.
[7]劉倫剛.進一步提高我國網絡平臺同行評議的質量與效率[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80-483.
[8]王華生.從定性評價到定量評價:學術評價的再度異化及其對學術出版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9(6):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