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鋒
摘 要:甘肅省秦安縣泰山廟古建筑是集傳統、宗教、民俗、建筑、雕塑、自然風光為一體的獨特的鳳山文化,是體現泰安文化內涵的重要標識。泰山廟古建筑的保護,不僅涉及建筑本身,還與地方經濟、市場需求、社會、人文風貌以及歷史淵源等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大力發展經濟時代,加強泰山廟古建筑的保護與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甘肅秦安;泰山廟古建筑;保護;途徑
中圖分類號:K8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4-0233-02
1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古建筑在經濟視域中發揮出多方面的功能,集傳統、宗教、民俗、建筑、雕塑、自然風光為一體,負載著民族歷史文化,體現著民族信心,增強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帶動著當地經濟與旅游業的發展。甘肅省秦安縣泰山廟古建筑群就是如此,在甘肅久負盛名,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鳳山上,建筑面積17000平方米。泰山廟宇群倚山負勢,隨勢設景,古樸典雅,畫意幽微,融中國古典庭院園林建筑風格之精華,集道、儒、佛三家文化于一身,涵蓋了古建筑文化、民間神道文化、楹聯牌匾文化,映射出羲里媧鄉古成紀深厚的歷史人文信息。泰山廟現存的廟宇均系清代以后補修的。泰山廟的殿、廈、亭、樓,是按照鳳山山梁的自然地形,建造在拾級面上的6個山巒臺階上,合為建筑群。其間縈繞勾欄,盤曲石徑相通連。根據明代胡纘宗《秦安志》和清代孫海《秦安縣志》考證,泰山廟始建于元大德之前。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泰山廟多次遭受災害和自然侵蝕,也多次修整和擴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泰山廟放射出燦爛的歷史文化價值,為了將它發揚光大,多年來在政府與人民的強力支持下,修復了泰山廟,使全廟煥然一新。廟內重修了登山石階通道和殿宇,第一臺到第二臺的雨道全是用條石鋪砌的狀如“之”字形的盤曲臺階,兩邊還建有水泥嵌花欄桿和乳白色華燈。廟內安裝了水電設施,新植松柏、冬青花木。殿宇內大都新塑有精美的佛像,墻壁上新繪有書畫,書寫遒勁,畫工精巧。有著很高的觀賞與學術價值。泰山廟古建筑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可以說是一種秦安文化精神的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見證了一座城市千百年來的滄桑巨變,也是一座城市歷史的印記。一旦古建筑遭到破壞,不僅失去了一座城市的見證者,并且也對我國文化遺產造成損失。泰山廟古建筑存在的意義在于其自身的歷史遺跡和內涵。應該重視內在的文化內涵,真正發揮古建筑承載歷史文化的作用。
在當今經濟繁榮的大背景與視域下,如何搞好泰山廟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呢?筆者現結合工作實踐談一些認識。
2 強化管理、明確責任
泰山廟古建筑是我國歷史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和地域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秦安縣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重要依托。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精神,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我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落實文物保護的法定責任,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一是要明確責任。根據文物保護法要求,秦安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要親自抓,政府文物職能部門要認真履行文物保護工作職責,監管協調各有關單位、鄉鎮、村委會認真做好日常看管保護工作,確保文物有人看、日常有人管。通過建立這種責任管理體系,使縣、鄉、村三級明確責任,各司其職,落實好政府的領導責任、文物部門的監管責任,相關部門的配合責任,基層文保機構和保護員的看護責任,防止文物被毀被盜。
二是要建立文物安全巡查制度。將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收藏單位列入當地治安綜合治理安全防范體系。文物、公安、消防等有關部門要認真搞好文物點的監督檢查;督促文物單位制定安全防范預案,建立健全巡查制度,明確責任,切實保障文物安全。
三是要建立文物保護的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文物的日常管理,監測文物的保護狀況,各級政府要對文物職能部門的監管人員以及文物點的看護人員定期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獎懲掛鉤。考核不合格的堅決辭退,玩忽職守造成文物受損、丟失等責任事故的要嚴肅組織紀律,情節嚴重構成違法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門處理。
3 預防災害侵襲
要充分估計各類災害對文物古跡和游人可能造成的危害,制訂應付突發災害的周密搶救方案。對于公開開放的建筑和參觀場所,應控制參觀人數,保證疏散通暢,優先配置防災設施。在文物古跡中,要嚴格禁止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活動。
文物古建筑在建筑設計上就有著明顯的防火缺陷,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間距很小并且沒有消防通道的設計,而且也因為這些原因在現代來講無法設立防火墻的措施,由于文物古建筑本身的易燃特性并且在設立消防應急措施上極其困難,使得一旦出現火災問題,對于撲救工作來講非常困難,木質材料遇到火災在火災溫度和蔓延速度上都非常快,使得撲救工作的工作環境和安全問題都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
對于在文物古建筑工作的相關人員,以及與文物古建筑有關的相關人員,在消防安全方面要加強教育和培訓,其內容有消防的重要性、預防火災方法、發現火情的處理辦法,以及滅火的相關技能,使得相關人員具備相應的意識基礎和技能,提高文物古建筑的保護能力。
(1)建立組織,明確責任,結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文物古建筑單位成為消防小組,具備專職消防隊或消防員,并具備相應的完善的消防滅火預案及相關管理制度,從而將職責落實到實處,落實到個人,進而保障文物古建筑在隱患發生時能夠快速有效的控制并撲滅火情。(2)加強設施建設,配備滅火器材,結合不同文明古建筑所處位置的特點,具備相應的滅火應急措施,如偏遠地區的文物古建筑具備防火蓄水池,配備沙土、水桶等,處在鬧市的文物古建筑安裝火災自動報警、自動滅火系統等。進而做好防火滅火的基礎工作,隨時警惕并防止火災的發生,為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做到有備無患。
4 培養古建筑保護人才
對于提高認識并嚴格各項機制章程的工作的開展和實施結合以下幾個方面:隨著我國經濟與旅游業的發展,國家在對古建筑保護方面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因而古建筑保護人才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需要培養大量的技術人才,對古建筑形成系統的保護,使其不再在地方政府主導的政策下開展保護工作,而是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進行古建筑的保護工作,雖然在本質上地方政府與國家政策并沒有較大的區別,但卻在古建筑保護的效果與質量上有所提升。地方主導古建筑保護人才技術水平普遍較低,而國家政策支持的古建筑保護人才,則具備較強的專業水平,對于問題的處理更為全面。因此,秦安地方政府要提高對秦安泰山廟古建筑保護人才的培養,這是加強保護秦安泰山廟古建筑的又一重要措施。
5 提供基本經費保障
經費不足是文物保護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瓶頸,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就必須加大投入。按照文物保護法規要求,各級政府要將文物保護工作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設立“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并隨財政收入的增長而逐年增加,為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基本經費保障。縣級可根據各自的文物保護狀況,每年拿出一定經費對文物進行搶救性維修。有文物保護任務的鄉(鎮)、行政村,要根據各自經濟狀況,也有義務拿出一定的經費用于文物保護。文物部門要對全市文物搶救性項目進行摸底,制定年度維修計劃和方案,并將每年需要維修的文物單位搶救項目列入年度目標,報請財政部門列入年度預算。認真組織實施,確保每年維修一批瀕臨危險的文物。
6 加強宣傳,調動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
要對廣大人民群眾加強泰山廟古建筑群文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把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做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普法教育的重要內容,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文物保護工作社會氛圍。公眾的參與有利于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向科學、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政府要建立公眾參與的政策,提高公眾對古建筑的保護利用的熱情。公眾參與的缺失使他們對政府的保護行為冷漠,從某種程度上說和政府的引導方法不當有關。首先,建立維護區域內原居民參與的制度。
7 搞好環境治理與維修
環境治理是泰山廟古建筑防止外力損傷,展示文物原狀,保障合理利用的綜合措施。治理的主要工作有:清除可能引起災害和有損景觀的建筑雜物,制止可能影響文物古跡安全的生產及社會活動,防止環境污染造成文物的損傷,營造為公眾服務及保障安全的設施和綠化。服務性建筑應遠離文物主體,展陳、游覽設施應統一設計安置。綠化應盡可能恢復歷史狀態,避免出現現代園林手法,并防止因綠化而損害文物。
泰山廟古建筑要經常性維修。(1)重視經常性維修。單體古建筑要根據年限進行經常性的維修,比如:屋面的掃漏補瓦、梁柱支頂加固、室內外排水疏導、門窗構件的替換等要重視。把經常性維修的周期用文字記錄下來,避免小毛病蔓延成大問題。只有這種方法才使它保持健康狀態。在古建筑保護管理工作中,必須遵守“不得改變原狀”的原則。在維修、修繕工作中把它具體化就是遵循:保持現狀、恢復原狀、修舊如舊的原則。(2)形成文字記錄、落實責任。對于每一次的維修日期、維修情況、維修部位要做詳細的記錄。同時管理人員要定期檢查,要把問題落實到人,責任落實到人。也便于管理者對古建筑的狀況有個清晰的認識,發現規律。
總之,古建筑的保護與維修,不僅涉及建筑本身,還與地方經濟、市場需求、社會、人文風貌以及歷史淵源等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古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已經被退化,而其在歷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價值則逐漸超越了自身初期的利用價值。利用好古建筑文物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正是古建筑價值良性利用。甘肅省秦安縣泰山廟古建筑是體現天水文化內涵的重要標識,泰山廟古建筑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一頁,記錄了秦安歷史發展的一些過程,同時見證了秦安在中國歷史發展中作出過的重要影響與作用,是中華文化的寫照,是民族精神的重現,民族信心的展示,對其進行保護與維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存歷史遺跡,更好的開發與利用,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新.中國古建筑維修保護價值觀[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4,(2):21-25.
[2]魏春芳.古建筑修繕的原則相關問題研究[J].神州旬刊,2016,(4):181-181.
[3]李玉姬.城市歷史建筑保護對策研究[J].城市觀察,2014,(5):53-59.
[4]趙琨,范韜.淺析古建筑保護措施的合理性[J].福建建筑,2013,02(16):29-30.
[5]成曉軍.淺論城鎮化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之間的關系問題——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16):5-14.
[6]楊樺羅曄,杜映輝,鄒敏婷.古建筑保護,何去何從[J].四川建材,2013,06(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