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艷
摘 要:目的 探討藍光照射聯合白蛋白靜脈滴注對于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方法 將我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診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共計98例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抽樣原則將患兒平均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9例。對照組給予藍光干預,觀察組聯合應用藍光照射及靜脈注射白蛋白,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及血清膽紅素,直接/間接膽紅素結果。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92%,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7.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總膽紅素水平、結合膽紅素水平以及間接膽紅素水平,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藍光照射聯合白蛋白靜脈滴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的膽紅素水平,對改善新生兒黃疸作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新生兒;藍光照射;黃疸;白蛋白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9.035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09-011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lue light irradiation combined with albumin intravenous drip on neonatal jaundice.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6 to April 2017,98 newborns with jaundice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sampling,the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4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lue ligh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lue light irradiation and intravenous albumi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results of serum bilirubin and direct/indirect bilirubi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92%,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7.5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bilirubin level, the bilirubin level and the indirect bilirubin level in the childre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Blue light irradiation combined with albumin intravenous drip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evel of bilirubin in neonates and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neonatal jaundice.
Key words:Newborn;Blue light irradiation;Jaundice;Albumin
臨床中將出生后未滿28 d而患上黃疸患兒稱為新生兒黃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兒的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使得膽紅素大量的聚集于皮膚和粘膜等位置,臨床表現為皮膚的黃染癥狀,也是新生兒時期比較常見的并發癥。新生兒的黃疸分為病理性及生理性黃疸,其中生理性的黃疸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療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黃疸若不能及時的治療干預,可能演變為核黃疸。藍光光療法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常用方式,有學者指出白蛋白可用于預防新生兒黃疸[1]。鑒于此,本次研究將針對藍光照射聯合白蛋白靜脈滴注對于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現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天津市寶坻區婦產醫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診治的新生兒病理性的黃疸患兒98例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利用隨機抽樣原則將患兒平均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齡4~42 d,平均年齡(21.21±0.40)d;早產兒7例,足月兒42例;剖宮產患兒21例,順產患兒28例;溶血性黃疸患兒11例,阻塞性黃疸患兒14例,感染性黃疸患兒17例,其他類型患兒7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25例;年齡5~41 d,平均年齡(22.61±0.72)d;早產兒10例,足月兒39例;剖宮產患兒19例,順產患兒30例;溶血性黃疸患兒12例,阻塞性黃疸患兒16例,感染性黃疸患兒13例,其他類型患兒8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兒以藍光光療進行干預,藍光波長426~476 nm,燈管長度:20~26 cm,燈管與床面距離為36~40 cm。嚴格依照藍光照射操作規范進行操作,照射時長:8~70 h,最多不可超過72 h。同時給予患兒茵梔黃顆粒(貴州金宇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70603,3 g/袋)進行口服,3 g/袋,1/4袋/次,3次/d,連續治療3 d。
1.2.2觀察組 患兒聯合應用藍光照射及靜脈注射白蛋白,先進行藍光照射,操作方式同對照組。白蛋白(華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號:20170901,5 g/瓶),1 g/kg,添加于10%的葡萄糖溶液20 ml當中,進行靜脈滴注。在滴注給藥過程中由慢至快,隨時觀察患兒的不良反應情況,共計輸注治療3 d。
1.3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及治療3 d后總膽紅素水平、結合膽紅素水平以及間接膽紅素水平等。治療3 d后評價患兒療效。
1.4療效判定 ①治愈:患兒黃疸癥狀完全消失,且未復發,足月血清總膽紅素水平85 μmol/L、早產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119 μmol/L之下;②有效:患兒黃疸癥狀有所緩解,足月產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下降為86~223 μmol/L,早產兒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下降到120~258 μmol/L;③無效:患兒黃疸癥狀未改善,足月產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222 μmol/L,早產兒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257 μmol/L。
1.5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當中的數據全部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實施處理,計量資料應用(x±s)表示,以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字2進行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愈22例,有效25例,無效2例,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95.92%;對照組患兒治愈14例,有效24例,無效11例,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7.5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患兒治療前后的膽紅素水平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的各項膽紅素水平無差異,治療后,膽紅素水平均降低,其中觀察組患兒的總膽紅素水平、結合膽紅素水平以及間接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新生兒中大約有20%~30%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癥狀,主要是新生兒對膽紅素的代謝出現異常進而導致膽紅素大量聚集于患兒皮膚或者粘膜[2]。血液中的膽紅素來源于血紅蛋白及肝腸的循環,但新生兒紅細胞的壽命比較短暫,因此紅細胞來源途徑較少,使得肝腸循環中膽紅素總量不斷增加,因此膽紅素在患兒體內大量的聚集,新生兒本身的代謝能力較差,膽紅素的排出速度比較慢,因此許多新生兒出生之后均伴隨膽紅素濃度升高現象,最終引發黃疸。藍光光療法是比較常用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方法,其原理是膽紅素可吸收波長光纖,脂溶性Z型膽紅素逐漸轉變為水溶性E型膽紅素,而E型膽紅素容易被排出體外,因此達到治療目的,但是E型膽紅素不穩定,容易再次反轉成為Z型膽紅素,因此在藍光照射基礎上靜脈滴注白蛋白可改善治療效果。白蛋白屬于膽紅素的一種載體,能夠與E型膽紅素相結合,進而達到穩定E型膽紅素的目的。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率95.92%,高于對照組77.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在藍光照射治療的基礎上,靜脈滴注白蛋白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有利于患兒的膽紅素水平快速降低,治療效果顯著。同時觀察組患兒的總膽紅素水平、結合膽紅素水平以及間接膽紅素水平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進一步證明該治療方案切實可行。同時以藍光照射聯合白蛋白注射治療的安全性較高,適用于新生兒治療,是一種臨床應用價值較高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藍光照射聯合白蛋白靜脈滴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的膽紅素水平,對改善新生兒黃疸作用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薦。
參考文獻:
[1]侯志鋒,閆海莉.人血白蛋白、茵梔黃口服液輔助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與治療成本比較[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33):107-108.
[2]尹歡,程紅斌.白蛋白靜脈滴注復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22):5745-5747.
收稿日期:2018-2-26;修回日期:2018-3-3
編輯/高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