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中
摘要:蘆笙音樂一直都是我國民族音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起著不可代替的推動作用,長期以來在民族音樂文化領域都得到了重視及關注。蘆笙音樂發展歷史悠久,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如今更是在各大音樂領域得到了應用,不僅是促進民族音樂體系完善的關鍵,還是推動我國音樂藝術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音樂手段,進一步證實了蘆笙音樂對我國音樂文化前進的重要性。對此,筆者根據自己對蘆笙音樂的了解,分析了我國蘆笙音樂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并探討了相應的傳承意義。
關鍵詞:蘆笙音樂 研究歷史 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017-02
蘆笙是苗族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核心樂器之一,在苗族音樂實踐的歷史長河中,其文化功能已不限于普遍的樂器,因承載社會文化功能的多樣性,而形成獨特的蘆笙音樂。早在2008年6月14日,蘆笙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在很大程度上了提高了蘆笙音樂在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體系中的地位,故加強對我國蘆笙音樂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筆者基于對蘆笙音樂的了解,簡要分析和探討了我國蘆笙音樂研究的現狀,同時簡單提及了我國蘆笙音樂的傳承意義。
一、我國蘆笙音樂研究的歷史
(一)歷史淵源
蘆笙苗語叫“噶”。蘆笙音樂和其它音樂藝術形式一樣,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和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而滋生繁茂。關于蘆笙的史載如《風俗通》“伏羲作瑟,女媧作簧”《初學記》記載有“竽笙起于女媧”。此外,東漢王逸注《楚辭》“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悟……好詞,其詞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男女并舞”另《招魂》“……竽瑟狂會填鳴鼓些”。唐·樊綽《蠻書》“處子孀歸,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春夜遊閭巷,吹葫蘆笙或木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以相呼應合……”宋·明鄺露《赤雅》載:“峒亦僚類……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為混沌舞”明·《南詔野史》記載滇中的苗族“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并肩舞蹈,終日不倦。”
(二)藝術特色
蘆笙是苗、侗、水、瑤、仡佬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古稱蘆沙,苗、侗、水語都稱梗。苗語又稱嘎斗、嘎杰、嘎東、嘎正等,侗語又稱梗覽、梗覽尼、梗勞等,瑤語稱婁系,流行于貴州、廣西、湖南、云南、四川、海南等省區,具有歷史悠久、形制多樣、音色明亮、渾厚等特點。民間常用于蘆笙舞伴奏和蘆笙樂隊合奏,經過改革,己在民族樂隊中應用,可獨奏、重奏或合奏,有著豐富的表現力。演奏時,笙管豎置,雙手捧斗,手指按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發音。但貴州部分苗族地區的民俗活動中(如黔西北的納雍、水城等地區)至今還存留著一種特殊的蘆笙文化表演形態,姑稱之為“雜技蘆笙”,即吹著蘆笙進行各種雜耍式的技藝表演。如吹著蘆笙翻滾倒立,踏肩上下兩人同時吹著蘆笙,上架登高臺等,在這種情況下,蘆笙只能變成一種能發聲的表演道具,表演時音樂幾乎無成型的曲調,只能是一種音響。
(三)代表作品
我國蘆笙音樂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蘆笙音樂作品,不僅包括了較為傳統的《進堂曲》《踩堂曲》和《掃堂曲》,還包括了《集合曲》《同去曲》和《上路曲》,另外還包括了不常見的《比賽曲》《走曲》和《圓圈曲》以及我省著名的蘆笙演奏家東單甘老師的《春到苗嶺》《苗家地方花一樣》、蘆笙著名教育家楊昌樹老師的《吹起蘆笙慶豐收》等,均能夠充分展現出我國蘆笙的音樂特點,能夠體現出我國蘆笙音樂的發展歷程,故成為了蘆笙音樂學習的重要樂曲。
二、我國蘆笙音樂研究的現狀
(一)余富文對我國蘆笙音樂的研究
黔東南州歌舞團余富文老師可以說是苗族蘆笙演奏家改革家,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蘆笙這一樂器。在他的調研中,主要研究六管蘆笙與一管芒笙筒,他想將其進行創新,他的這項研究已經成功的把六管蘆笙突破葦18管20管,此外,一管芒筒也創造成了22管。他的對象創新使得苗族樂器發揚光大,具體表現音域的擴大,同時也為蘆笙增加了調節音量的功能。創新成功的蘆笙既保持了原來的音質和音色,在演演奏中,指法也更加靈敏,這一創新型深受蘆笙愛好者的喜愛。創新成功后的蘆笙,現已成為舞臺藝術長期使用的樂器之一,創新后的多管蘆笙,在黔南、黔東南等偏東南地區較為常見。此后也出現了很多民間蘆笙制作師傅,比如凱里舟溪鎮新光村的潘炳文、潘炳先、潘炳錄;雷山縣丹江鎮排卡村的莫厭學;丹寨縣龍泉鎮排牙村的楊國堂,排調鎮麻鳥的余富澤、余貴周,羊先村的王國安、王方元;黎平縣水口鎮水口村的石國興等諸多名人,他們制作的多管蘆笙已經在社會上廣泛使用。
(二)張子銳對我國蘆笙音樂的研究
1945年,他在成都四川讀書,當他在江樓公園看到苗族的演奏樂器蘆笙舞之后,瞬間被蘆笙這優美的藝術所感染,成為了最美好的回憶。懷著對蘆笙這一樂器的喜愛他專門研究蘆笙的構成及創新,在不懈的努力中,他把蘆笙原有的規格和音域都做了很大的改變,他所研究出的蘆笙外形與漢族的斗笙比較相似,他所設計的這兩種外形不同的蘆笙同樣也是根據音區的色彩特點,使用封閉氣斗來控制蘆笙的音調。在他的創新中,蘆笙出現了高音、低音、中音、倍低音等四種不同的音區。
1945年10月,他與北京民族樂器廠制笙師孫汝桂聯手合作,兩人通過多次的試驗,多次修改,終于在1959年初,全新的高音低音蘆笙出爐,但是因為演奏團沒有使用,所以目前一直被閑置。
(三)楊競明、王仲丙對我國蘆笙音樂的研究
1964年初在北京民族樂器廠的幫助下,楊競明、王仲丙、王力南等人對張子銳創新的系列蘆笙進行分析研究,將其中常用的中音排笙重新設計。他們幾人認為,原來的音調不是很靈敏,制作工藝也不是很精巧,所采用的半音鍵盤在演奏中有諸多不便,像這種與漢笙吹奏方法諸多不同的技巧,吹奏方法復雜,樂器在制作上也很繁瑣,這種樂器不適合推廣,也不適合普及到民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對古排簫音位設計的低音長笙管進行了設計,改造出的新樂器,長笙管處于中間,短笙管位于管道兩側。而且在《民族樂器改革參考資料》(1964年第1輯)上著文介紹。我們都知道楊競明、王仲丙是中國著名的兩位民間演奏家,在他們的改革為中音蘆笙增添新的花色,對于蘆笙樂器而言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三、我國蘆笙音樂的傳承意義
第一,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等均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中,而蘆笙音樂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展示出我國民族智慧,還對我國傳統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很多傳統音樂文化都在蘆笙音樂的基礎上形成,故需要傳承蘆笙音樂,以促進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及弘揚,從而促進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第二,隨著經濟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被搬到了舞臺,豐富了舞臺內容,但同時也改變了舞臺表演形式,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上快節奏和激情四射的現代舞,這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很多傳統舞蹈及音樂,其中就有蘆笙音樂及舞蹈,使得具有很強傳統文化氣息及特點的蘆笙音樂被人們慢慢淡忘,即使有很多人記得,但正真去學習和掌握蘆笙音樂的人卻很少。故為了促進傳統文化發展,使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及弘揚,必須傳承我國蘆笙音樂。第三,我國蘆笙音樂主要源于苗族,是苗族文化長期發展的成果之一,是我國的重要文化遺產,但因為我國歷史原因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很多苗侗族青年不得不不遠走沿海打工掙錢,學習演奏蘆笙音樂和跳蘆笙舞的侗族年輕人越來越少,導致苗侗蘆笙音樂這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向了瀕危,故需要加強我國蘆笙音樂傳承及弘揚。
可喜的是,早在1982年我省在相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原貴州省藝術學校創辦了首屆蘆笙班,開了全國音樂院校創辦民間樂器的先河,使許許多多熱愛蘆笙這一古老民間樂器的學子有了一個可以系統學習的平臺,涌現出了大批蘆笙音樂人才。
四、結語
總而言之,蘆笙音樂不僅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還成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體系中的對象,展現出祖國民族大家庭里苗族、侗族等人民的生活景象,所以“蘆笙音樂”理應作為歷史瑰寶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歐陽平方.從貴州雷山苗族蘆笙音樂文化變遷看“附魅”到“祛魅”[J].音樂傳播,2016,(01):14-19+108.
[3]劉振濤.我國蘆笙音樂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中國音樂,2015,(04):110-120.
[4]雷歡,景曉悅.湘西侗族蘆笙音樂的傳承與保護[J].藝海,2015,(05):51-52.
[5]張應華.苗族蘆笙音樂文化交流用語的主體表述——以《苗漢詞典·黔東方言》為例[J].民族藝術,2015,(01):14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