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潔
摘要:對于高職音樂表演專業,其在人才培養上與本科院校音樂表演專業有很大的差異,要求高職音樂表演專業培養出更多“一專多能”的高素質綜合型應用藝術人才。但是在實際中,很多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并沒有對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準確定位,而是沿用本科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教育活動,從而對其就業帶來了極大影響。因此,在實際中,高職音樂表演專業必須對自身的人才培養方向進行準確定位,并積極的創新其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更好的滿足高職音樂表演人才發展需求,下面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職 音樂表演人才 定位 培養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095-02
目前,在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培養中,和其他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沒有明顯的差異,導致高職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無法體現自身的職業優勢,從而喪失了就業機會。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培養中,并沒有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式等進行準確的定位,使得高職音樂表演人才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加上社會、企業對人才需求比較嚴苛,從而對高職音樂表演人才的全面發展帶來了極大影響。因此,在實際中,高職音樂表演專業必須對人才培養目標、職業特色、專業技能等進行明確定位,并結合具體情況,對教學模式進行良好的創新,從而更好地促進高職音樂表演人才的發展。
一、人才培養的概述
對于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在相關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引導下,根據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規格,通過穩定的教學內容、教學體系、評估策略等,實現人才的綜合教育。高職教育應該以就業為視角,開展靈活、多樣、開放的人才培養活動。在構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是,有幾個十分顯著的特點:1.培養目標上,要求高職學生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并具備從事職業的綜合能力;2.知識構建上,要求高職院校為學生構建相應的技能板塊,知識構建上要以“夠用、實用”為主,從學生職業崗位技能、技術操作知識需求為引導,培養其專業崗位技能及理論知識;3.能力素質上,高職院校應該以熟練的技術、規范為前提,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技藝、技能、運用能力,并全面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促使學生能成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定位培養目標
(一)教學層次定位
所謂的高職就是指專修一科。專于一科或是專攻一科,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并具有一定的技術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這也是高職高專類院校培養人才的首要特征。針對該種現象的出現,在培養人才的時候,其起點和基礎為培養學生的高職音樂表演者的專業,同時,重視基層一線音樂文化活動開展,推廣普及對社會大眾音樂文化的服務,進而在培養人才的時候形成新的模式,將傳統的“高精尖”模式摒棄,最終讓人才專業技術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二)教學對象定位
目前,根據高考錄取政策,高職高專屬于3B錄取層次,在這類院校中學生具備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均不高,這也是目前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針對該種現象的出現,在對高職高專學生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應制定相應的計劃,不僅需要對他們制定相應的音樂表演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質量以及專業規格等,還應遵循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等教育原則,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這樣便于學生獲得更好的專業知識,并能掌握一定的技術。
(三)教學方法定位
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專業狀況,在教學的時候采取教育學、學與做和做與評等相互結合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在教學模表評五個維度中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與此同時,還應實施雙模教學方法,也就是以模仿和模擬為主要路徑的技能教學方法,模仿訓練職業需求的技項和模擬訓練就業需求的職項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辦音樂MIDI制作工作室、藝術策劃工作室等,讓學生在參加工作室的過程中實現綜合能力訓練,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創新能力。
(四)培養目標定位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為適應社會需求,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其培養的主線為技術應用能力,之后根據這一主線對學生的能力、知識、培養方案和素質結構等進行相應的設計。在培養人才的時候讓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處于同一地位,不分彼此,學生在畢業后能直接上崗工作,具備一定的能力。知識、能力和素養培養目標為人才培養的三個目標,它們又可以分解為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養結構。其中,知識結構在培養人才中屬于重要的尺度,能力結構在人才培養中對掌握、運用知識技能和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征具體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知識掌握狀況。內化后的知識沉淀在人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形成一種氣質、涵養,最終成為氣質結構。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主要就是讓知識、能力和素質得到科學協調的發展。
(五)人才規格定位
人才規格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也是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具體化展示,其包含知識、能力、素質等各個方面。在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培養中人才培養規格應該定位在實用性,要做到一專多能,學生應該具有符合認知規律的基礎知識能力、滿足崗位標準的實踐動手能力、基于自身全面發展的職業素質能力等,在規格體系上要表現出“高”“職”兩個屬性。
(六)就業方向定位
對于高職音樂表演人才,應該立足于基層需求,將就業目標定位在社會群眾文化藝術職業需求中,面向街道、中小企業、社區、藝術培訓中心等單位,從而更好地突出自身的職業技能、專業特長等優勢。
三、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定位培養模式創新
(一)打造“演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在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培養中,應該在“工學結合”的基礎上,構建“演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德藝雙馨為人才培養目標,依托學校、社會、文化團體等平臺,構建校企合作教學體系,充分利用社會企業、文藝團等的優勢,對音樂表演人才進行轉職業培養,并根據市場需求,由校企共同制定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實現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規范、科學。要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與音樂表演實踐的良好結合,讓學生在真正的舞臺表演中,感受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使得學生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實現良好發展。
(二)構建“兩課堂,五板塊”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培養的核心。新時期下,為了全面促進高職音樂表演人才的專職化發展,需要構建“兩顆堂,五板塊”課程體系,并建設相應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演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對于“兩課堂”主要是指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兩種教學活動,“五板塊”主要是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綜合實踐課等五大板塊課程體系。在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培養中,應該以技能訓練為主,通過劇目載體,利用實訓基地,實現教學練演考一體化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在實踐、體驗、創造中感受到藝術教育的魅力。此外,在學生演出表演中,一方面要對學生的表演藝術進行深入培養,另一方面還需要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劇務管理、舞臺節目表演、文藝活動策劃、燈光音響調試等知識,使得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教學實踐與市場接軌
在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依據藝術團、藝術中心等實體,構建相應的對外實踐平臺,以劇目、節目為載體,開展相應的綜合實踐教學活動,實現實踐教學市場化、社會化,開拓教學實踐與市場接軌的新途徑。在社會表演中,由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構成演職、工作人員,由教師擔任指導,并制定與演學結合相互關聯的管理體系,合理安排專業教學、演出的時間,并形成良性循環。校內學習基礎知識,校外提升綜合表演能力,使得藝術實踐可以直接為社會服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培養中,與普通高校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有很大的差異。在實際中,高職院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層次、教學對象、教學方法、培養目標、人才規格、就業方向等進行準確的定位,并結合當前教學模式及音樂表演人才的發展需求,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創新,從而促進高素質應用型技術復合音樂表演人才的培養,實現高職音樂表演專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燕妮.高職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5):141-142.
[2]李俊生.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個案研究——以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7(02):75-77.
[3]程建平.高職高專音樂表演人才定位培養模式初探[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5,(02):22-24.
[4]肖靈,諸賀.全面發展的高職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與改革實踐[J].大眾文藝,2013,(17):243-244.
[5]肖莉山.高職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下的職業能力培養[J].音樂時空,2015,(15):60.
[6]閆亮.高職音樂表演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踐分析[J].大眾文藝,2017,(05):163.
[7]韓靜.“一平臺、多出口”的高職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大眾文藝,2017,(1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