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中美競技籃球的興起和后備人才的培養概況,比較了中美后備人才培養的差異,采用文獻分析法、案例法等對中美后備人才培養進行分析。并就我國與美國相比的不足之處,結合我國的文化背景和國情,提出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中美 競技籃球 后備人才 培養 建議
1 中美競技籃球的興起及后備人才培養概況
2017年12月6日,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宗旨,首屆國際(中美)青少年籃球友誼賽在京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比賽,參賽雙方球隊基本代表了中美青少年球隊的最高水平。雖然中方已經派出了全國頂尖水平的籃球隊但與美國的差距仍然很大,經過激烈的比拼,最終弗洛里達州MONTVER ACADEMY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勝。由此可以看出,雖然中國在籃球后備人才培養上付出了很多心血,但仍需向美國借鑒學習。
1.1中美競技籃球的興起
籃球作為奧運會的核心比賽項目,是一種以手為中心的身體對抗性的體育運動,最早在1891年起源于美國。美籍加拿大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發明了籃球這項運動。而后,在1895年美國各大學開始把它作為一項競技運動,1898年成立了第一個職業聯盟。自下而上遍布到社區的籃球體系結合上美國本身在競技體育上的綜合優勢,美國的競技體育在世界上長期處于不敗之地。
從1896年開始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隨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會也有此活動。在1910年的全運會上舉行了男子籃球表演賽后,在各大城市的大、中學開始興起。2002年,姚明以冠軍的身份入選NBA,這在國內掀起了籃球的狂潮,中國的競技籃球之路就此正式拉開帷幕。而后,籃球作為一項家喻戶曉的休閑活動開始盛行,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少年熱愛籃球,也有不少有志青年致力于在競技籃球的事業上闖出一片天地。
1.2中美競技籃球后備人才培養的概況
1.2.1中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培養的概況
新中國成立之初,體育百廢待興,到如今,在奧運會、殘奧會、冬奧會等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與計劃經濟時的我國借鑒蘇聯的舉國體制密不可分。舉國體制在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上取得了顯著成效,開始形成業余體校、體育運動學校、優秀運動隊為基礎的三級訓練網,我國的三級訓練網是從基層到重點再到專業。雖然后期“體教結合”使后備人才向著多元化培養的渠道邁進。發展新的背景下受“奧運戰略”“全運戰略”指導思想影響,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受到了沖擊。一味求勝,有些部門甚至采取非常規的手段,導致青少年后備人才的儲備不足以為上一層輸送優秀的后備人才。
在實際中,“三級訓練網”運用比較廣泛,一方面,其體制相對而言更為牢固,應用廣泛;另一方面,其也為我國發展競技體育事業作鋪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三級訓練網”在運用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自主創新產生了很多弊端,。基層的經費不足導致基層的教練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均不達標,數量不足且學歷與中層和高層的教練相比,學歷偏低,專業技能也不出彩。此外,“三級訓練網”中還存在人才輸送混亂的問題,一些家長想讓孩子從起初就能接受頂級的訓練,不惜花費大代價讓孩子直接到重點,但是這樣也就導致了一些真正有天賦的孩子不能接受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訓練。
1.2.2 美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培養的概況
以學校體育為中心是美國競技體育最為顯著的特點,大致可以將美國后備人才培養分為三個階段:啟蒙期、發展期和上升期。從幼兒園到大學階段均有公平地參與體育運動地機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啟蒙階段,美國政府會定時投入資金給小學階段的孩子,用以培養他們對體育的興趣。籃球起源于美國,很多兒童從小在父母的鼓勵下,加上培養了其對籃球的熱愛,所以才會有大量出眾的籃球人才出現在美國。在中學階段,廣泛的資源應用在籃球上,學校也會組織各種競賽,這個時期是籃球后備人才培養的發展期,學生對籃球技術的基本掌握,對戰術也會更加熟悉。大學階段是上升期,美國會有球探去學校挖掘一些有潛力的籃球選手,并給予獎學金,也為NBA提供了新鮮的血液。此外還有籃球俱樂部也招收有天賦的孩子,投入時間和精力重點栽培。
2 中美競技籃球后備人才的差異比較
美國是一個崇尚民主的國家,不會去束縛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去學習。加上美國文化兩大支柱分別為宗教和體育,這樣就慢慢形成了美國全民崇尚體育的氛圍。不論老幼,大部分的美國人都是體育明星的FANS,這也給孩子們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從小就開始對體育的愛好,幼時渴望成體育明星,很好地將“要我練”轉變為“我要練”。年紀稍大時若發現自己沒有成為體育健將的天賦就向經濟人之類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美國后備人才的數量就有了一定的保證。而中國受傳統思想的制約下,很多的家長更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孩子必須以學業為主,體育運動等都是不務正業。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家長們不愿意讓孩子成為專職的體育運動員。他們認為運動員是吃青春飯,退役后甚至連生計都難以維持,導致很多天賦高的孩子,因為家長的種種顧慮而被埋沒。
2.1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管理體制
美國管理體制是分權型即社會管理型,主要是依靠民間和社會力量來管理體育事業,美國政府會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大部分經濟支持源自非政府組織,遵循經濟性的原則,此舉不會增加政府的經濟壓力。同時,民間組織出于自發性的動機,相對而言更具有針對性辦事效率也會更高,會依據實際情況去調整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一些籃球俱樂部更是聚集了大量的職業選手,他們的實戰經驗和經歷是值得青少年學習的。這些都為培養優質的籃球后備人才提供了物質和技術基礎。同時體育場館為開展專業和業余訓練以及培養后備人才提供了平臺,在美國不管是何種場館通過何種方式(租賃或職業主場),都為青少年業余訓練提供了便利。
而中國應用較多的則是“三級訓練網”,能夠最大程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發展體育。學校體育也是政府行為,各級體育系統對應的是體校行使的是“管”“辦”的權利,運用行政手段進行各種資源的調配。競技籃球在我國的起步相對較晚,再加上這種比較集中的管理模式,會比較僵化,政府對競技籃球的投入會很大,且沒有明顯的成效。
2.2與美國相比中國更重視競技的結果
基于美國的文化背景,美國在培養競技籃球后備人才時,注重培養對籃球的興趣培養,循序漸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主張“友誼第一,比賽第二”。興趣使然,而后可以有其他的變化,既可原路前行,也可朝著新的方向發展,不會局限于籃球運動員上。中國則是著眼于是否能成為專業人才,功利心太強,一方面,從開始選擇人才上,對孩子的先天要求過高,將一些身體條件沒有明顯優勢卻熱愛籃球的孩子拒之門外。雖然,籃球運動員先天的身體條件占很大的優勢,但是注重戰術也很重要。在美國,身高缺乏優勢,但后天能力出眾的球星很多如美國NBA球星特雷爾雖然身高僅有180,但在長人林立的NBA球星中也創出自己的天他是NBA歷史上最出色的小個子球員之一,運球速度極佳,在場上以速度見長。另一方面,因為中國重視競技結果,導致一些教練為了讓運動員獲勝不惜鋌而走險,讓他們使用違禁藥物,使其可以提高訓練質量或者加快恢復能力。這些丑聞隨著傳媒業的發展,全部被曝光在大眾的視線之內,這也使家長更加不愿意讓孩子朝著職業運動員的方向去發展。
2.3處理學訓問題的態度
籃球運動員受訓的黃金年紀與受教育的年紀重合,成為優秀的籃球運動員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訓練,而繁重的訓練加上繁重的學業就力不從心。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學習和訓練這兩者之間不可避免會產生沖突。而美國在處理問題時主張學習為主、訓練為輔。他們在教學中執行“共同學習”制度,普通小學在入學時為了能夠給予那些有體育天賦的孩子一定的優待,但在畢業上沒有捷徑。為了確保青少年后備人才應有的文化課學習及實踐,盡量在節假日安排后備人才參加比賽,若因為特殊的比賽耽誤正常上學,學校會專門安排老師補課,后備人才和普通同齡學生一樣在學校接受文化課學習,且后備人才和普通學生在學習上的要求是一致,如果考試成績不能達標,則該學生就不能去參加比賽。并且,不允許教練為了學生能夠去參加比賽而篡改成績,一旦發現,必嚴懲。美國很注重誠信,在培養籃球后備人才時,不僅將體教結合,且重視對體育人才的形象塑造和道德品質。眾所周知,美國的大學教育是寬進嚴出,想要獲得學位證就得協調好學習與訓練,把握好度。
在中國,表面看似是主張學訓結合,實質上,訓練已經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我國在嚴進松出,運動員在入學時憑借自己的運動特長以及所獲得的榮譽會給予優待,在考試成績上老師也會適當予以放松。這就導致了大量的后備人才在技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文化水平卻得不到提高。所以學訓矛盾在我國各級體校中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愈演愈烈。
美國籃球運動員不論是優秀的學習成績、運動成績還是戰績都會予以一定量的獎勵。在中國是將文化成績排除在外,對于競技籃球的獎勵制度導致我國教練員默許可以不計手段提高運動成績,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訓練上。這種激勵機制也在無形中助長了運動員只重視訓練的想法。
在舉國體制施行的初期,很多家庭迫于經濟壓力,將孩子送入體校讓其學習專業技能。隨著經濟的發展,家長能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加上我國在學訓矛盾上處理不當,家長的顧慮開始變多,擔心孩子在退役后的生活得不到保證,這樣也導致了我國后備人才的流失。
2.4后備人才教練員的任用
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練不僅是后備人才指導技術的良師,而且也是學生思想的擺渡人,所以教練的任用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中國教練員主要出自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其中出自教育系統的教練主要負責學生教學兼顧學生的訓練,他們中的多數并不擅長籃球技能,可能只是紙上談兵。且我國,教練的考評、考核及升遷制度主要是看科研,高校中的教練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科研上,這樣不利于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出自體育系統的教練可能多為專職,同時具有高學歷和豐富的競技經歷的教練人數甚少。且國家在基層投入較少,基層的教練不論在學歷還是經歷均不達標。美國有明確的教練任用系統和考核制度,對籃球教練的任用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這樣聘用的教練均為擁有高。學歷和高經濟水平的人才。加上美國注重學訓結合,這樣的人才在美國并不少見。并且支付給這些教練高額的薪水,對學生籃球水平的提高有明確的要求,和教練簽訂合約沒有確切的時間限制,一旦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教練就會面臨被解雇的危機。
3 中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培養的建議
中國在培養籃球競技后備人才上付出了很多心力,但與美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相比仍相距甚遠,在競技人才培養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階段。我國后備人才的實力通過上文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美國在培養后備人才上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學習的。應該結合我國的國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以下是筆者就上文的分析對比提出的建議。
首先,在變革后備人才管理體制上,我國政府應該適度放權,將權利給予一部分給民間組織,讓民間組織也能為培養籃球后備人才盡自己的一份心力,以非行政的手段來整合和彌補單一政府主導所導致的弊端。此外還應該投入一定的資金建造適合籃球訓練的場館及場地,不論是公共還是私營體育場所均應開辟時間和空間給喜愛籃球的青少年練習。管理體制做到與時俱進,以人為本,要遵循“人際關系論”,鼓勵人的積極性,不能讓僵化的制度影響后備人才的培養。其次,要根據后備人才所處的階段適度調整競賽制度,運用好競賽這個“指南針”來激發青少年對籃球的興趣。讓后備人才是因為復次,處理好學訓之間的矛盾,美國雖然看似頭緒很多,但是其主線明確,是教育和體育的有機結合。培養籃球后備人才競技技能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文課,不僅要做到“體教結合”,更要向“寓體于教”深化。此外,關注后備人才的道德教育,讓德育、體育和智育全面發展。這樣也能打消家長的疑慮和不安,也能為國家培養競技技能和文化水平雙高的人才。為競技籃球的可持續發展盡一份心力。再次,在競技籃球后備人才教練員的任用問題上,應該借鑒美國,有明確的任用考核制度,抵制以往的“鐵飯碗”,采用合同制,依據后備人才的競技和文化水平來考核教練,一旦不合格就終止合同,給教練一定的壓力,讓他們在培養學生能夠盡心,同時在報酬上要遵循“公平理論”。最后,要建立適當的保障機制,在獎勵后備人才時,不能僅考慮競技成績還要將文化成績也考慮在內,這樣能激勵他們學習文化知識,也會退役后的生計也多了層保障;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機制,籃球后備人才在訓練和比賽時不可避免會有身體的損傷,要保障他們的就醫;建立完善的退役保障,特別是三線籃球運動員,我國的運動員分布呈金字塔形,底層保障機制不夠完善,應該加大力度保證底層運動員退役后的生活;通過吸引贊助和捐助、聯合辦學等措施來擴大資源來源渠道,以此方法來緩解政府在后備人才培養上的財政壓力。只有建立好完善的保障體系,才能保證我國競技籃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林春麗.公共組織績效案例分析[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1).
[2] 強振乾.美國體育體制研究綜述[J].2016,(9).
[3] 劉聘聘.關于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戰略構想[J].2018,(1).
[4] 周凱.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創新理論研究[J].2016,(8).
[5] 陳肖,李恩荊.湖北省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保障體系發展研究[J].2015,(12).
[6] 胡喬.中美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機制的的比較分析[J].2007,(11).
[7] 馮濤,雷玉莉.中美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訓練差異性比較研究[J].2016.
[8] 濮凱.中美競技籃球后備人才培養對比[J].2018.(2).
[9] 費瑛.中美中學階段優秀后備人才培養機制的對比研究[J].2014.(4).
[10] 崔振宇.論我國競技體育三級訓練網的發展[J].2013.(1).
作者簡介:李欣穎,女 , 湖北襄陽 人,廣西大學體育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體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