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馨云
摘 要:結合《武漢2049遠景發展規劃》提出的生態發展構想,武漢現在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首位,本文將探討如何挖潛增綠擴大生態空間,并在精細管綠、嚴格生態保護上得到新突破,在惠民興綠、提升質量效益上邁上新臺階,確保完成武漢市生態園林的建設。
關鍵詞:生態環境;綠色框架;景觀設計;體制保障
1引言
近年來我國面臨的城市病日益嚴重,這是過去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忽視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指導建設、管理城市所導致。“十三五”期間是我國發展的新的階段和重要轉折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建設生態城市也是我國城市發展的新目標。
2生態園林城市的含義
生態園林城市中的“生態”是指的大生態,包括生態社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等。它是作為生態文明的產物,是促使社會、經濟、環境有機形成一體,各種生態要素和產業能和諧共處、共存的公共空間,即生態城市關注的是一個城市的氣質和靈魂。生態城市的建設絕不僅僅是建一個公園、一條綠道、一片森林,而是需要整體協調的生態理念,以規劃入手進行頂層設計,將生態城市的目標和理念貫徹到布局和建設項目中,科學的發展和管理城市才能徹底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城市病。
3武漢建設生態城市的現狀
武漢市水域面積占全市面積四分之一,因此構成了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域生態環境,素有“百湖之市”之美譽,同時形成“一城秀水半城山、大江大河大武漢”的城市骨架。“十二五”期間,武漢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舉辦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為契機,啟動并完成了一大批工程項目建設,實現全市城市景觀大變樣、森林資源大增長、人居品質大提升、生態環境大改善。全市緊緊圍繞“美麗武漢”建設,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生態建設工作量質并舉的工作基調,不僅逐步構建“兩軸兩環、六楔多廊”的生態框架,初步形成了“環狀+放射”式的綠色結構,還深入實施“一園多點、一點全域”戰略,使全市生態園林建設實現了跨越發展。但整體上還存在規劃管控剛性不強,保護力度不夠,在城市建設進程中綠地讓位于重大基礎設施的情況時有發生,城市綠地總量不高,綠化成果惠民不足,也是需要后期解決的問題。
4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經驗總結
4.1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市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將城市的規劃放在首位,并重視規劃方案的落實。通過對制定發展目標的細化、落實來確保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會對每個項目、目標的實施潛力進行評估。此外,公民對于每個環節的意見也同樣重要,確保規劃行動的順利實施。在生態空間營造方面,為創建創新性的生態空間提供研究資金,并在后期建設時提供項目支持。
4.2加拿大溫哥華
溫哥華市是國際典型的生態城市之一。通過規劃實施方案《2020年溫哥華市綠色城市行動計劃》,對環境、經濟、交通、水資源、農業發展等十個方面提出了較為詳細的發展策略、措施和發展目標,并在2015年對規劃情況進行了評估,以促進規劃落實。在規劃層面以外,溫哥華市還針對每個方面內容提出潛在的“綠色任務”進行分解,針對每項規劃內容列出具體的項目庫,確保實現生態城市建設中的經濟效益,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設大環境。
4.3德國弗萊堡
弗萊堡市是歐洲生態城市建設的范例之一,被稱為“綠色之都”。1977年以來,弗萊堡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主要堅持兩大理念: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通過建設“經濟—旅游—生態“的模式來指導和協調中心城市與周邊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采用貼近自然的方式來治理、保護和管理城市化進程中被受損的環境。
三是在規劃建設特點上都重視對規劃方案的評估,在評估內容上與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內容相一致,以便對城市建設的進度和效果進行量化分析。
5對武漢建設生態城市的啟示
一是城鄉一體,全域統籌。在生態園林城市概念下,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再是單純強調綠地優先,而是關注人與環境和諧的問題,這一個大前提。傳統的園林城市創建局限在建成區范圍內,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要拓展到更大的城鄉統籌區域尺度。強化建成區與周邊區域的協同建設,在城鄉一體化視野上規劃全域的綠地系統,才能形成一個一個有利于地區生態安全格局的綠色生態網絡。
聚焦長江主軸、長江新城、長江新區和東湖綠心,規劃建設世界級景觀生態軸、城市景觀最高成就展示區、世界級城中湖典范,豐富大武漢生態骨架,大幅拓展城市綠色空間,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二是延續文脈,創建特色。武漢山水資源豐富,江河湖渠集群特征鮮明,具有良好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基礎,凸顯“山水十字軸,六楔連百湖”的景觀空間格局,錨固“軸楔環廊”的全域生態框架。因地制宜,利用良好的生態基礎和山水資源,結合武漢城市建設現狀,進一步凸顯城市氣質和內涵。在我國城市化的大潮下,“千城一面”的情況已經很普遍。在保護固有生態資源的同時還需要發展本地的特色,讓武漢特色、武漢風情、武漢味道無處不在,讓武漢本地人感到親切,也能讓外地人感受特色,打造一個真正的獨一無二的魅力城市。
三是建管并重,標本兼治。即建設與保護相結合,大力提高綠地總量,同時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森林、林地、綠地、濕地等生態系統。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我市城鄉建設空間布局、產業結構、項目建設等多層次,既要加強建設新項目,又要注重穩固已有成果;既要有建設的應急措施,又要有立法和體制機制建設保障長久利益。
結束語:
我們要充分借鑒先進地區的建設經驗,并結合武漢市情,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造城市升級版,努力建設生態宜居的山水園林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生態效益結構、提高全民幸福感,最終實現生態城市的目標核心。
參考文獻:
[1]梁昊光,方方.2014.生態城市建設的國際經營及其啟示[J].北京規劃建設(2):65-68
[2]王愛蘭.2008.國際經驗對我國生態城市的啟示[J].中國城市經濟(7):18-21
[3]薛梅,董鎖成,李宇,2009,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模式比較研究[J].城市問題(4):71-75
[4]黃肇義,楊東援.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城市規劃[J].200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