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廣蝶
摘 要:城鎮化進程中,生產力大幅度發展的同時,女性經歷了思想的啟蒙與經濟的獨立及自我意識的覺醒,從而實現了婚姻觀念的轉變。婚姻觀念的轉變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陣痛,但是總體上是進步的。
關鍵詞:城鎮化;女性;婚姻觀;獨立;轉變
1城鎮化中女性婚姻觀的轉變
隨著城鎮化的車輪滾滾前行,歷史的車轍壓過自然的小農生態。先前的“你耕田來我織布”變成了“大型機械在田野里馳騁、大型冒煙的方格子工廠圈著許多忙碌男女”;原來三兩炊煙裊裊村落迅速聚攏合為熙熙攘攘的集中社區。隨之轉變的不只是生產的進步、聚集生活形態的變化,還有隱藏在城鎮化浪潮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
從你耕田來我織布到男女共同到工廠做工的轉變中,勞動的根本屬性沒有變,變了的是男性與女性在勞動中結成的關系:男耕女織情況下女性依附或者半依附男性,是從屬的關系;而男女同工的情況下,男性與女性是平等的關系,是自由結合的關系。
隨著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轉變,城鎮化進程中女性的婚姻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轉變。
城鎮化之前,中國農村女性所持有的擇偶觀念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存觀念是在家聽父親的、出嫁聽丈夫的;關于夫妻之間性的觀念則是服從丈夫的性需求,在外人面前談性色變;關于個人價值的觀念不可避免地是生孩子、養孩子,最重要的是生男孩子。這些觀念呈現出來的是從屬的、依附的、封閉的、壓抑女性作為人的個性的。
經過城鎮化的洗禮,當下女性的婚姻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改變。新時代女性選擇人生另一半時有了非常大的自主話語權,她們追求的是三觀一致的靈魂伴侶。在生存觀念方面,女性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對自我意志的體現,而不是服從家長(父親或丈夫)。女性對于性的討論更加公開化:公共方面有關于性的健康衛生知識的傳播,尤其是性安全;私下有閨蜜之間對于性的詼諧調侃;學術方面有對于性與人性的深刻思考。在個人價值方面,女性追求的更多的是與配偶感情的融洽、對家庭的貢獻與歸屬感,而不是生育的工具,甚至有的女性選擇不生孩子[1]。
2女性婚姻觀在城鎮化過程中轉變的原因
是什么造成女性的婚姻觀在城鎮化進程中經歷了如此劇烈的轉變呢?
首先是教育的發展促使社會思想觀念的接納,為其作了思想上的準備。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在基礎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其中農村的基礎教育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九年義務教育與高中階段教育在教學內容上為女性在青少年時期做了良好的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獨立自強等思想的啟蒙,以及對男女性別差異的生理科學方面的知識普及。[2]城鄉教育的差距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更加貫通趨近,一部分女性通過高考后,受城市里先進的婚戀觀的影響,在思想上以反哺或影響家人的方式逐漸影響原生環境中的個體。城鎮化進程中的女性在接受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啟蒙后,為女性實現自我意識的覺醒提供了準備以及可能性。與此同時,男性也受農村教育的影響,促使整個城鎮化進程中社會思想輿論對女性婚戀觀的轉變更加開放與包容。
其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發展,使女性獲得經濟上的獨立,丈夫的有無對女性的生存來說不是決定因素。在城鎮化之前,中國農村大多處于農耕文明,生產工具效率低下,男性在宗族關系的基礎上一年四季侍弄土地,而女性依附在男性的基礎上從事農業手工業的生產。城鎮化進程中,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生產關系隨之得到相應的調整。一方面機械化農用工具的普及,促使農村的勞動力從田地里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城鎮化進程中政策上降低農民進城門檻、鼓勵農業人口進城,并且就地就近建設工廠解決農村人口就業問題。[3]女性在城鎮化進程中與男性共同參建設,獲得相對平等的工作機會以及經濟來源。當女性有了穩定的工作收入并且被受法律的保護時,她們通過經濟的獨立在家庭中獲得相對應的話語權。從而夫妻關系中女性與男性的關系不再是依附與聽從的關系,而是共同商議、彼此尊重的關系。
再者,隨著城鎮化的建設人自身也在發展,女性不斷從依附男性的狀態中解放出來,追求更加全面的發展,逐漸實現女性的獨立。在城鎮化之前,自給自足經濟及其生產力的低下,農村的女性沒有獨立性,直接依附于家庭中的家長(父親或者丈夫),女性作為人的尊嚴、價值都是體現在其父夫身上的。[4]城鎮化過程中給女性帶來的不只是思想的啟蒙與經濟的獨立,更是思想上人的獨立性的體現:女性是像男性一樣獨立自主地存在于社會群體中,無論是經濟、思想、政治還是文化方面。(男女的差異更多地體現在生物的差異方面。)人格獨立性的覺醒使女性有了和男性一樣展示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的權利與機會,讓城鎮化進程中的女性不再將婚姻作為自己的第二次投胎,而是將更多的精力轉向事業與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及全面發展的追求。
3女性婚姻觀轉變的進步意義
城鎮化進程中使女性從傳統婚姻觀“三從四德”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勇敢地表現實施自我的擇偶觀、婚戀觀。
由于在城鎮化進程中,一部分女性沒有受到思想的教育與啟蒙,結婚后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實現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發現現存的婚姻與自己的追求相悖,從而選擇離婚;一部分女性受教育后更加專注于對事業以及自我的綜合提升而選擇晚婚或者不婚。以上皆是婚姻觀念轉變后女性作出的選擇,在實踐中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后果:離婚事件對一個家庭中孩子的成長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晚婚或者不婚給國家的經濟帶來了一定的疲軟。所以一部分人認為城鎮化進程中女性婚姻觀的轉變危害了婚姻的穩固性,給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帶來了損傷,甚至阻礙了社會的經濟發展。
但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無論社會還是人的發展都是一個過程,不可能是一下子完善到位的。[5]城鎮化進程中女性婚姻觀轉變的初期,實現女性自我意識覺醒以及獨立地支配經濟財產得到突出發展的同時,必然不可避免會延緩或者阻礙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在婚姻穩固性、青少年健康發展以及家庭經濟疲軟方面付出代價。
女性婚姻觀念在過去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都是處于封建的保守的依附性的,在城鎮化進程中短短的時間內實現了思想的啟蒙、經濟的獨立及自我意識的覺醒,從而踐行革新的婚姻觀。雖然這一過程帶來了陣痛,但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是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婦女婚姻觀念的變遷》.范海燕,胡泳.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2]《新世紀我國加強農村教育發展的政策回顧與反思.張樂天.復旦教育論壇2010年08期.
[3]《在城鎮化建設中積極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劉峰.湖湘論壇.2006年03期.
[4]《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李秀林等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五版).2004.p331-333.
[5]《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李秀林等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五版).2004.p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