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
國企都參加一些什么活動和組織呢?主要是政府組織的活動和行業協會。這給人的感覺是,國企似乎是政府的派出機構,不屬于這個市場,或者是市場的“另類”。而這一點又從國企的決策程序類似于政府部門的程序得到印證。
當前中美貿易戰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美方乃至西方的主流觀點,認為中國不是市場經濟,以至于他們的產品、企業無法以公平的形式在我國市場競爭。其實,多年來我國一直在爭取國際社會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因為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現在承認我國為市場經濟的國家并不多,西方發達經濟體基本不認可。國難興邦。面對不利的形勢,我們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同時,更要反省自己、尋求改善,以便真正做得更好,形成強大的國家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應對中美貿易戰的底牌和核武器!
那么,我們自己判斷與反省一下,我們究竟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
當初各方同意我國加入WTO時,談判代表對“市場經濟”的理解是指一個國家沒有價格管制,因為那時外國的主要目標是打開中國市場,商品進入。現在,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已成為對中國整體經濟結構的判斷。這個角度可以從兩方面分析:一是國家宏觀政策層面,是不是真正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做好政府工作”;二是在企業經營環境方面,各種所有制企業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這里僅從第二個方面進行分析。談到各種所有制企業成為市場主體,當然必須包括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根據WTO的數據,我國國有經濟占GDP的比重為33%。若如此體量的國企沒有成為市場主體,何談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呢?
作為曾經在國企工作過26年的“老國企”,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經濟活動中,如論壇、會議、私董會、講座乃至大學的短期培訓班,大多缺乏國企高管的身影;一些純市場化的組織,如企業家俱樂部,也缺乏國企高管,有些曾經參加過這類組織的國企領導人近年來都紛紛退出;更別說國企組織各種純市場化的活動與組織,并邀請其它所有制企業參與或合作舉辦。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些市場性活動與國企無關!
那么,國企都參加一些什么活動和組織呢?主要是政府組織的活動和行業協會。這給人的感覺是,國企似乎是政府的派出機構,不屬于這個市場,或者是市場的“另類”。而這一點又從國企的決策程序類似于政府部門的程序得到印證。
我問過現任國企高管為什么不像民企那樣,積極參與市場活動和市場化的組織。答案有三個方面:1.有些方面是明文規定禁止的;2.參加這類活動或組織,尤其是涉及經費時,需要經過批準,“誰愿意費那個勁去申請呢?” 再說,“費了很多勁報上去后,誰會擔責批準呢?何況,有時需要經過上級主管機關的批準?” 3.私自參加這類市場化活動與組織,保不準會被追究,和民企走得太過密切,沒準被懷疑存在利益輸送。總而言之,國企高管參加市場活動和組織,要么需要經過批準,要么高管自己存在各種擔憂,仿佛市場與己無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言:“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國企不接觸市場如何感知市場?不去感知市場憑何決策?脫離了市場的企業還算是市場主體嗎?規模龐大的國企不是市場的主體,整個國家還算得上市場經濟嗎?
2018年6月13日,正在山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
寧可強邀別人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不如自己主動做成真正的市場經濟!改革可從結構性和具體內容開始。在我國人口紅利漸失之時,改革開放的紅利依然巨大,其中,釋放國企改革所帶來的紅利,將會立竿見影。充分釋放我國改革開放自身的紅利,何懼中美貿易戰之暫時風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