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新 許瑞軍
[摘要] 目的 探究白細胞過濾對輸血后反應發生率、PT及APTT情況的影響。 方法 方便選取2015年12月—2017年9月收治的輸血治療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即對照組給予普通懸浮紅細胞同型輸注(40例)、觀察組給予去白細胞的懸浮紅細胞同型輸注(40例);并對兩組受檢人員的輸血反應發生率及總蛋白(TP)、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纖維蛋白原(FIB)、凝血因子V(FV)活性、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進行觀察且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輸血反應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數據(17.50%)(χ2=5.00,P=0.03,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蛋白(55.91±5.21)g/L、凝血酶原時間(13.56±0.98)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8.69±4.56)s、血漿纖維蛋白原(2.85±0.54)g/L、凝血因子V活性(99.02±6.32)%、凝血因子Ⅶ活性(63.21±6.21)%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總蛋白(50.12±4.21)g/L、凝血酶原時間(11.02±0.45)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28.65±3.12)s、血漿纖維蛋白原(2.06±0.32)g/L、凝血因子V活性(105.22±9.21)%、凝血因子Ⅶ活性(70.21±7.56)%(t=5.47、14.90、11.49、7.96、3.51、4.53,P<0.05)。結論 白細胞過濾技術在血液制品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不僅可以降低輸血反應,并且還能明顯提高輸血安全性及有效性,臨床上值得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白細胞過濾;輸血反應;PT;APTT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3(c)-0037-03
Analysis of Effect of Leucocyte Depletion Filter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Reactions, PT and APTT after the Blood Transfusion
ZHU Li-xin1, XU Rui-jun2
1.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Changji Branch of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ji, Xinjiang, 831100 China;2.Qitai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Qitai, Xinjiang, 83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eucocyte depletion filter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reactions, PT and APTT after the blood transfusion. Methods 80 cases of patients for blood transfusion therapy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5 to September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homo-infusion of common suspended red blood cells,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homo-infusion of f leukoreduced suspended red blood cell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reactions, TP, PT, APTT, FIB, FV and FⅦ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2.50% vs 17.50%)(χ2=5.00,P=0.03,P<0.05), and the TP, PT, APTT, FIB, FV and FⅦ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55.91±5.21)g/L,(13.56±0.98)s,(38.69±4.56)s, (2.85±0.54)g/L, (99.02±6.32)%, (63.21±6.21)% vs (50.12±4.21)g/L, (11.02±0.45)s, (28.65±3.12)s, (2.06±0.32)g/L, (105.22±9.21)%,(70.21±7.56)%(t=5.47,14.90,11.49,7.96,3.51,4.53,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leucocyte depletion filter in the blood products is higher, which can reduce the blood transfusion reactions, and obviously improve the blood transfusion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and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Leucocyte depletion filter; Blood transfusion reaction; PT; APTT
輸血不良反應是指在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受血者發生了用原來疾病不能解釋的、新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臨床輸血中不良反應以發熱反應、過敏反應居多。此不良反應發生因素在于白細胞及輸注用具所造成,故此在臨床上對白細胞進行過濾十分必要,有利于降低白細胞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該院為了探究白細胞過濾對輸血后反應發生率、PT及APTT情況的影響,方便選取2015年12月—2017年9月收治收治的輸血治療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方便選取輸血治療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即對照組給予普通懸浮紅細胞同型輸注(40例)、觀察組--給予去白細胞的懸浮紅細胞同型輸注;并對兩組受檢人員的輸血反應發生率及總蛋白(TP)、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纖維蛋白原(FIB)、凝血因子V(FV)活性、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進行觀察且分析。
觀察組受檢人員的平均年齡值(35.41±0.52)歲,年齡上限值50歲、下限值21歲;輸血原因:外科手術大出血10例、產科大出血10例、外傷出血10例、其他因素出血10例。
對照組受檢人員的平均年齡值(35.46±0.58)歲,年齡上限值51歲、下限值22歲;輸血原因:外科手術大出血11例、產科大出血9例、外傷出血11例、其他因素出血9例。
文中兩組受檢人員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一定研究性,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受檢人員所用紅細胞制品均來自同一血站(昌吉州中心血站),制備紅細胞所用的全血每袋容量均為400 mL。
對照組方法:給予普通懸浮紅細胞同型輸注。觀察組方法:給予去白細胞的懸浮紅細胞同型輸注。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且評估文中兩組受檢人員的輸血反應發生率及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V活性、凝血因子Ⅶ活性等指標。
輸血反應標準[2]:輸血期間或輸血結束后2 h內患者出現體溫升高、寒顫、惡心、嘔吐及皮膚紅疹等現象,則可確診為輸血反應;異型血輸注所引起的輸血反應不納入該次研究其中。
1.4 統計方法
將該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及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輸血反應發生率對比
兩組受檢人員在輸血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數據(2.50%)低于對照組數據(17.50%),見表1。
2.2 兩組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V活性、凝血因子Ⅶ活性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數據;而凝血因子V活性、凝血因子Ⅶ活性水平則低于對照組數據(P<0.05),見表2。
3 討論
輸血治療是臨床上挽救患者生命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可因白細胞及輸注用具等因素的影響發生輸血反應,該現象主要是指白細胞被迫釋放炎性因子,與此同時患者可伴有呼吸窘迫、過敏及胃腸道反應[3-4];故此該院主張輸注血液制品時應先去除白細胞,繼而促使血液制品中的白細胞比例下降,有利于減輕輸血反應風險;除此之外,還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以達到保證紅細胞形態完整性的目的[5-6]。
白細胞一旦進入人體后,極其容易與自身血漿發生一定反應,如過敏反應、非溶血性反應等,與此同時能夠與血小板發生抗原凝集現象,繼而對輸注效果造成影響,加上白細胞存在攜帶病毒幾率,易引起血源性疾病感染等情況,從而對輸血風險起到增加,若是實施白細胞濾過措施,則能有效避免以上現象發生,且進一步降低感染風險[7];從表1中可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輸血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數據(P<0.05),由此說明白細胞過濾具有極高的可行性,能夠將凝血因子活性維持于正常范圍之內,繼而對治療安全性起到明顯提高作用;與王怡涵[8]學者研究結果一致,即研究組輸血后反應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輸血后反應發生率(32.00%)。
凝血反應在臨床上屬于液體纖維蛋白原向固態纖維蛋白原轉化的一個過程,故此在臨床上可將PT及APTT等指標反映機體凝血功能[9];曾有學者研究表明:白細胞過濾后部分凝血因子活性會有所降低,但是仍可維持正常治療水平,故此在臨床上進行白細胞過濾十分必要,可有效降低輸血反應;從表2中可發現觀察組患者的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數據;而凝血因子V活性、凝血因子Ⅶ活性水平則低于對照組數據(P<0.05);由此說明該次研究結果可證實以上說法,白細胞過濾可行性較高,能夠應用于部分輸血患者治療工作中[10]。
綜上所述,白細胞過濾技術在血液制品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不僅可以降低輸血反應,并且還能明顯提高輸血安全性及有效性,臨床上值得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游宏偉. 白細胞過濾對輸血反應的臨床意義研究[J]. 醫藥前沿, 2016, 6(7):161-162.
[2] 董金英, 王洪建. 白細胞過濾對輸血反應的臨床意義研究[J]. 心理醫生, 2015, 21(15):53-54.
[3] 林靜霞, 任俊, 肖帆,等. 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輸血雜志, 2015, 28(3):291-294.
[4] 劉丹, 周婷. 白細胞過濾對輸血反應的臨床意義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7, 11(1):71-73.
[5] 石潔, 楊勇毅, 高琲,等. 去除白細胞的血液輸注對膀胱癌患者免疫性輸血反應的影響研究[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3):182-183.
[6] 霍艷峰, 孫云鵬, 李連友.濾除白細胞輸血技術的臨床應用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 2017, 4(31):868.
[7] 馮軍. 輸血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分析[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7,2(25):19-20.
[8] 王怡涵. 白細胞過濾對輸血反應的臨床意義[J].西藏醫藥, 2017,38(2):2-4.
[9] 魯嵐, 馬淑紅. 輸血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 北華大學學報:自然,2015,16(6):774-776.
[10] 李景蘭. 不同輸血方法對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對比分析[J]. 河南醫學研究, 2015,7(8):136.
(收稿日期:201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