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華
摘要:習慣是一種主動自覺的傾向,良好的習慣是有意識訓練的結果。在班主任的引導下,通過班委會的自主管理和學生們的自我管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規范學生的學習和自我管理行為,使之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成為自身習慣的主人。同時結合科學的評價機制,使學生良好行為水平得到正確的評價,從而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成為有用之才。
關鍵詞:良好行為 自我管理 習慣評價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好的習慣具體表現在好的行為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總是要伴隨一定的行為,當某種行為反復出現,達到一種自動的程度,也就形成了習慣。好的行為不斷重復就會產生好的習慣,不好的行為反復出現則養成不良的習慣,所以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學生的自我管理密切相關。學生的行為習慣又是學生的某些學習行為經過不斷重復而達到的一種自動行為。目前,很多學生的學習處于一種被動狀態。而長期被管理,往往會形成一些不良的習慣,逃避艱苦的學習和班級工作,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良好的習慣是有意識訓練的結果,規范學生的自我管理行為,使之形成一種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控能力,從而使學生擺脫學習上的被動狀態,成為自我管理行為的主人。
我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以充分調動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自我管理的方法為重點,以促進學生自我提高為核心,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班級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操作、觀察、思考、質疑、討論、評價等,使學生逐步形成較強的自我管理的意識,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
在我的班級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人有自己負責的一個領域,每人的領域內又有自己的好幫手,他們就是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紀律委員、生活委員……一直到小組長,各司其職,認真負責。在班級成立之初,經過學生們的推薦和我的考察之后,我首先選定班長,讓他負責班級管理工作,遇到問題時幫他想辦法,定措施,班委們自主的定期召開班會,自行商討解決班級內事務。我只召開班委會,班委會上班委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出謀劃策。不到一個月,班長的威信就樹立起來了,班委的威信也樹立起來了,形成了班級內“事事有人做、事事有負責”的良好局面。當然也有突發情況出現的,例如2011年我接手了一個“麻煩班”,這個班的孩子們大多是進城務工子女或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們,他們的優點是生活自理能力很強,但也都很有“主意”,很自我,不服約束,不遵守校規校紀。恰巧這個班是個看似柔弱的女班長,一個叫洋洋的孩子因為不服約束,要動手打班長,被我及時發現并制止。我沒有直接處理,而是鼓勵班長自己解決問題。班長把他叫到教室外面,給他“擺事實,講道理”,終于說服了他,不但使這次事件得到平息,而且樹立了班長的威信,班里其他同學也不敢再小看班長了。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一個良好的自我管理方法,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保證,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委們可以從自我管理中領悟方法,進行方法交流,比一比誰的方法好,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圍。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使學生參與班級管理,讓他們體驗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在班級管理中,給予學生一定的主動權和自主權,為他們提供較多的選擇機會,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班級管理之中。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學會共同生活,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一一財富蘊藏其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流暢、和諧、默契、尊重、信任的班級環境,對于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個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班級管理水平,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在實際工作中,我一方面強化班委的重要性,一方面又弱化班委職能。我設立值日班長,班級內所有成員輪流擔任,班委只是監督管理,既減輕了班委的負擔,又讓每一個班級成員體會到班級管理的不易,每人一天,既有新鮮感,又不太困難。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辦法總比問題多,每個人在自己的值日內都在想辦法。如何對付遲到的學生,如何對付不做衛生的學生,如何對付上課說話不交作業的學生……辦法多得不勝枚數,好多辦法都是更貼近學生們的生活,效果很好,學生們也心甘情愿地接受“自我懲罰”。比如“罰”跑步這一招就是學生們自己的主意,一個學期下來,有個家長給我打電話,詢問我在學校對他的孩子用了什么妙招,讓他的孩子勤快多了,關鍵是回家后吃的飯也多了一倍,家長再也不擔心孩子原來瘦弱的身體了。這就是自我管理的好處,學生們永遠比老師知道自己最“怕”哪一招,學生們永遠比老師知道自己最需要提高哪一項,學生們不會因為懲罰措施不切實際而不能發揮效果,也不會因為懲罰措施不切實際而惡化同學關系。我們班級內同學關系越來越和諧,同學們也越來越積極地投入到班級管理中來,積極地為班級榮譽而努力。
在實施班級自主管理之后,合理的管理評價機制是至關重要的。建立班級學生行為檔案和新的等級評價制度,對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出的各種行為根據一定的標準做出恰當的評價,可以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是有利于學習的,哪些行為對學習是不利的,從而在行為上做出努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經常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評價,但是評價本身并不是目的,評價是為了學生終身的發展。班主任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是崇高的、神圣的,對學生來講,這一點尤為明顯。由于年齡特點,使得班主任的話對他們來說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班主任的態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有時會給孩子的一生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我的班級是快樂積極的一個團體,我們的口號是“沒有不可能的事”。在班級的文化墻上,有一個光榮榜,每一次成績的取得都會出現在光榮榜上,光榮榜上有每一個人的名字,每一個人后面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個小紅旗:有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有考試成績進步的,有遵守紀律的,有搞好衛生的,有參加詩朗誦的,有參加象棋比賽的……榮譽不論大小,“英雄”不問出處,學生們可以在任何一個領域表現自己。我們班因為班級公物在一整年內沒有一件損壞而受到學校領導表揚,我把這一消息告訴學生們,他們為此驕傲了好長時間。我通過各種活動來豐富學生們的課余文化生活,有語文老師參加的詩歌朗誦會、有數學老師出題的趣味數學小競賽、辯論會、五子棋大賽……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不僅僅只有課堂上學習,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生無窮的動力,鼓舞了他們積極向上的勇氣。正確的鼓勵和評價,能夠滿足學生自尊的需要,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促進學生將內在的需求外化為積極的行動。我班的學習成績也因為班級的團結進步而穩步提升,在紀律衛生方面我班屢次獲得流動紅旗。總之,學生行為水平的進步必然帶來學習上的進步,而行為水平看得見,學生可以通過具體的行為措施去努力,積極參與,就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只要班主任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明確要求,就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簡言之,優化學生的自我管理行為,培養自主管理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還必須進一步學習、實踐、探索、深化。我們堅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收獲。
(責任編輯: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