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紅
摘要:在幼兒園所有的教育活動中,語言教育培養是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言培養不單是幼兒園和教師的職責,更離不開家長及家庭環境的配合。作為家長要配合幼兒園教育,為幼兒創設輕松愉悅的家庭語言環境,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引導幼兒積累語言,科學有效地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為大班幼兒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做好幼小銜接,讓孩子有話大聲說出來。
關鍵詞:大班幼兒 幼小銜接 語言環境 禮貌用語 詞匯積累
大班的幼兒已經進入了離園倒計時,這時候對孩子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很關鍵,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精神上主要是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更多的挑戰,能力方面包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其中就有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就是培養幼兒復述別人說話的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幼兒進行對話的能力、培養幼兒獨自講述的能力、培養幼兒在人前大膽地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而是否能用恰當的語句來表達心中的想法,是否能進一步地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
而提及幼兒的語言教育,有的家長存在一些誤區,主要表現為:
其一,認為“說話誰都會”,生活在這個環境里,“慢慢長大了就會說清楚了”。
其二,認為沒必要培養孩子“耍嘴皮子”的功夫,把話說出來,別人聽得懂就行了。
其三,桎梏于對“少說多做”的偏狹理解,認為“埋頭做事”才是成才之道……諸如此類的理解雖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要推而廣之,就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障礙,影響其溝通、交往甚至思維能力。
其四,對孩子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過于較勁。事實上,孩子在學說話和認讀漢字過程中,出現一些不準確的發音和認錯字的現象是非常正常的,父母可以及時糾正,但不要過于較勁。其結果往往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降低語言學習的積極性。
科學研究表明,3~6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一旦錯過,就會造成心理上的某種缺陷,因此,國家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把語言作為幼兒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其中,要求在幼兒園時期,要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展語言能力,并提出了具體目標:喜歡與人談話、交流;注意傾聽并能理解對方的話;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語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思維、社會參與水平、交流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因此,語言教育滲透在幼兒園教育的所有活動中,語言培養不單是幼兒園和教師的職責,更離不開家長及家庭環境的配合。北京教育學家邱淑奇指出,對于一個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家長,其次才是學校。作為家長,一定要配合幼兒園,科學有效地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孩子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愿。
要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必須設法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語言環境,使幼兒心情舒暢,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首先,無論幼兒的表達水平怎樣,教師和家長都應給予幼兒鼓勵的態度,增強幼兒說的信心和勇氣。尤其是對少言寡語的幼兒,更應給予關心和幫助。同時應豐富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和條件。
家里的每個人都愿意和孩子說話,當孩子想說時就有人積極地回應孩子,有人陪孩子一起看動畫片,有人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經常有人帶孩子到游樂場等有很多兒童玩耍的環境當中與其他孩子溝通交流,盡情地玩樂,孩子的生活充滿歡樂和笑聲,孩子的性格自信大方,這些都是幫助孩子快速掌握語言最好的環境。
例如:雙休日家長可帶孩子去公園、書店、游樂園等地,充分利用孩子們感興趣的周圍景物,在玩的過程中教幼兒認識事物。鼓勵幼兒勇于和他人交談,如與小朋友、售貨員、管理員們進行對話。有時,也讓孩子與小動物們、植物談話。在游玩之后回家途中讓孩子說一說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甚至是想到了什么,回家之后其他家庭成員可以表示成很驚奇的樣子,如:聽說你們今天出去玩了?真好!那你今天玩得怎么樣?都看到什么了……這樣家長可以從中了解孩子們的內心在想些什么。孩子們的大腦中有了內容,自然會流露出想說的欲望,為幼兒的想象插上了美麗的翅膀。另外,與他人一起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同時也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提高了幼兒表達能力,樹立了幼兒的自信心。
所以,家長通過為幼兒提供多種表現自我的機會、說的機會,來逐步消除幼兒獨立表現的恐懼,增強幼兒大膽表現的欲望,把自己想說的都勇敢地說出來。
禮貌是人們的道德準則,禮貌也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因此,禮貌教育要從小抓起,教師和家長要為幼兒創造使用禮貌用語的條件和環境,使孩子從小就會使用禮貌語言,有良好的語言習慣。例如:幼兒每天到幼兒園時,引導孩子主動和老師、小朋友問好,離園時和老師、小朋友說再見,每天接送孩子時觀察孩子的表現及情緒變化,尋找話題與幼兒做一次簡單對話。進行文明禮貌的言行規范教育時,我們應始終堅持“正面教育與具體行為相結合,”使孩子直觀地理解禮貌用語的含義,并會正確使用。如稱呼問題,我們教給孩子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場合,會用禮貌語言稱呼別人。通過反復地教育,孩子們掌握了許多人稱名詞,他們逐漸會合乎情理地稱呼人了。
家庭是幼兒生命的搖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家庭成員的習慣直接影響到了幼兒語言的發展。因此,在家庭中家長也應做到:與孩子多使用禮貌用語。在生活中與父母、爺爺奶奶以及周圍鄰居的交流都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禮貌用語的重要基本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有著很多的有利條件,家長應善于抓住機會對幼兒進行培養,如有些孩子見人總不愿意主動問好,家長可在旁進行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難免有做錯事的時候,這時家長可放下架子與孩子道歉,并說明情況。家長還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帶幼兒外出游玩,給幼兒使用禮貌用語的機會。總之,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幼兒的影響是最大的,家長應隨時通過示范指導和糾正來促進孩子的禮貌習慣。
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幼兒掌握詞的多少,理解得深淺程度,直接影響語言的表達質量,詞匯越豐富,語言就越充實生動。而幼兒口語表達能力較差,故常出現孩子不能準確、流暢地表達自己意思的情況。他們想說不會說,要說說不清,說起話來斷斷續續,半句話多,停頓多。更困難的是不易說清事物間的關系,只能說一些片段,對因果關系難理解,有些句子還常常出現語法錯誤。大班孩子所掌握的詞匯往往落后于思維的發展。
為有效轉變這一現象,豐富幼兒的詞匯,除了幼兒園中教師的教學外,作為家長也要重視幼兒詞匯積累。蒙臺梭利說:“在孩子的周圍,成人盡量以優美的語言,用豐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說話。”家長應注意用規范的語言來與幼兒進行日常交談,在交談中使用正確、生動、形象的詞匯,父母的語言可為孩子語言的學習起到示范作用。另外,每天固定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或是睡前講故事,對孩子們來說都是最溫馨最幸福的時刻,孩子依偎在媽媽、爸爸身邊,聽著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種美的享受,還可以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到語言的熏陶,此時家長可適當地提問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讓孩子通過說來表達對故事中人物的看法等等,從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家長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讓幼兒豐富詞匯,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強,有時看過一兩次廣告后也能流利地說出廣告語,這充分表現出孩子想學習語言的渴望,因此,選擇一些合適的電視節目讓幼兒欣賞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很有益處的,特別是一些孩子較為喜愛的動畫片等。家長還可以為孩子們選擇配樂優美的兒童詩讓幼兒欣賞,時間長了,幼兒自然會跟著讀,這樣讓孩子在日積月累中學習語言,接受語言,加強對孩子的語言培養。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發展幼兒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不單讓幼兒具有語言模仿的能力,還要學會舉一反三,會依照原有的語言范例,填換內容,表達新的意思,從而具備口語表達能力。在實際觀察中,幼兒得出了結論,豐富了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幼兒動手、動腦,發展了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分析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作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也要配合教師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兒的學習是以已有經驗為基礎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有意識地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如在給幼兒講“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訴幼兒:“春天到了,大樹、天氣、人、花、草、小動物呀,都有一些變化。一看到這些變化,就知道春天到了,咱們先去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變化。”然后引導孩子仔細觀察、查找,回來之后再給孩子講故事,講完故事之后還可以問問孩子:“除了故事里大樹、小草、小動物的變化外,還怎樣知道春天到了?”幼兒根據自己觀察判斷的內容,切身的體會,就會說:“小燕子飛回來了;青蛙媽媽有寶寶——小蝌蚪了;小草偷偷地從泥土里鉆出來了”等等,幼兒列舉了許許多多他們生活中的經驗,幼兒的興趣自然就來了。
在語言教育活動中,老師和家長要注意采取綜合教育手段較好地達到教育目標。如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以后,讓幼兒用撕紙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種自然物,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鵝、金魚、烏龜等。做好后,讓幼兒邊演示邊講,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力和想像力。
幼兒階段是人一生中掌握口語最迅速的時期,家庭是幼兒生命的搖籃,是孩子們最溫暖、最安全、最自由、最快樂的港灣。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抓住幼兒口語發展的關鍵期,正確地教育和引導幼兒的口語表達,要把握每個幼兒的實際,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采用多種游戲方法,達到提高幼兒語言能力的效果,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尤其是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會有驚人的發展,詞匯量增加極快。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任務,也是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的最終目標。要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健康全面發展,應做到家園共育,共同培養,才能讓孩子體會到語言表達的快樂。
(責任編輯: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