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榮 張育民
摘 要:校本教研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當前,校本教研存在低效能現象,表現為教研活動沒有主題、教研活動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隨意性,存在著形式主義現象。通過分析與反思,提出了只有通過不斷完善教研制度、優化教研策略、豐富教研形式等途徑,讓問題在行動研究中得以解決,從而切實提高校本教研的質量與品質。
關鍵詞:校本教研;形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5-0047-02
校本教研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的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縮小學校教師個體之間差異的有效方式。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改變教研活動以布置工作和傳達會議精神為主,或為應付上級檢查臨時組織校本教研活動的現狀,克服與避免形式化的校本教研活動,通過實施校本教研主題的適切化、教研形式的多樣化、教研活動的制度化等途徑,真正發揮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發展“母機”的作用。
一、校本教研存在的問題
當前,有不少學校的校本教研存在低效能現象,表現為教研活動沒有主題、教研活動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隨意性,存在著形式主義現象。低效能現象不僅抑制著校本教研自身的健康發展,也阻礙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而且嚴重地制約著城鄉教育的均衡性發展和新課程的實施。
二、案例呈現
前階段筆者去基層學校調研,提出了要參與校本教研活動,教研組長匆忙之中準備了主題為“怎樣進行教學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動,共有11名教師參與。現將校本教研過程中教師參與情況進行呈現:
教研組長: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因此,反思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是區分經驗型教師與研究型、學者型教師的主要指標之一。在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形勢下,反思教學應當成為每個體育教師的自覺行動。那么,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寫好“課后小結”的意義是什么?“課后小結”的內容應該怎么寫?進行“課后小結”要注意什么?下面就本人平時學習和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下面請××老師談談你是怎么進行反思的?
教師1:在耐久跑教學時,我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在操場上跑圈,由于手段單一、內容枯燥,學生學練的積極性很差,課堂氛圍也很沉悶。經過總結反思,我嘗試用接力跑、追逐跑、定距離跑、定向跑等多種練習方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研組長:××老師講得很好,能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下面請大家積極發言,以實例來說明反思的重要性。
教師2:在仰臥起坐的教學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男生的足球滾到正在做仰臥起坐練習的女生的身上,這個女生生氣地就勢雙手抓住球,快速地弓身將球擲了出去。見此情景,我靈機一動,何不把這種練習方法應用于仰臥起坐教學中呢?于是……
教師3:針對50米教學效果不佳的現狀,我改變了原有的教法,根據學生的基礎,合理分組,通過“讓距離跑”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練興趣……
教師4:……
教師5:……
教研組長:“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復。”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我們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反思總結,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創造性,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那些喜歡反思,并且在此基礎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效果的教師,也會成為高人一籌的教師。今天的教研活動到此為止,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反思多總結,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教研員點評:要想提高校本研修的質量,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精心準備,積極投入。希望教研組要規劃好教研的主題,預先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梳理總結,并端正態度,積極投入到教研活動中去。二是細研教材,把握主旨。希望老師們能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把握教材內容的功能、特征、知識結構與邏輯關系,為上好課奠定基礎。三是智慧碰撞,經驗分享。希望老師們認真梳理與反思,針對主題積極參與研討,做到人人參與,通過智慧碰撞,實現經驗分享的目的。
三、問題剖析與分析
1.提升教研組長校本教研指導力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基礎
教研組長是教研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指導者,對整個教研組起著引領作用。教研組長不僅要會研究,還要會選用合適的校本教研方式和內容,培訓組內教師。要用專業的眼光和專業的水平,去發現并幫助教師總結和提煉,去發現并幫助教師形成個人風格和特色。
在本案例中,教研組長為應付教育學院的調研而臨時組織了校本教研活動,隨意性很大,缺乏一定的主題性,再加上教研組長理論水平欠缺,研究能力不強,專業引領力量薄弱,組織調動能力一般,沒有很好地引導教師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最終導致校本教研質量很差。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研組長的校本研修指導力,通過體育理論知識學習、專題講座、學術研討、課堂實踐等途徑,提升體育教研組長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這也是決定著校本教研質量高低的基礎。
2.采用多樣化的教研形式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前提
校本教研活動內容與形式除傳統的課堂教學研究課和教材教法研究外,要增加教案設計、教學策略與模式、專題學習、經驗總結推廣、同課異構等內容,做到內容豐富多樣,有利于激發教師參與的熱情,這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前提。
本案例中,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采用的方式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聊聊,組員之間缺乏交流研討,只是教師發言、組長總結。從查閱教研組手冊情況來看,校本教研活動主要以布置任務、聽課評課、專題交流三種形式為主,教研形式比較單調。因此,需要教研組通過設計多樣的教研形式,進一步激發教師參與的熱情。如教研活動圍繞一個小單元,組內教師依次進行一課次的教學,開展單元教學研究。又如,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即同一教材內容由2至3名教師進行不同的設計與教學,通過多樣化的設計和教學來研究某一教材內容,為優化教學設計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研究載體。還如,組織片級(校際)聯合體進行教研,豐富教研形式。
3.制定主題化的教研活動計劃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關鍵
教研組長要根據教研組實際情況,合理、科學、系統設計教研活動計劃,確定每次教研活動的主題,要站在教師的角度和學校的角度去策劃教研活動主題,滿足老師成長的需要和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需要,這也是提高教研活動有效性的關鍵。
從此次調研查閱該學校的教研活動記錄本來看,該校的教研活動缺乏主題性和系統性,呈現瑣碎化和點狀化,校本教研的質量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教研組長必須事先了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遇到什么困惑或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結合具體情況確定每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明確教研方向。一般確定教研主題的流程為:聽取教師意見及教學中歸納出來的共性問題→確定教研活動主題→制定實施方案→圍繞主題,教師自我實踐與研究→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上公開課、評課、集體備課、教材研討等)→主題交流研討→形成共識,整理完善資料。
4.實現“共議化”的教研活動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靈魂
教研組長要明確每次教研活動的責任人,并明確組內其他教師的任務。組內教師也要結合自身特點積極主動地認領專題研究項目主講人,要充分調動組內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做到“齊參與,共議題”,有效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
從此次教研活動來看,只有一半的老師參與了研討交流,還有一半的老師只是充當“觀眾”,而且多是教研組長與教師兩個人之間的對話,組員之間缺乏互動研討,無法實現“智慧碰撞、分享經驗”的教研目標。要想做到“共議化”,必須要讓教師對教研內容預先研究,然后參與教研活動時與大家共同商討、切磋,真正做到有備而來。如,就某一問題進行研討時,讓教師就某個問題說想法、談思路,或敘經驗述見解,讓組內教師進行補充,表達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見解。這樣在研討過程中才會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研討氣氛,教師才能放開手腳,各自亮出自己的觀點,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與評價,而不再是“只講好話,不講缺點”的虛假研討。通過這種有實質意義的“思維的交換、思想的交鋒”教研活動,給予每位教師的是啟示,也會逐漸形成互幫互助、優勢互補、組內共享、形成合力的教研氛圍,幫助教師都能從多角度、多層面看問題,最終實現教師的專業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