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玲
摘要:健美操是一項融合音樂、舞蹈、娛樂、體操等于一體的體育項目,有利于幫助練習者塑造體形,陶冶情操,增強體質。同時,健美操其多變的形式和音樂的節奏感,還可以增強聯系者的個人氣質。因此,這項運動也得到了廣大高校學生的追捧。如何才能讓學生在體操運動中得到身心的全面鍛煉,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鍛煉習慣,成了高校健美操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將針對當前高校健美操教學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校;體操;教學;模式;創新
健美操是一項有氧運動,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音樂感。健美操特殊的運動形式給年輕人帶來了獨特的運動體驗,滿足了年輕人的運動需求。當前,高校體操教學應該成為高校大學生喜歡的體育運動和時尚運動,新的課程標準也對高校體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教師不僅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還要掌握健美操相關的知識。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創新健美操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健美操教師必須思考的課題。
1 當前高校健美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內容過于單一
當前,大多數高校的健美操課程都是按照一定的套路開展的,教師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學模式,而且這樣的教學模式也是多年來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缺乏時代感,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大多數老師只注重健美操動作的講授,而忽視了理論知識的普及,造成很多學生只是簡單的效仿教師的動作,而不能深刻的理解健美操深刻的內涵,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2 缺乏專業化的健美操教師
在很多開始了健美操課程的高校中,由于缺乏專業的健美操教師,就有其他項目的體育教師兼職,這些教師只是臨時抱佛腳,不僅理論知識不扎實,而且動作技術也不到位。
還有的教師雖然是健美操專業畢業的,但是卻不注重自身素養的提高,動作過于程式化,缺乏創新意識。這樣的問題嚴重的影響了高校健美操課程的順利開展。
1.3 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健美操的學習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習者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練習。高校的健美操課程大多數為選修課,很多學生選修這項課程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學分,如果不是特別喜歡這項運動,是很難全身心投入到健美操學習之中的,更談不上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鍛煉了。一般高校的健美操課程都是一周一次,課程時間又非常的有限,由于缺乏考核的壓力,課余時間又沒有老師的輔導,所以很多學生都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2 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2.1 激發學生學習健美操的興趣
學生一旦形成對健美操的學習興趣,就會主動的參與到健美操的課堂學習之中,而且還會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的練習。具體而言,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教材,這種教材必須突出知識性與趣味性的融合,這樣才能保持對學生的新引力。同時,教師還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和諧的訓練環境,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健美操的重要性,并且讓學生正視練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挫折和痛苦,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讓學生體味到健美操運動帶來的樂趣。
2.2 加強健美操理論學習
健美操學習不僅僅是動作和技巧的學習,其理論學習也有很重要的意義。為此,教師應該為學生講授健美操比賽的基本規則,讓學生了解健美操界最新的動態和相關理論成果,并且還要了解國外健美操的理論創新成果。健美操本是是一個開放的運動體系,只要有利于人體發展,增強這項運動的活力的動作和方法都可以被這項運動吸收和采納。所以,加強對健美操的理論學習是十分重要的。為了加深對健美操理論的理解,教師還應該和學生一起學習與健美操有關的知識,例如音樂、舞蹈、滑冰等等。
2.3 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創造能力
通過在課堂上的學習,大學生們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健美操技巧和動作,但是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學生不僅缺乏鍛煉的動力,而且也缺乏明確的目標。為此,高校健美操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制定練習規劃和鍛煉內容,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將單純的講授學習變為互動學習和自主學習,充分利用有利的教學資源,如多媒體資料和現代健身器材來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
2.4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健美操課程在大多數高校都是選修課程,教學大綱對學生的要求往往不是很高,所以高校健美操教師在考核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利。為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合適的考核形式,在最終評定成績時可以綜合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表現情況和最終考試成績,通過構建這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可以減少學生先天體質差異的影響,盡可能的保護學習學習健美操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高校健美操教師應該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體驗,加強理論學習和研究,才能更好的推動健美操教學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吳麗晶,孔麗涵.福建省高校健美操教學開展現狀與對策[J].閩江學院學報,2009,(5).
[2]黃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