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冉
【摘 要】由于投融資平臺政府性質和市場化的雙重屬性,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在進行基礎設施等相關投資建設的過程中憑借其政府屬性從商業銀行等多種渠道大規模舉債造成了嚴重的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面對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向縱深方向改革,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市場化轉型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首先對當前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其次,基于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對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最后,對如何在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的同時規避由此帶來的風險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政府債務風險;平臺轉型;風險規避
引言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作為一個以政府為主導的前提下成立的為了進行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等相關經營以達到融資標準的平臺公司為完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但是,由于投融資平臺政府性質和市場化的雙重屬性,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在進行基礎設施等相關投資建設的過程中憑借其政府屬性從商業銀行等多種渠道大規模舉債造成了嚴重的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化的程度不斷向縱深方向邁進,地方政府負債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對我國債務規模以及負債率進行管控成為規避系統性金融風險以及促進我國地方政府經濟穩健發展的關鍵[2]。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大規模貸款作為地方債務的主要形成原因,基于市場化企業運轉的要求,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成為規避經營管理風險和緩解地方債務風險的關鍵舉措。
面對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向縱深方向改革,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市場化轉型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首先對當前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其次,基于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對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最后,對如何在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的同時規避由此帶來的風險提出政策建議。
一、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存在的問題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在進行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為了解決當期建設的資金短缺問題,通過商業貸款等方式對未來的資金進行提前預支,因此給地方政府未來發展帶來一定的財政負擔。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大規模舉債導致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攀升。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一般情況下,省級政府一般不參與具體的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建設以及相關的投資。當前,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我國市級政府單位以及縣級政府的市政建設需求不斷增加,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承擔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部分任務[3]。一方面,市級政府為了更好地推進當地經濟建設,吸引外商投資,增加就業和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推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為了解決由于建設導致的資金缺口問題需增加債務規模,導致了給市級政府債務規模的增加。另一方面,雖然縣級政府相較于市級政府其市政建設的壓力較小,但是,局限于縣級所轄地區范圍,其經濟發展能力以及工業發展水平將對落后,這就導致了縣級政府的財政收入較少,從而增加了縣級政府的財政壓力,為了進一步發展當地經濟,滿足城鎮化進程需求,往往需要通過貸款滿足資金需求[4]。
(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投資的投資風險較大。隨著經濟新常態不斷向縱深方向的延伸,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實體經濟的轉型,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所參與的投資項目不斷增多,這就要求進行規模貸款。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缺少一套涵括投融資平臺經營管理制度、執行準則、考評標準在內的系統科學的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風險加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所投資的項目一般都是基于為民眾提供便利所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以及城市交通建設等相關的公益性投資項目,投資回報周期較長且投資規模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債務風險[5]。
二、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的必要性
為了解決當前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在運轉過程中由于經濟管理不規范和大規模舉債帶來的風險問題,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成為平臺穩健發展的必然要求,促進平臺平穩轉型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轉變當前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經營管理模式是促進其平臺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一直以來地方投融資平臺憑借其特有的政府公信力,通過多種渠道貸款獲得投資資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關市政建設為我國三大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由政府主導型的投資模式導致其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不能夠做到很好的厘清。一方面政府主導的投資模式導致政府需要不斷的增加資金投入,導致地方政府財政壓力較大。另一方面,政府主導的投資模式往往不是以盈利為唯一的投資目標,也就導致了其投資規模大,但是投資周期長和投資回報率低的現象存在[6]。
(二)規避地方政府債務潛在風險的必然要求。由于融資平臺的完善、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地產行業的發展,地方政府財政過多的依賴于融資和土地財政,這就導致融資環節出現問題必然引發地方金融財政風險的發生,據相關數據表明,地方政府債務的主要來源是銀行貸款,其中商業銀行的貸款占主要部分,如果商業銀行出于規避信貸風險的視角出發,對投融資平臺的信貸業務進行有限度的審批則會影響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由此可見,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促進投融資平臺的轉型對規避地方政府債務潛在風險具有重要意義[7]。
三、規避轉型風險的有效舉措
規避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所帶來的風險需要做到:建立涵括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管理制度、執行準則、考評標準在內的系統科學的管理制度。首先,基于市場化的視角,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管理制度,促進投融資平臺的規范有效的經營管理。其次,了解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當期以及往期的債務規模,利息等相關信息,加強對債務的管控,提升管理能力。最后,創新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融資路徑,除了現有的融資渠道需要進一步引入社會資本的參與。
【參考文獻】
[1]王喜梅.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險評估與轉型發展——以四川省為例[J]. 西南金融,2015(09):6-9.
[2]成濤林.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型發展研究——基于地方債管理新政視角[J]. 現代經濟探討,2015(10):55-58+73.
[3]馬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存在的問題及轉型發展的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5(24):95-97.
[4]李翼.當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剖析及發展轉型之路[J].天津經濟,2016(06):38-43.
[5]趙放,劉雅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改革方向及政策建議[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6(09):90-97.
[6]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課題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發展階段、矛盾特征及轉型模式[J].債券,2014(11):15-20.
[7]劉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等級分類真實性的審計研究[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7,2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