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茜
【摘 要】分析了高校音樂教育和音樂活動狀況,指出了建立高校原創音樂平臺,對于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校園文化建設、學生自我發展以及應用科技提升服務水平,創新校園音樂學習與活動,滿足音樂愛好者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提出了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音樂有機結合,建立一個能為大學生音樂愛好者展示音樂原創成果、進行交流學習的原創音樂平臺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高校;原創;音樂平臺;校園文化
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高校的課外活動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如何面對科技的廣泛滲透、多樣化的校園文化需求以及個性化愛好需求,不斷提升學校教育和服務能力,是高校各級組織尤其是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部門必須認真分析和解決的現實問題。因此,發展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特別是激發學生廣泛參與的原創音樂有利于培養青年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感知教育在中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實施
(一)感知音樂教育需要學生不斷感受音樂作品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來源于感知,它是認知的開端。我們通過對外界事物的反復感知,能使事物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是從對音樂作品的感知開始的,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對音樂作品感知的越充分、越全面,才能形成更為清晰的表象和概念,為下階段學習和理解音樂作品打下基礎。藝術感受的基本規律是:從整體到局部,從模糊到清晰,從簡單到豐富。
(二)感知音樂教育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對于教師方面,感知音樂教育強調,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音樂作品時,不應加入過多的個人色彩。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作品時,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將自身的審美經驗或者對作品的理解直接“灌輸”給學生,那么,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學生是被動接受的,沒有思想的獨立性可言。同樣,當學生與教師對音樂的感受存在差異時,傳統的教學理念往往要求學生“統一”思想,使學生的個體感知被禁錮在群體感知中,就像所有的人都從一個“模子”里出來的一樣。
(三)感知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升音樂教育效率
如前面提到的,感知音樂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而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藝術鑒別能力的提高,是音樂教育效率提升的直接體現。
二、移動音樂教學云平臺在感知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為了在普通高校更好的實施感知音樂教育,我們應用感知音樂教育理念開發了移動音樂教學云平臺。該平臺采用C/S模式進行設計,使用者(包括教師、學生和其他用戶)利用手機通過3G通信網接入音樂教學云平臺進行課程學習或者音樂作品欣賞。該平臺實現了音樂教學資源的有效積累、存儲、管理和檢索,發揮了網絡音樂教學云平臺知識拓展和資源共享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平臺以手機為媒介,使學生可以選擇方便的時間,隨時聆聽音樂,從而把零碎、閑散的時間都變成了有效學習時間,這必將大大提高音樂學習的效率與效果。
三、高校原創音樂系統平臺建設作用和意義
高校原創音樂系統平臺建設內涵主要包括:學生通過系統平臺進行在線注冊,通過審核后成為會員;會員之間可以通過平臺發布活動信息, 實現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原創音樂審核與監督;會員可以發布自己的原創音頻文件和樂譜;會員通過原創音樂系統平臺的交互,實現音樂愛好者的交流。
建立高校原創音樂平臺,對于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校園文化建設、學生自我發展以及應用科技提升服務水平,創新校園音樂學習與活動,滿足音樂愛好者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等方面,是十分必要的。
1)滿足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校園文化需求。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見多識廣,包括音樂在內的各種校園文化需求旺盛,通過提供平臺,有助于營造積極、健康、自由、和諧、豐富的校園文化,能夠充分挖掘學生潛能,有效引導學生創新,讓音樂愛好者能展示才能。
2)滿足學校人才培養需要。
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的各類人才。面對快速多變的社會需要和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高校正在加快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所謂綜合素質主要體現在政治素質、思想品德素質,智力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五個方面。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指大學生在學好專業 知識、技能的同時注重思想、文化、心身有機結合,讓學生既具有扎實的專業本領,又有比較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身體、健全的人格。
3)探究科技與音樂的結合,提升大學生音樂課外活動的水平。
科技的日新月異正在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模式、服務模式。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托感情的藝術。藝術教育能夠激發教育對象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促使其產生新的思想、新的創造。科技的發現與發明,常常是大膽的,它是實踐的先導和成功的橋梁,一個科學家如果具有深厚的審美素養,他的思維就會經常處于活躍和靈動的狀態,從而為其創造性活動提供足夠的能量。例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哈佛大學校長民爾·陸凳廷在“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校長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大學應當成為科學家欣賞藝術,藝術家欣賞科學的場所。”李政道博士自1992年以來,連續三次倡導了由科學家與藝術家一起參加的“科學與藝術”研討會。將信息技術等運用于音樂中,建立高校原創音樂系統平臺無疑會為高校音樂活動堂插上騰飛的翅膀,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個具有原創性、科技含量高的交流和展示平臺,能夠提升大學生音樂課外活動水平。
4)突破時空限制,提供交流溝通渠道,提高大學生交際能力。
傳統的音樂第二課堂活動受時間和空間(學校教學計劃安排、教室、場地、不同校區)限制,制約了高校音樂第二課堂的開展,而通過平臺運用,既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又可以為大學生音樂愛好者提供了一個開放的、 實時的、互動的交流溝通平臺,讓學生享有更多的主動權,深度的參與性和實踐性有助于大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
四、高校原創音樂平臺建設的基本思路
旨在通過對高校學生尤其是音樂愛好者的需求分析,以及高校著力提高人才培養綜合素質的要求,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音樂的有機對接,建立一個能為大學生音樂愛好者展示音樂原創成果、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
高校原創音樂系統平臺設計的業務流程主要包括四塊:學生、系統管理員、音樂審核員、會員。學生通過系統平臺進行在線注冊,通過審核后成為會員;會員之間可以通過平臺發布活動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原創音樂審核與監督;會員可以發布自己的原創音頻文件和樂譜;會員通過原創音樂系統平臺的交互,實現音樂愛好者的交流。
五、結束語
音樂教學平臺可以作為全國高校教學平臺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構建一個綜合性的教學平臺提供一種方法、一種思路。在展望音樂教學甚至是全部教學未來發展趨勢時,需要在一個遠程教育的大環境中來考慮,而以網絡瀏覽器為基礎的積件組合平臺或將成為教育軟件平臺發展的主流方向,積件對教育發展有重要影響,音樂教學可以看作是積件的一個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王怡,溫皓杰,杜世純,傅澤田.面向移動終端的普通高校音樂教學云平臺構建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6):130-134.
[2]曹景諧.音樂課堂教學互動平臺構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基礎教育版),2005,34(02):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