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社交軟件可謂風靡。在大學校園及其內的大學生中,社交軟件也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大學生通過社交軟件接收信息,了解社會最新動態,以及獲取知識。但是,凡事皆有兩面性。社交軟件的過度使用也給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以沖擊。因此,如何在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應用社交軟件是大學教師正在面臨的挑戰。本文以微信為例,作出簡要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教育工作 社交軟件
引 言
對大學生群體使用社交軟件的調查研究,有利于發現傳統院校的思想教育方式在新時代的不足,高校則可以以此改變自身思想教育方式,融入社交軟件這個功能強大的新元素。
一、了解使用現狀,弄清使用原因
(一)使用現狀。據研究調查顯示,100%的大學生都有聽說過微信,其中只有0.4%的大學生沒有使用微信的經歷。至于使用時間方面,一天使用微信在0-3小時內的大學生占比89.1%,超過3小時的占比10.1%。另外調查還顯示,每周使用微信天數在1-3天的大學生人數占比15.7%,在4-5天的大學生人數占比37.6%,在6-7天的大學生人數占比達46.7%。根據這些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到,微信在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還是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1]。
(二)使用原因。另外據一份有關使用微信原因的調查顯示,56.3%的大學生表示之所以使用微信是為了方便與親戚朋友同學的交流溝通,有34.1%的大學生則表示是因為需要微信的支付與轉賬功能,以及某些微信公眾號上的有用學習資料,剩下9.6%的大學生則是因為其他原因,包括個人偏好,用以記錄自己的生活等。
二、直面社交軟件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
(一)信息內容繁雜,未經有效篩選。眾所周知,微信上的信息量數以千萬。在這些內容參差不齊的信息中,不乏一些落后思想,錯誤觀念乃至淫穢色情的內容,原因就在于這些進入大學生手機微信中的信息并沒有經過有效的篩選。而正是這些不良信息對大學生思想教育造成影響。
(二)軟件隱蔽性強,對大學生自控力極具挑戰。由于社交軟件的操作要求非常簡單,并且隱蔽性極高,這使得不少自控力差的大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手機登陸社交軟件,而對課堂內容充耳不聞。另外長期沉迷與社交軟件的虛擬世界也對大學生的心理有不良影響,例如導致大學生在現實世界中產生交流困難與障礙[2]。
(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社交軟件在造成這些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機遇。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消除大學生的防備心理,增進師生友誼,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展開。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越多,思想教育工作則越成功,越深入。
三、應對方法
(一)加強思想教育,提高信息篩選能力。針對社交軟件信息量大,內容卻參差不齊的情況,教師應當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對信息的鑒別能力,使之養成自覺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思想的習慣和正確利用,理解社交軟件的習慣。教師可以將社交軟件上的陷阱、危險等總結出來,將其展示給大學生,以防止其收到社交軟件上不良信息的傷害。
(二)合理利用社交軟件,灌輸正確價值觀念。社交軟件的流行和擴張發展證明了其自身的有效性,對此,教師需要正確認識并加以利用。社交軟件的便捷性使思想教育的時空性得到延展。教師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向大學生推送包含正確思想觀念的信息[3]。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使得思想教育無時無刻不在,而且增加了教育本事的趣味性,更利與廣大學生接受,使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化敵為友”,以社交軟件為陣地。社交軟件的通訊功能為教師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等社交軟件加強與大學生的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并以此制定更為高效的思想教育方式,將社交軟件作為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沿陣地。同時,這也是對思想教育工作者教學能力的鍛煉與提升
(四)結合實際情況,創新教育觀念。高校應當對自身的特點與教學理念作深入的調查分析,在了解自身的基礎上,加入社交軟件,探索出本校與社交軟件的完美契合點,借此對教育理念進行創新與發展。同時,各教育工作者應當仔細專研與掌握社交軟件,主動將社交軟件運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中去。教師之間也可以進行相互的學習與交流,交換通過社交軟件進行教育工作所遇到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集中起來進行探討與解決。
(五)深入了解微信等社交軟件。高校可以通過設立相關課程,加強對大學生的社交軟件的教育,加深其對社交軟件的理解。更可以通過社會實踐,發揮校園中社團的作用,在實踐中了解社交軟件。同時,也可以定期舉辦有關社交軟件的知識競賽或講座,邀請社會上的相關專業人員來進行演講或舉辦座談會,與大學生一同討論社交軟件的利弊,在討論中深入理解。
四、結語
作為當今校園內不可替代的通訊、溝通工具,社交軟件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具有兩面性的。雖然會帶來不良信息文化,但是同時也是一個創新校園思想教育工作的機遇。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緊緊把握住這個機遇,加強自身對社交軟件的了解,創新思想教育方式與理念,并通過社交軟件拉進與學生的距離,將社交軟件作為思想教育工作的陣地;通過宣傳,教育大學生正確辨析社交軟件上的信息并進行篩選,防止自身收到傷害。同時,高校自身也需要加強對校園內社交軟件的管理,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圍。
參考文獻:
[1] 王禹.論社交軟件風暴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J].才智,2017(16):206-206.
[2] 劉曉婷,欒婧,李瑞,等.論在社交網絡中開展思政教育的理論與現實依據——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務相關知識說開去[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50-51.
[3] 申濤.微博、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創新運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3):163-164.
[4] 劉靜.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8):251-251.
作者簡介:唐曉軍,男,漢,籍貫江西宜春,職稱研究實習員,學歷本科,單位: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