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雯
【摘 要】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地位,并提出要通過大數據配置金融資源,實現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強調的是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契合消費者的需要,形成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局面。本文從景泰縣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實踐出發,為進一步推進縣域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出了建議對策。
【關鍵字】景泰縣;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村金融;金融支持
一、景泰縣農業發展及金融支持概況
(一)景泰縣農業發展概況
景泰縣從“農業強縣”出發,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優質農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農業集群化的格局。
1.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突出特色農業。景泰縣立足“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推動特色瓜果、優質蔬菜、現代畜禽等主導農業的品牌化建設。目前,全縣共有“三品一標”認證企業33家,產品證書68份,其中,景泰枸杞、條山梨、龍灣蘋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此外,景泰縣積極倡導認證企業、合作社“走出去”,釋放主導產業的協同帶動效應,提升特色品牌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2.擴展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景泰縣利用旱沙地的資源優勢,打造旅游、觀光、休閑為一體的農業園區,探索“農業+旅游”、“農業+互聯網”等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新路徑,2017年以來,成功開展了梨花節、稻草節等農業文化活動,以及沙漠櫻桃采摘節、五佛紅棗節等生態農業體驗活動,間接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就業,推進農民創收,形成了旅游、采摘、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
3.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業集群。景泰縣積極促進資本、技術、資源、人力、土地等各要素的優化配置,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業供給側改革創造新動力。截至2018年初,景泰縣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2家,年銷售收入可達約16億元,建成農業專業合作社2543個,并帶動了30380戶非成員農戶,土地流轉率達32.13%。
(二)金融助力景泰縣農業發展概況
一是政策扶農,配合多項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了涉農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二是信貸惠農,通過結合當地農業資源,創新信貸產品扶持特色產業,例如牛羊蔬菜貸款等,有效緩解了縣域農業發展的資金問題;三是便農助農,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目前,縣域銀行業有8家,營業網點共計40余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78.23億元,同比增加4.36億元,增長5.9%;貸款余額為65.77億元,同比增加3.31億元,增長5.3%。
二、金融支持景泰縣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服務體系發展不完善。一是縣域金融機構較為單一,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社和資金互助社,股份制銀行和城市銀行相對較少,保險、證券、擔保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更是匱乏,存在金融服務供給不足。二是普惠金融的政策補貼尚不成熟,缺乏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三是缺乏有效的交流、合作平臺,致使政府、金融機構、經營主體三者間信息不暢通,抑制了金融支持的積極性。
(二)信貸供需不匹配。農業產業化、集群化的發展帶來了景泰縣對金融需求的增加,但是目前實行的信貸體制卻難以滿足。一是銀行對于貸款申請的門檻要求較高,尤其對于大額度的貸款,要求一定資產的抵押或擔保,而農村融資擔保體系不健全,擔保公司大多規模小、效率低,并且不愿給貧困農戶做擔保,造成了經營主體融資困難。二是廠房、倉庫、農產設備等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的建造投入產出期限較長,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久,而多數金融機構貸款期限以1年期為主,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
(三)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由于商業銀行的信貸權限上收,縣域金融產品十分有限,即使提出了創新金融產品的設計,也需要上報分行審批,往往會錯過應用的最好時機。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意識不足,原有的金融產品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的需求,無法因地制宜開發滿足景泰縣農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在涉農貸款方面,縣域金融機構提供的信貸產品基本覆蓋了種養殖業,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層面仍未涉及。并且,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下,為農戶定制的金融產品匱乏,不能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的作用。
(四)農業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由于農業經營面臨的風險因素較多,農業保險普遍有著高成本、低收益、高風險的特點,這制約了商業銀行提供農業保險的積極性,而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有限,大多是糧食、生豬、奶牛等,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集群化發展的需要。此外,經營主體缺乏對農業保險的認識,也限制了農業保險的市場規模。
三、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相關建議
(一)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擴大涉農服務范圍。一是深化農村金融機構改革,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引導信貸公司、村鎮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延申縣域服務網絡,發揮其在農業產業上的比較優勢,為農戶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務。二是政府應加大對涉農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發揮政府的職能效應,建立金融機構、政府、經營主體三者間有效的溝通平臺,提高農業專業化經營水平,降低農戶使用金融服務的成本。三是建立健全農村信用評級制度,支持由第三方評級機構對縣域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評級,有利于企業培養信譽意識和信譽建設,破解融資難的問題。
(二)創新金融供給,降低融資成本。一是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從景泰縣農業發展需求出發,根據農業結構調整信貸政策,豐富金融產品種類,將涉農信貸產品的期限結構與農戶的產業特征相匹配,滿足“三農”發展的資金需求。二是建立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將經營主體與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為其提供涵蓋加工、生產、流通、銷售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信貸服務體系,減少中間費用,降低融資成本。三是建立多種渠道的融資模式,例如發展農業債券市場,對資信較好、具有發展潛力的龍頭農業企業進行信用評級,發行企業債券;鼓勵龍頭企業上市,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發揮龍頭企業的協同帶動作用。
(三)建立健全農業風險保障機制,優化農村金融環境。一方面,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建立以政策性農保為主,商業農保為輔的農業保險制度,鼓勵保險機構因地制宜創新農業保險產品以及開展農保試點,增加農保覆蓋范圍,涵蓋農產品、農業設備、器械等方面。同時健全再保險和大災風險的分散機制,轉移農業經營風險。另一方面,健全風險補償機制,完善對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的處置機制,對于不良資產的處理,可以由銀行、擔保公司按比例分擔;對于不良貸款可以處置其抵押資產,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等。
(四)貫徹“互聯網+”理念,推動產業融合。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滲透,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扶持電商對農業發展的支持,“農業+互聯網”的模式也有了大規模的發展。一方面,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可以通過電商平臺進行經營性融資,從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信貸供給不足帶來的融資問題。另一方面,互聯網為農產品提供了新的銷售渠道,金融機構應做好對農村互聯網收付方式的普及,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鼓勵企業利用電商平臺銷售,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志宏.金融與農業供給側改革[J].中國金融.2016(24).
[2] 胡成選、狄國林、卞進楠.金融支持縣域產業發展情況調查——以景泰縣為例[J].時代金融.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