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伍琦

【摘 要】區塊鏈對于金融行業是一項具有顛覆性的創新技術,它在人們的重視下快速發展,應用于越來越多的金融場景,給金融行業注入巨大活力。與此同時,新技術帶來的風險也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本文介紹了區塊鏈的發展歷程,通過分析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帶來的問題,借鑒各國對區塊鏈金融的監管經驗,提出對我國區塊鏈金融監管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區塊鏈;金融;監管
一、前言
中本聰在2008年11月發表了著名的《比特幣: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之后于2009年1月建立比特幣網絡并挖出創始區塊,比特幣的出現同時也代表著著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分布式、匿名性及自治性等特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關注,尤其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更讓銀行等金融機構感到挑戰。2015年,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推出了基于區塊鏈的數字分類賬技術Linq來對股票進行記錄交易與發行。2016年,花旗集團、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瑞士聯合銀行和德意志銀行等全球大型金融機構也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高效、低成本的交易作業系統。2017年,螞蟻金服與雄安新區簽署合作協議,區塊鏈技術落地成為焦點之一,螞蟻金服將承接數字雄安區塊鏈基礎設施平臺的建設,這是國內首個區塊鏈租房平臺,平臺上公開的掛牌房源信息、房東房客的身份信息、房屋租賃合同信息將得到多方驗證,不得篡改。在金融領域之外,區塊鏈技術也開始應用于產品溯源、保護知識產權等信息要求公開透明并永久記錄等領域。
多國央行重視區塊鏈在金融系統中的應用,并著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美國,2014年底,美聯儲發布改善支付系統的白皮書,提出要研究一種加密貨幣,但這種加密貨幣依賴的是中央總賬系統和當局機關;英國,央行在2016年1月發布的《分布式賬本技術:超越區塊鏈》報告中提到,正在探索類似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分析區塊鏈在傳統金融業中應用的潛力。英國央行委托倫敦大學設計數字貨幣RSCoin,已完成數字貨幣測試。但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爾尼表示數字貨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在2017年10月的一次講話中表示,日本央行近期不打算發行數字貨幣,“向公眾發行CBDC(中央銀行的數字貨幣)如同允許任何人訪問央行賬戶,關于CBDC的討論牽涉到中央銀行的根本性問題;中國,經歷了否定、質疑到肯定的過程。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數字貨幣研究小組;2016年1月,中國央行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組織了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的課題研究,經過國務院批準。區塊鏈技術支持的加密數字貨幣具有可以避免偷稅漏稅,減少發行、流通的成本,便于管理和提高央行的控制力等特點,被各國央行重視。
2016年是中國區塊鏈的發展元年。以前我國的金融區塊鏈的應用集中于提供報價、挖礦和硬件投資等業務咨詢服務,有深入研究的項目很少。自2016年以來,我國政府開始通過多種形式關注和支持區塊鏈相關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在2016年12月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明確提出需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創新、試驗和應用,以實現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導權。可以預見,隨著政府的參與和引導,產業生態的持續演進,未來區塊鏈的技術和應用會快速發展。
與區塊鏈金融快速發展形成對比的是,我國對區塊鏈金融的監管存在粗放、立法滯后不完善、盲目性等特點。2014年2月,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Mt.Gox宣布超過85萬枚比特幣被盜,事后發現,其中只有7500枚比特幣是黑客入侵所致,也就是說Mt.Gox監守自盜。Mt.Gox監守自盜事件是自比特幣誕生以來最臭名昭著的事件,它對加密貨幣世界、比特幣的價值和人們對虛擬貨幣的態度的影響非常大[1]。2016年7月,國內法院首次受理比特幣被盜案件,北京海淀法院接到幣貝網用戶施先生訴訟狀,因存于幣貝網用于理財的比特幣被盜,施先生將幣貝網的營業者北京幣貝科技有限公司訴至法院,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共計41萬余元[2]。2016年8月,最大的美元比特幣交易平臺Bitfinex官網掛出公告,由于網站出現安全漏洞,導致用戶持有的比特幣被盜,隨后據路透報道,被盜的比特幣共119756枚,總計價值約為6500萬美元,導致幣值一天暴跌25%[3]。除了黑客攻擊,比特幣及其衍生市場還存在市場操縱、投機猖獗的現象。
區塊鏈金融的前景縱使令人期待,但其帶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技術與金融的結合對監管機構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平衡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區塊鏈本身的技術風險等。本文主體內容將會先展示已有研究成果,再分析區塊鏈金融給監管帶來的挑戰,然后借鑒各國監管機構的經驗,最后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劉瑜恒、周沙騎(2017)在《證券區塊鏈的應用探索、問題挑戰與監管對策》指出證券區塊鏈發展存在以下挑戰:區塊鏈應用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隱患、基于區塊鏈的創新可能違背金融規律、基于區塊鏈的證券公募易滋生欺詐行為、區塊鏈的弱中介化給投資者保護帶來難題、區塊鏈面臨金融穩定問題等。文章建議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利用“監管沙盒”模式促進創新,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健全功能監管體系,劃清監管底線、處理好傳統中介機構與區塊鏈服務的關系等措施,促進區塊鏈在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4]。
孫雨堯(2017)在《基于當前區塊鏈技術運用的保險監管》指出區塊鏈在保險業中應用存在的問題有調查追蹤難,風險管控難,個人隱私保護。針對以上問題,文章提出的建議是及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采用包容性監管的沙盒機制,控制好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節奏,加強監管機構的科技儲備[5]。
鄭金宇(2016)在《區塊鏈技術對銀行業發展的影響、展望及監管挑戰》說明區塊鏈技術下銀行業監管未來面臨的挑戰有對監管者的數據處理能力提出挑戰,對監管者處理風險的應對能力提出挑戰,對監管工具有效性提出挑戰。作者提出了監管者需要思考的四個問題:監管體制的改革方向是分業監管、混業監管還是混合監管,收益私有化與成本社會化如何平衡,存款人的利益該如何保護,監管措施的授權如何獲得[6]。
李淼(2017)在《區塊鏈模式下金融業創新與監管研究》中表達出: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存在標準規范空缺、算力、鏈上數據與鏈下資產的對接問題。其給出的幾點思考是:建立金融領域區塊鏈標準體系、加快通用平臺建設和試點應用、審慎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鏈上與鏈下監管相結合[7]。
王珺琦、夏詩園(2018)在《區塊鏈金融應用風險與監管研究》分析了區塊鏈金融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有:我國區塊鏈法律和規章制度不完善、存在滯后性,區塊鏈產品不成熟、效率低,缺乏統一的技術開發監管標準。文章對提高區塊鏈金融發展水平的政策建議是貫徹重大戰略部署、做好頂層設計,改進金融業監管方式與手段,積極進行研究和技術儲備,完善風險防范機制,加強國際國內同業交流[8]。
郭文棟(2017)在《區塊鏈技術下的金融監管》發現金融區塊鏈發展對金融監管帶來的壓力有現有監管模式需要更新、應對風險能力需要提升、法律責任確定更加困難。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議是探索新型監管方式,制定金融區塊鏈標準,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建立包容性監管機制[9]。
三、區塊鏈金融給監管帶來的挑戰
一是對監管者分析數據的能力提出挑戰。巨大的區塊鏈數據庫中包含著每一筆交易的全部歷史,隨著區塊鏈應用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上鏈,數據規模會越來越大。而且不同業務場景區塊鏈的數據融合會進一步擴大數據規模和數據的豐富性。
二是對監管者應對風險的能力提出挑戰。一方面,由于區塊鏈交易發生即清算,風險傳播速度將大大快于以前,一旦區塊鏈平臺倒閉或受到來自黑客的攻擊,對相關數字貨幣會造成很大的影響。2016年最大的美元比特幣交易平臺Bitfinex比特幣被盜,導致當天比特幣價格暴跌25%。此外,區塊鏈與金融系統連接后,當區塊鏈金融系統發生重大風險時,如何及時地對兩者進行風險隔離,對監管者的風險控制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最后,由于區塊鏈高度自治和交易的不可逆性,如何將撤銷交易、限制交易或凍結賬戶等中心化監管措施與去中心化區塊鏈共識機制整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10]。
三是確定責任對象的挑戰。傳統互聯網應用的數據部署在特定的一些數據庫,而區塊鏈的數據直接儲存在鏈上,它的數據庫就是一臺臺連入的主機,數以億計,跨越國家等傳統地理邊界以及司法邊界。所以,傳統金融監管以金融機構為監管對象的監管邏輯難以適用。再者,當一個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發生不道德的行為,如何用法律限制它?根據產品責任法,產品責任是指由產品缺陷導致消費者、使用者或第三人人身、財產受到損害時,該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所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但當該自治組織是由創造者們匿名創造而成時,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失也難以追究。
四是協調去中心化與中心化機構的發展。區塊鏈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去中心化,而當前所有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都是中心的,這就是區塊鏈的顛覆性所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與中心化金融機構的協調發展成為難題。盲目地力推區塊鏈可能給整個金融行業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而區塊鏈發展速度過慢,金融機構難以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紅利,競爭力被削弱,未來的發展被埋下隱患。
五是改革監管職能。在傳統證券交易中,交易、清算和監管是分別進行的,而區塊鏈的應用使得交易即清算,這意味著原有的一些監管崗位需要合并。傳統的監管人員有很大一部分需要被替換為從事數據分析、云計算的人才,傳統的金融監管逐漸向監管科技(RegTech)轉變。另外,監管規則可被寫入智能合約,由鏈上的主機自動執行。
四、各國金融區塊鏈監管的經驗
(一)美國。美國鼓勵區塊鏈創新,但對ICO項目嚴加監管。數字貨幣監管:監管機構定義比特幣為“可轉化虛擬貨幣”,并用《銀行安全法》對其監管;此外,美國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對比特幣可能涉及的洗錢問題進行執法監督。數字貨幣交易所態度:美國認可交易所的合法性,但監管十分嚴格。ICO項目態度:首先對項目本身進行“Howey Test”(用于判定一種金融工具是否為“證券”),如果被判定為是證券,則會受到SEC的監管,且之前發放的代幣屬于“未注冊證券”,違反了美國的證券法。投資活動:“挖礦合同”屬于投資活動,受SEC的監管;而且,美國國內稅務局(IRS)認為比特幣是一種數字資產,應該繳納賦稅。
(二)瑞士,長期對ICO項目持友好態度,是全球ICO中心之一。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于2018年2月16日發布文件,明確說明瑞士法律在ICO領域的如何應用,它基于加密貨幣的用途及所附權利來準確界定加密貨幣的類別,然后決定適用于哪一類法律(證券法及反洗錢法規)。基于現有經驗,FINMA將Token主要分為三類:支付型Token(即加密貨幣)、功能型Token、以及資產型Token。(1)支付型Token,等同于加密貨幣,是被用于購買商品或服務的一種支付手段,或者價值轉移手段。這類Token不是證券,僅是一種支付工具,受《反洗錢法》監管;(2)功能型Token(Utility Token),如用于支付交易費的Token。一般情況下,授予用戶通過基于區塊鏈的基礎設施使用數字產品或服務的權利。(3)資產型Token,代表資產,例如對發行方的索債權。該類Token會對投資人允諾未來公司收益或利潤。此類Token的功能類似于證券、債券、或者金融衍生品。所有資產型Token都將被認定為證券,適用于瑞士證券法,須遵守發布招股說明書等要求。
(三)英國允許數字貨幣的發行和交易,且并無明文禁止ICO項目。2015年3月,英國首創監管沙盒制度,允許“沙盒”中的企業創作和測試新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會將不良影響傳播至正常監管框架下的企業。英國政府對區塊鏈和數字貨幣高度重視,對比特幣交易免增值稅。對于ICO項目,雖然監管層曾經警告投資者ICO項目中存在很大風險,但并沒明確立法禁止或監管。今年3月,英國財政大臣宣布將成立政府加密資產特別工作小組,其由英格蘭銀行、金融行為監督管理局及財政部組成目的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勢的同時對加密資產的風險進行管理。
國外對區塊鏈的監管大都針對的是區塊鏈1.0即數字貨幣,整體來說,各國對待數字貨幣的監管,都會將反洗錢作為監控重點,對待ICO的監管徘徊在對ICO性質的界定上,如果將ICO界定為證券,則需納入證監會監管,如果界定為一般財產,則使用其他規定。由以上各國的對區塊鏈金融的監管,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明確區塊鏈金融的實質。價值互聯網是區塊鏈金融的本質,價值度量、價值傳遞的媒介是數字貨幣。互聯網傳遞信息的基礎TCP/IP協議,那么區塊鏈即是價值傳遞的基礎。2018年3月,美國國會舉行的一場對于加密貨幣的聽證會中,達成了一致的觀點--分清通證資產和數字資,認為數字資產如BTC,ETH,LTC,BCH應當被定義為電子貨幣而非證券。不同的通證資產應當被區分為商品性通證和證券性通證,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依據美國商品交易法(CEA)對商品性通證進行監管,美國證監會(SEC)監管對證券性通證進行監管,從而將加密貨幣較好地納入相應的監管體系。由此可見,明確各項業務的實質,有利于監管機構利用現有法規對區塊鏈金融進行監管。
第二明確監管的對象和底線。美國對數字貨幣交易所的監管實行類似中國各地工商局對商家的監管模式,通過發放經營許可證,決定機構數字貨幣交易的資質。例如,紐約州從2015年到2017年共收到了26項經營許可申請,只批準了3項。日本對數字貨幣交易所的監管,除了要求交易所具有牌照外,規定交易所定期接受外部審計、向有關部門進行匯報。同時,日本對投資者的資質審核也非常嚴格。作為市場的參與者,交易平臺要求做好自我監管,保障用戶利益,投資者應具備風險防范意識,有一定的風險識別能力,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防范系統性風險是監管的底線。
第三建立包容性的沙盒機制。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將“沙盒”這一理念應用到金融監管領域,設立了監管制度,為創新企業提供了縮小版的真實環境在這個模式下,創新企業可以對其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模式進行一定時間的試用,即使與現有法律、法規沖突也不會被追究責任。“沙盒”監管制度縮短了監管者與創新者之間的距離,有助于創新業務快速地落地和應用,也有助于監管機構靈活地掌握產業發展的動態,創新監管方式。
五、對我國區塊鏈金融監管建議
第一盡快完成區塊鏈金融的頂層設計。區塊鏈對于金融基礎設施有重要影響,但相關標準與監管規則還不明確,行業自發發展易導致盲目性和無序性。人民銀行從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和維護金融穩定角度,禁止ICO和非法定數字貨幣。但旗下的數字貨幣研究所依舊積極進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反映監管層對法定數字貨幣的樂觀態度。考慮到法定數字貨幣對整個金融體系的深遠影響,監管機構必須審慎,對數字貨幣的發行、流行和兌換配以相應的監管機制,形成完整的加密數字貨幣監管框架。尤其,央行應做好極端情況下的應急預案。
第二利用“監管沙盒”創立容錯性機制。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發展和創新需要有一定的試錯空間。英國和新加坡的“監管沙盒”制度(Regulatory Sandbox),為創新提供了實驗區,放松參與試驗的創新產品和服務的監管約束。監管層對數字貨幣和ICO選擇了“一刀切”,短期看可以防范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但從長期角度缺少價值互聯網構建能力或先天不足的區塊鏈技術難以與公平、開放和社會資本完美融入的國外區塊鏈技術競爭。因此,借鑒“監管沙盒”制度,允許優質企業在一定的監管下探索區塊鏈在數字貨幣等領域的應用,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累經驗。
第三應盡快制定區塊鏈金融的應用標準。標準對于行業的穩定、快速發展至關重要。區塊鏈金融的發展需要有配套的標準,如數字貨幣的標準,數據接口的標準,分布式賬簿的記賬標準,共識機制的標準,智能合約的標準等。標準的存在,使得區塊鏈金融的創新有理可循,降低創新帶來的風險,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第四加強監管機構的國際協調。除了數字貨幣外,區塊鏈技術在銀行、證券、保險和支付領域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企業合作探索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例如跨境支付與結算、票據與供應鏈金融和客戶征信與反欺詐等領域。區塊鏈應用跨越傳統地理邊界和司法邊界,對于同一區塊鏈金融應用各國監管層的看法不一,監管措施也不同,如何保障其順利發展,需要各國監管機構的協調。此外,對于不法分子利用區塊鏈來進行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這些往往是跨境犯罪,國際間的合作監管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劉紅霞. 涉嫌監守自盜 比特幣最大交易平臺CEO遭捕【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8/03/c_128084229.htm,2015-08-03
[2]藍鯨傳媒. 國內法院首次受理比特幣被盜案件【EB/OL】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726/14639384_0.shtml,2016-07-26
[3]許煬.交易平臺被盜事件頻發 比特幣未來何去何從?【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money/lcyw/20160831/3886030.shtml,2016-08-31
[4]劉瑜恒,周沙騎.證券區塊鏈的應用探索、問題挑戰與監管對策[J].金融監管研究,2017(04):89-109.
[5]孫雨堯.基于當前區塊鏈技術運用的保險監管[J].經濟師,2017(09):55-56.
[6] 鄭金宇.區塊鏈技術對銀行業發展的影響、展望及監管挑戰[J].銀行家,2016(07):11-13.
[7]李淼.區塊鏈模式下金融業創新與監管研究[J].華北金融,2017(09):54-57.
[8]夏詩園.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優勢及風險應對[J/OL].當代經濟管理:1-5[2018-06-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80521.1134.002.html.
[9] 郭文棟. 區塊鏈技術下的金融監管[N]. 金融時報,2017-08-07(012).
[10]黃銳.金融區塊鏈技術的監管研究[J].學術論壇,2016,39(10):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