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燦
【摘 要】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全國人民對未來充滿期待。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對環境問題的治理已經迫在眉睫。很多發展中國家在不斷重復著發達國家之前的步伐,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問題開始嚴重制約人類的發展。對此,中央在近幾年不斷提出重視環境問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總布局。因此本文基于對近年來很多學者國內環境稅立法制度的探索和研究的基礎上,在新時代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背景下,從環境稅的角度剖析當前的環境政策并提出相關的應對措施。
【關鍵字】環境治理;五位一體;環境稅;生態文明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工農業的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何處理將發展和保護結合起來的問題刻不容緩。環境的惡化不但直接影響著全國人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而且還嚴重制約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十八大以來大力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十條的頒布顯示了政策的收緊,各類檢測指標更為嚴格。不僅是治理水污染面臨嚴峻的挑戰,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等治理問題迫在眉睫。十九大再次強調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表明全國處理環境污染問題統一戰線的建立,全國人民、企業治理環境污染的開端。生態環境問題也成為了全國乃至全球人民關注的熱點話題。
本文基于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背景下,通過環境稅的理解、環境稅相關的理論、環境稅實施面臨的障礙以及未來發展前景幾個模塊,梳理了國內學者對于中國環境稅立法制度的研究,并對新時代新環境下的環境稅收的現狀與發展提出可行的建議。
二、環境稅的理解
(一)環境稅的概念
環境稅,是在20世紀末興起,國外也叫做生態稅、綠色稅,主要目的是保護環境,把生態環境破壞產生的社會成本轉化到資本市場中。我國財政部在2011年通過同意開征環境稅的決議,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施行,環境稅正式開征。現在的環境污染物主要有廢水、固體廢棄物、噪聲、廢氣,因此主要的環境稅也是針對這幾種污染物提出。
(二)目的和本質
環境稅提出是國家對現實的環境狀況做出的應對措施,環境問題來源于人們對于自然資源過度使用產生的不良影響以及各項高科技發明帶來的副作用。而在環境問題出現伊始,中國并沒有提出具體可行的法律制度加以規范,僅通過加收排污費用等進行一定的限制。隨著近年來環境問題愈發嚴重,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迫切需求,中國政府將以收費為主上升到依法制制約為主。
三、國內學者對環境稅立法制度的研究
環境稅起源于庇古稅,英國經濟學家提出針對對于環境的危害程度對排污者征稅,對于國內學者,研究我國環境稅立法制度的較多。李佳欣(2013)提出可以通過對企業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抵扣、補貼政策的加強,增強企業的環保能力,降低企業成本。楊靜(2016)提出要逐步提高實現環境相關稅費的立法層次,通過費改稅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收費的隨意性,而且要加強對高污染產業收稅標準。潘明月(2017)在文章中支出排污費的現狀及弊端,排污費用雖然很高但是征收率卻很低,對環境保護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而稅收因其強制性可以更大程度的限制環境污染。但是他提出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以稅代費的舉措不可取,兩者是相互補充的關系。韓利琳,吳昌昊(2017)指出政府應逐步增加稅收力度,平衡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使企業能夠通過一個平穩的過渡期。
四、環境稅面臨的障礙分析
(一)環境稅治標不治本
環境稅規定了如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等稅目,但稅收不是治理污染問題的治本之策,征稅的目的是為了向企業強制性的要求重視環保問題,而不是像其他稅收是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二)執法和監督力度不夠
十八大以來各方面的執法力度都有所增強,但是由于環境保護方面執法的遲滯性,不能對一些徘徊在超標標準的企業進行有效的長期的監督,也缺乏處理一些突發事件的能力,致使一些違規企業出現“白天悄無聲息,晚上燈火通明”的狀況,使得政府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徒勞無功,而環境問題卻越來越嚴重,違規企業周邊的群眾更是苦不堪言。
(三)未能發揮環境稅宏觀經濟調控作用
環境稅和其它的稅收一樣,都可以成為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政府應當以開征環境稅為基礎建立起我國的環境稅收制度體系,從而進一步健全我國環境經濟政策手段,使稅收作為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促進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的職能,推進國家環境規劃目標的實現。
五、前景展望
(一)立足國情,著眼長遠
一些發達國家把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雖然保護了本國的環境,但破壞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而且很多發展中國家還承受著人口壓力,因此國家在追去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兼顧環境問題,在國際上其他國家實施產業轉移政策時,要時刻以維護本國利益為主,犧牲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換取經濟發展是得不償失的。
(二)增強環境稅優惠政策
環境稅可以起到經濟宏觀調控的作用,但是對于一些高污染的企業,環境稅對他們來說無疑增加更多的成本,國家最新的稅法條例的修改例如對于企業在環保方面的機器設備等抵扣政策,都體現出了國家對保護環境的鼓勵政策的加強。環境稅作為間接稅,最終稅負的承擔者仍是消費者,企業將稅負通過提高價格進行稅負后轉,物價的提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生活。因此,國家可以進一步加大稅收優惠政策的力度,促使企業自愿進行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消費者的負擔。
(三)發揮媒體和輿論的監督作用
近年來一些超標違規企業與執法監管部門博弈的事件屢見不鮮,歸根究底是因為政府沒有充分發揮互聯網加時代媒體的重要作用。政府可以和媒體合作,加大對這些在違規邊緣徘徊的企業的曝光程度,呼吁周邊群眾發揮集體力量和群眾的監督力量,迫使違規企業不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至于打著治污的幌子繼續污染環境。政府也可以成立獨立的部門,指派專員進行明察暗訪,進行實地調查訪問,掌握違規企業的違法證據,開展環境監督工作的“回頭看”。
【參考文獻】
[1]潘明月.關于構建我國環境稅法律制度研究[J].法制博覽.2017.4.25(14-16+5)
[2]黃少虎.我國環境稅征收的現狀及對策的研究.[D].上海海關學院.2017.5.31
[3]楊靜.我國環境稅稅收政策的思考與建議.[J] 山西財稅.2016.12.15(33-35)
[4]韓利琳,吳昌昊.我國環境稅實施中經濟與環境利益平衡探析.[J] 中國商論.2017.10.1(167-168)
[5]劉健瑜.我國環境稅征收的必要性、難點及建議.[J]中國商論.2016.9.21(163-164)
[6]李佳欣.完善我國環境稅的對策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3.12.5 (55-56)
[7]里程.開征環境稅的必要性與制度設計.[D]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