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健 宋書曉
【摘 要】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層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支柱,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目的在于綜合運用市場調節和行政干預的雙重力量,通過以工業化為動力的縣域城鎮化來實現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化,并最終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文章重點就糧食主產區發展縣域糧食經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研究分析,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字】糧食生產;縣域經濟;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全國現有的2800多個縣區,縣域糧食經濟是全國糧食行業的基石,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糧食行業在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歷經下崗分流、改制重組,縣域糧食經濟發生很大的變化,全國大約有30%的縣區糧食經濟搞得較好,有很大發展,其實力、規模、輻射力遠遠超過計劃經濟時期;大約有30%-40%處于散渙狀態,資產基本流失,骨干基本走光,機構名存實亡,糧食流通、糧食管理處于無序的狀態;其余地區處于中間狀態,勉強維持現狀。當前正是糧食系統的轉折時期,我們必須以轉型升級為切入點,推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要把重點放在工作落后的縣區上,堅持改革創新,走出一條縣域糧食經濟發展的新路。
一、糧食主產區發展縣域糧食經濟原則
第一,從清理資產入手,盤活現有資產。要搞好資產重組和調整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煥發生機活力。在上一輪糧改過程中,不少地方糧食局并沒有簡單地賣掉資產,而是整合資源,盤活資產,把優質資產優化組合,從而獲得了良好經濟效益,使糧食經濟不僅沒有萎縮,而且得到良性發展。當前各地正在進行城鎮化建設,不少糧食設施正在退城進郊,應當把握這個機遇,堅持“增量升級”的原則,使原有的糧食倉庫、經營場地遷到新址后得到改造,水平提升,增加效益;第二,從抓地方糧食儲備著手,改造和興建以縣中心糧庫為核心的倉儲收購系統。要充實應有的地方儲備糧并制訂糧食應急保障制度,增強地方糧食調控能力,增強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發生時糧食的調動和保障能力。在緊急時期做到“有庫可調糧、有廠可加工、有中心可發貨、有店可銷售”,保證供應,使領導滿意、群眾放心、社會安定,這樣也能使糧食行業得到發展壯大。
二、糧食主產區發展縣域糧食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對縣域糧食經濟缺乏科學的系統認識
當前我國糧食主產區的縣域糧食經濟發展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改變,很多糧食生產大縣的生產總量在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所生產的商品糧為全國總產量的絕大部分,但是這些糧食生產縣的國內生產總值卻占全國總生產值的10%不到,我國地方政府一直把GDP作為政府工作成績考核,地方縣域政府認為生產糧食不能夠提高GDP,不能夠體現政績,對糧食經濟發展沒有一個科學的系統認識,出現忽略縣域糧食經濟發展的行為,地方縣域政府沒有對糧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個科學的態度,缺乏對糧食經濟發展的統籌規劃路線,沒有保障糧食安全的意識。
(二)缺乏制度規定和政策支持
受到歷史條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許多糧食生產區都存在著產值小、工業能力弱、地方財政窮的財政經濟現狀,國家并沒有設立健全的制度規定來保障地方縣域糧食經濟的發展,缺少相應的政策鼓勵和支持,使得糧食生產區沒有受到國家糧食經濟發展政策的保障,不能夠調動糧食生產區發展縣域糧食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糧食主產區地方縣域經濟糧食稅收、農村信貸業務和財政補貼上面,都沒有出臺完善的國家政策對其進行規定。
(三)地方縣域發展不平衡
對于很多投資商來說,糧食經濟生產一項傳統的弱勢投資項目,投入資金以后的資金回報率比較低,因而在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經濟發展過程中,招商引資更為困難,吸引不到投資商來糧食主產區進行投資,如果沒有相關政策的支持,將會面臨著無人投資的尷尬境地,所以糧食主產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在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糧食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各地方縣域發展的差距非常大,例如在我國西部地區的縣域,很多縣域的糧食經濟發展非常落后,對于糧食經濟的發展抗風險性能非常差,有著十分嚴峻的糧食安全隱患。
三、糧食主產區發展縣域糧食經濟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提高對縣域糧食經濟科學認識
為提高對縣域糧食經濟發展的科學性認識,各級地方縣域政府部門要嚴格按照國家出臺的中央文件的要求,鼓勵將生產土地承包給糧食生產大戶、家庭農場或是農村信用合作社進行糧食生產,并且建立健全的糧食組織機構負責糧食生產機構,提高地方縣域政府的引導性作用,使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經濟發展能夠變得更加專業化,形成大規?;F代機械化的糧食生產運作模式,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以及糧食產品的質量,努力打造具有本地方縣域特色的糧食品牌,促進糧食生產區中糧食生產、糧食加工的持續性發展。
(二)提供縣域糧食經濟財政金融政策優惠
由于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的特殊性,為了提升糧食生產區的糧食經濟生產效益,則必須要為地方縣域提供財政金融政策上的支持,可以對糧食生產加工型企業施行“兩減三免”的優惠性政策,吸收社會各界的投資商對糧食生產進行資金投入,對于縣域內發展的現代化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實現兩年內免稅,三年減半稅和減免所有地方財政收費的政策。從制度上對糧食生產區進行鼓勵支持,緩解各地區縣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促進各地區協調性發展,避免各地區發展差異過大、兩級分化。國家還要提高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支付轉移力度,逐漸加大對縣域政府糧食生產的專項財政性補貼,增強對糧食生產工作的支持力度和鼓勵程度,調動地方縣域政府發展糧食經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制度上保障糧食主產區的經濟利益,取消不合理的投資項目。政府要切實保障糧食主產區農民的切身利益,保證農民的生活,使農民有能力對糧食生產基礎設施設備進行建設和維修養護,對于糧食主產區發展高新技術應用給予技術支持和政策鼓勵。
(三)強化招商引資
對于糧食主產區之間聯系比較松散的問題,各級地方縣域政府要強化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特色糧食品牌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糧食主產區的糧食資源,做好糧食品牌產業,把糧食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實現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經濟的發展,根據地方縣域的發展特色,來培養規?;募Z食加工產品企業,拓寬糧食經濟產業鏈條,打開糧食經濟市場,提升糧食主產區發展的經濟實力。強化招商引資還要鼓勵糧食生產加工較好的企業與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經濟生產相融合,并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在政府優惠性政策的引導下,實行政企聯合,產業優勢互補,糧食經濟發展收益共同分享共同發展,并作為一種戰略手段,可以有效地促進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經濟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糧食主產區縣域糧食經濟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地方縣域政府、糧食主產區以及糧食生產加工企業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國糧食主產區地方縣域在發展糧食經濟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提出相應的對策進行解決,提高對糧食經濟發展的科學認識,為地方縣域糧食經濟發展提供政策鼓勵,找到一條適合糧食主產區縣域糧食經濟發展的道路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徐冰.糧食安全背景下的我國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