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要對“一帶一路”的戰略有著新的認識。從“一帶一路”戰略和我國區域發展的關系來分析,可以看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另一種體現,是面對新常態和新挑戰而做出的新的重要部署。當前,“一帶一路”戰略對于區域發展所形成的動力,正在沿著經濟發展網絡不斷的向內傳遞,加強了經濟發展中的聯系。文章主要對“一帶一路”戰略與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新趨勢進行了研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能夠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區域經濟發展;新趨勢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的過程中,曾在其國家的一所大學發表了演講,習主席表示,“一帶一路”的建設是中國加強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經濟合作,擴大發展空間而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整個亞洲大陸及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非常的影響,中國希望能夠以以點帶面的方式,不斷的擴大區域合作,從而實現經濟的互利共贏。在此之后,習主席又訪問了印度尼西亞,在印尼國會演講時,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想借中國成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與東盟國家進一步的加強海上合作,提供緊密的合作,發展海洋合作伙伴的關系,共同建設、發展21世紀的“新海上絲綢之路”[1]。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已經過去了6年的時間,“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最高決策層面對緊張的全球形式、連接國際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繼續保持“改革開放”成果并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實現“中國夢”的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毫無疑問,“一帶一路”戰略的各個方面都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根據“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內在關系的確立,進而對其發展新趨勢進行研究,最后通過對前面的研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經濟的聯系
我國在進行“一帶一路”戰略的規劃時,將十八個省份規劃成了核心區域,當前我國的24個省份已經加快對“一帶一路”的建設。按照東西中三個部分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省份進行了劃分[2]。其中,西部省份由陜西、四川、云南等十個省份組成,中部由河南、江西等六個省份組成,東部由江蘇、浙江等八個省份組成[3]。基于這一重大戰略的提出,對戰略與區域經濟的內在聯系進行明確,并與區域進行協調發展,形成互動?!耙粠б宦贰睉鹇耘c區域經濟的內在主要關系主要由三方面組成:
首先是“一帶一路”戰略能夠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進行緩解,不斷降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由于我國的歷史發展因素,致使發展基礎存在巨大差異,從而導致產業集聚,不斷累積導致經濟存在差異。另一方面則是,東部的經濟總值基數大,三部分的增速差距不明顯,所有區域經濟的不平衡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自從新世紀以來,西部各區域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但從過去18年的經濟總量變化情況可以看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依然非常嚴重,東西中三部分的經濟總量的差距還在不斷增大。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就是為了發展區域經濟,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帶一路”戰略貫穿整個中國,將東西中三部分聯系到了一起,將東西中三部分的協調發展作為戰略的首要發展目標,加快東部的產業轉移和中西部的基礎建設,不斷降低三區域之間的差異,不斷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而持續奮斗[4]。
其次是“一帶一路”的建設有利于加強區域經濟之間的聯系,使各區域之間實現互通。從近些年來的東部經濟發展數據來看,不難看出東部經濟是一種外向型經濟。近年來,東部經濟對外貿易不斷下滑,究其原因,是因為東部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種瓶頸狀態,沒有足夠的動力推動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東部地區對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拉動不夠明顯。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行打破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使三者之間形成了雙向的經濟互通,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逐漸被改變。
最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行有利于“三期疊加”背景下的區域經濟分層優化。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的經濟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狀態。從區域分化的角度來看,三期疊加造成了不同的效果,東部地區出現了更明顯的效果,而中西部的部分區域本身就不存在“三期疊加”的情況?!耙粠б宦贰睉鹇缘膶嵭校埂叭诏B加”的效應在區域經濟分層優化,促使東部進行產業的結構優化升級中有所體現。而中西部地區由于基礎較差,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由于各區域的情況不同,所以工作的側重點也不完全相同,需要對其進行分層優化[5]。
二、“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新趨勢
“一帶一路”戰略主要強調國內的沿線地區和沿線的其他國家相互開放,形成一種互利的發展局面。路上通道和海上通道,南北經濟和東西經濟相互統籌和雙向平衡,其發展本質于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相一致。本文主要是基于“一帶一路”戰略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致性,在下文對發展新趨勢進行研究。
(一)“一帶一路”戰略與既有區域性國家戰略相融合
當前,我國實行的區域性國家戰略包括西部大開發、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珠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等國家戰略,這些國家戰略都有著較大的覆蓋區域,當然也存在著例如廣西北部灣經濟開發區開發、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等小區域的國家戰略。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這些區域都是處于一種獨立發展的狀態,都著眼于區域自身的發展,沒有發現區域之間合作和融合所帶來的益處。
自“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涉及到我國的數十個地區,將各個地區緊密的聯系到了一起,將區域性國家戰略進行融合,加強了各個區域之間的互動,促進了區域的互通與融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耙粠б宦贰睉鹇酝ㄟ^對其沿線地區的國家戰略進行融合,以點帶線,以線促面,促進了各個區域性的國家戰略的融合,將各個區域性國家戰略交織在一起,但卻不能完全的將區域經濟進行融合,由于“一帶一路”戰略的支點經濟體量不能支撐起這樣大規模的經濟活動的發展。例如:連云港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起點城市,由于其經濟體量和規模的原因,不能完全的承接其戰略起點的功能[6]。而連云港同樣是江蘇沿海開發北端的起點,通過連云港將“一帶一路”戰略與江蘇沿海開發進行戰略融合,從而進一步的對長三角一體化進行融合。其他省份既有區域性國家戰略與“一帶一路”戰略融合的路徑跟江蘇沿海開發戰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同“一帶一路”戰略融合具有相似性。“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路徑,其關鍵是與區域性戰略相互促進,其思路就是“一帶一路”戰略支點,通過區域內外互聯互通將沿線省份城市連接起來,并覆蓋區域性國家戰略,而不能相互并行或割裂,沒有形成“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性國家戰略融合的合力。
(二)“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間協調機制融合
“一帶一路”戰略和我國的任何一個戰略都不相同,戰略內容涉及到我國自東到西的各個區域,要想進行其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必須要發揮區域之間戰略協同效應,這就對區域之間協調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耙粠б宦贰睉鹇缘膮^域協調機制不同于常規的聯席會議制度,其涉及到我國的大部分省份,由于各地區的發展現狀不一,所以其發展不應該具有局限性。因而“一帶一路”戰略的協調機制應該進行調整,可以采取分級分層設置的辦法,根據其自身的實際情況,相應的成立東中西部地區間協調平臺等協調平臺。通過協調平臺,各自地區對其內部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除此之外,還應在區域平臺的基礎上成立協調總平臺,不斷加強“一帶一路”戰略溝通。分層表現在“一帶一路”戰略協調子平臺和總平臺,其涉及到內容包括政策、制度、經濟、產業、人才、文化、旅游等所有方面,所以對“一帶一路”戰略協調總平臺進行分層,分別設置政策制度、經濟產業和文化旅游等協調小組[7]。具體包括區域間既有政策制度有沒有沖突或阻礙區域間協調發展,協調好各地區戰略差異化定位;區域間市場開放性、產業轉移和對接、協調好各地區產業鏈整合和分工;區域間文化交流、拓展區域間文化旅游有形展示協同效應。“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路徑是加強區域間協調機制融合。
(三)“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通道經濟雙向融合
“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路徑改變既有的單一渠道,我國主要的對外貿易渠道主要集中在海上,僅有西部地區的一些貿易在陸上完成。據數據顯示在2017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量的九成以上是通過海上貿易完成的。當前的通道布局結構:對東部產業和外向型產業造成影響。還有就是對中西部產業的布局和對外發展造成影響。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由于國家政治和經濟的影響,沿海港口的對外貿易吞吐量增長速度回落了2.6% [8]?!耙粠б宦贰睉鹇耘c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路徑的抓手是加快區域間通道經濟雙向融合,其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表現,首先,在自東到西的區域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通道經濟上,不斷的加強路上建設,當前,“一帶一路”戰略所涉及到的區域內,已經開通浙江“義新歐”班列、河南“鄭歐”班列、重慶“渝新歐”班列、湖北“漢新歐”班列、等多條國際班列,覆蓋我國大部分區域的路上對外貿易區域。
根據中鐵總公司統計顯示,2017年內,包括蓉歐班列、鄭歐班列在內的多條班列共開行2000列,發送集裝箱45706標準箱,較2016年增長了116%。我國的中西部區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對外發展的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不斷變化,逐漸成長為對外發展的開放新前沿,形成新的對外貿易增長點。其次,在進行東中西區域間通道經濟雙向融合上,各區域之間的經濟聯動性不強,其很大原因是因為交通不變導致貿易交流受到阻礙,因此,要不斷加強民用航空線和高鐵等基礎交通設施的建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要緊乘“時代快車”,抓住陸上通道不斷建設的發展良機,不斷拓寬東部地區貿易渠道,加強與中亞、西亞等地區的貿易往來。最后,東西中各區域要對各自區域內的經濟進行融合,以“一帶一路”戰略內容涉及到的城市為出發點,不斷加強與其他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經濟通道建設,將“一帶一路”戰略不斷向外擴張。當前,西部的一些地區不斷加強互聯互通的軟肋建設,主要表現在對于鐵路的建設和互聯互通的信息化等方面,以通道動力支撐,優勢產業不斷聚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區域
(四)“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產業鏈融合
“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路徑落腳點在區域間產業鏈融合,既有產業鏈分工路徑,其涉及區域大多是位于省市區域內,而省市區域之間卻又缺乏相應的協作,協作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適應于區域性國家戰略需要[9]當前,從區域的角度來說,東部產業和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中西地區還存在著不足,配套設施相對落后。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和配套設施局限于自身相對優勢產業,主是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業、特色農產品等方面,與東部的高端信息產業相比,中西部地區相對欠缺,沒有大量的資金投入。產業鏈融合在省際間分工和配置,中西部加強產業鏈生態環境建設,提升資源綜合競爭力。目前,中西部經濟增長為資本推動型,其中資本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比近60%,區域發展路線相同,沒有形成特色的分層發展模式?!耙粠б宦贰睉鹇匝鼐€東中西部產業鏈融合表現在三方面:首先是三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由于當前東部存在人力及資源的匱乏和成本的不斷增加的問題,因而使東部產業不斷向中西部地區進行遷移,從而實現企業的長遠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西部的產業密集,無法形成區域的分層發展,因此,中西部的密集產業要向東部地區進行潛移東中西產業轉移優化各自產業結構,形成合理產業鏈分工體系。中西部具有比較優勢產業,應加快東部地區全產業鏈轉移[10]。其次是東中西部產業升級,“一帶一路”沿線省份都涉及到產業升級,產業升級主要是針對本地區主導產業,以省際間產業鏈合作視角優化本地區主導產業,形成“省際間完整產業鏈分工,加上區域間主導產業鏈高端,再加區域間前導產業鏈低端”新格局。其次是東中西部產業轉型,結合東中西三區域的實際情況,尋找發展優勢,重新確定發展方向,合理的對東中西三區域的轉型方向進行規劃,避免新興產業的過度密集,造成投資過剩的情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加強中西部產業鏈分工合作。
三、總結
文章主要對“一帶一路”戰略與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新趨勢進行了研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能夠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毛新雅,丁曉欽.“一帶一路”倡議與區域經貿融合發展——結合沿線14個國家問卷調查的分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03):153-160
[2]滕晶,李敏.“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中國西部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基于西安曲江新區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04):52-56.
[3]邵凱.“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下我國體育產業融合路徑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SportScienceSociety).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SportScienceSociety):,2015:2.
[4]張蕙,黃茂興.福建自貿試驗區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融合發展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1-7+14+170.
[5]汪亞青.地緣經濟新格局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競爭力塑造——新常態下“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J].西部論壇,2015,25(05):50-62.
[6]祁述裕,孫鳳毅,許立勇,王瑞雪,曹偉,于小涵,章軍杰,李鷺,李霽,許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區域文化規劃”研究筆談[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5(03):104-128.
[7]楊廣青,杜海鵬.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基于基于“一帶一路”沿線79個國家和地區面板數據的研究[J].經濟學家,2015(11):43-50.
[8]羅雨澤,汪鳴,梅新育,許利平,王義桅,史育龍,王佳寧.“一帶一路”建設的六個“點位”改革傳媒發行人、編輯總監王佳寧深度對話六位知名學者[J].改革,2015(07):5-27.
[9]褚學力.金融互聯互通支持中小企業跨境電商發展探索——基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11):66-74.
[10]許和連,孫天陽,成麗紅.“一帶一路”高端制造業貿易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復雜網絡的指數隨機圖分析[J].財貿經濟,2015(12):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