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枚芬
摘 要:《麒麟白馬舞》是嶺南地區獨具特色的優秀民間舞蹈,源出自唐代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的故事。基于這種特殊的意義與題材,麒麟白馬舞的表演風格與演繹方式都十分與眾不同。在社會文化逐漸發展、大眾生活逐漸豐富的背景下,尤其是現代青年人多樣化的文化娛樂方式,使麒麟白馬舞難以在現代生活中維持發展,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的生存環境在現代文化環境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現存舞者年齡結構偏大,許多復雜的舞蹈動作已經失傳,出現了人才斷檔的危機,亟待傳承與保護。本文從《麒麟白馬舞》的舞蹈表演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發,對其從表演形式、動作、伴奏還有傳承與發展各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麒麟白馬舞 表演形式 動作 傳承與發展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社會大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人們對凈勝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漸增強,一系列文化活動開始在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麒麟白馬舞屬于群眾文化中的一部分,經過現代社會文化的影響也展現了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與豐富多彩的舞蹈內容,社會大眾對麒麟白馬舞也十分認可與喜愛。因此,對于群眾文化工作者來說,能否正確理解與把握麒麟白馬舞是正確認識群眾文化生活的關鍵。
1 麒麟白馬舞人文地理簡介
《麒麟白馬舞》是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獨具特色的優秀民間舞蹈,她來源于唐代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的故事。就其表演內容與表演形式進行追溯的話,唐宋時期是最早出現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廣東省少有的關于狀元文化的傳統舞蹈。
《麒麟白馬舞》流傳于封開縣的西部,賀江與東安江的交匯點,比鄰廣西蒼梧縣的大洲鎮上律、垢塘、泗科、大和、歧嶺等地。《麒麟白馬舞》多集中在節日特別是春節期間表演。整個舞蹈表演者共有20人左右,主要演員是一對青年男女,主要道具是一只白馬和麒麟,其中,男青年扮演的是狀元,并身騎白馬,女青年扮演的是狀元夫人,身騎麒麟。另外,還有其他表演者撐羅傘、掌花燈、拿彩門等,彩門上還有“麟吐玉書”的字樣,在樂手伴奏的情況下緩緩走來。表演時通常是由東、南、西、北四方按順序輪流進行表演,每一方表演完成之后都要穿過彩門,直到四方都表演結束為止。麒麟白馬不斷穿梭表演,互相來回穿插,演唱著全是當地原汁原味山歌《麒麟白馬曲》曲調,伴奏的音樂喜慶熱烈,以大鼓、大镲、鈸為主要伴奏樂器, 不僅活靈活現的展現了狀元夫婦學成歸來、衣錦還鄉的美好故事,還充分展現了封開人民對美好前途與愛情追求與歌頌,因此《麒麟白馬舞》被封開人民代代相傳,在當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和意義。
2 《麒麟白馬舞》的表演內容和形式
2.1 《麒麟白馬舞》的表演內容和形式
《麒麟白馬舞》的表演隊伍人數并不多,整個舞蹈表演者共有20人左右,主要演員是一對青年男女,主要道具是一只白馬和麒麟,其中,男青年將白馬固定在身上扮演狀元,女青年將麒麟固定在身上扮演狀元夫人,兩人前方有兩個引路的童子,后面還有其他表演者撐羅傘、掌花燈、拿彩門等,彩門上還有“麟吐玉書”的字樣。《麒麟白馬舞》不僅可以在室內表演,也可以在室外表演,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確定表演人員,表演形式十分靈活。麒麟白馬舞的歌舞都是由固定的表演程序與隊形的,尤其是其主題曲《麒麟舞》,該歌曲的演繹要根據角色的不同安排相應的人員進行演唱,并且每個角色的演唱內容都是不同的,其特點就是用原汁原味的山歌腔調在樂器伴奏的環境中進行演繹,歌聲與舞蹈實現完美的結合。麒麟白馬舞在當地封開山歌腔調的演繹下充滿了當地的民俗特色,使人感受當地的美。
2.2 《麒麟白馬舞》的舞蹈動作
《麒麟白馬舞》在舞蹈動作設計上也比較簡單,動作較少,但是每一步都有固定的舞步、舞姿以及動律特征。比如,白馬與麒麟的舞蹈動作主要包含四種,一是小步慢跑,二是大步奔跑,三是馬步單雙彈跳,四是前腳掌著地,展現前俯后仰的舞姿等。這些動作都要在四個方位輪流表演一次,且每次表演完都需要經過彩門,直到四個方位都表演結束,表演形式大方。白馬與麒麟分別配備狀元與狀元夫人,且兩人前面有引路的童子,后面有撐羅傘的人。其中,童子的舞步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蹲點步,即一腿半蹲、一腿屈膝點地;二是鳳凰型,即一只手舉在頭邊,一只手按在胯上,同時進行蹲點步動作。舞蹈動作則主要包括逗馬和攔馬等。宮燈表演的舞蹈動作也比較簡單,主要是4名姑娘輕妝淡抹并著粉紅長裙,同時雙手捧花燈,通過單出、雙出以及十字花等隊形變換實現舞蹈造型變化。另外,宮燈表演還包含多種下肢動作,比如,碎步跑、前后左右花步等,同時需做出諸如扭、擺、轉、跳等動作。姑娘們的舞步輕盈,不時做出舉燈、提燈、抱燈等動作,在麒麟曲的特色演繹下顯得更加生動可人。
2.3 《麒麟白馬舞》的伴奏形式
《麒麟白馬舞》運用的音樂體裁主要包括兩種,一是打擊樂,二是聲腔樂,前者為主后者為輔。打擊樂所使用的民間樂器主要有大鼓、大鑼、鐃鈸,其中主節奏為大鼓,配合樂器為大鑼與鐃鈸,打擊樂主要在開場、過場以及收場時使用。打擊樂的演奏方法也較為隨意與單一,其主要作用在于對自然與古樸形態特征的展現。在節奏展現上鼓的基本打法主要有5種:(1)咚撐撐撐撐撐撐撐撐切;(2)咚咚洞咚切、咚咚洞咚切、咚 咚洞咚切;(3)得咚切、得得咚切、咚咚撐切;(4)咚撐撐、咚撐撐、咚撐撐、咚洞洞咚撐撐撐撐切;(5)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切、咚咚 切。通過對這幾種節奏類型的交替使用,為整個舞蹈表演打擊出完美的節拍。另外,大鑼與鐃鈸主要是在大鼓的強弱節拍處出現。
3 《麒麟白馬舞》的傳承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是非物化的、非靜態的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以聲音、形態、技藝等為手段,以身口相傳的形式得到延續與傳承的文化遺產。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要重視將“非物質的”、“無形的”、“人為的”等各種文化轉換成“有形的”與“有載體的”。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麒麟白馬舞》的傳承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家族傳承,二是師徒相傳。尤其是家族傳承是麒麟白馬舞傳承至今的重要方式,在家族成員的相互影響下,對這種舞蹈的認同感與喜好程度會更加容易增強,同時也便于對舞蹈傳承的管理。只要家族中始終有人懂得這種藝術,在子孫不斷繁衍的情況下,文化藝術也得到了傳承。很多技術與手藝活都是在農村經過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麒麟白馬舞的傳承主要是由大洲鎮上律麥氏家族進行傳承。傳承歷程主要經歷了三代人,一是麥天佑,出生于1902年,于1915年開始學藝;二是麥桂飛,出生于1932年,于1958年開始學藝;三是麥鑒新,出生于1963年,于1977年開始學藝;三人學習麒麟白馬舞的方式都是師徒相傳。其中,麥鑒新在1998年正式接任“麒麟白馬隊”,成為該舞蹈的傳承人。麥鑒新結合時代背景,對麒麟白馬舞進行改進,在唱曲方面也進行改變,同時還增加了新的舞蹈元素與唱腔,比如“麒麟燈飾舞”、“山歌二友調”等,新元素的加入使麒麟白馬舞的內容更加豐富、表演更加精彩。在十幾年的時間里,麒麟白馬舞在國內各地舉行演出,并受到了大量的好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麒麟白馬舞的發展受到了現代文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沖擊,尤其是廣大青年多樣化的休閑娛樂方式,使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難以在青年人群中得到傳播,同時,舞者年齡偏大、年輕舞蹈人才斷檔等問題也開始在麒麟白馬隊中出現,麒麟白馬舞的傳承進入了瓶頸期。封開縣的傳統文化傳承出現危機,基于此,封開縣政府開始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文化傳承,制定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即“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傳承發展”,分步驟實施文化傳承計劃。第一,整理并出版以口頭表達為主的文化遺產,將其轉換成可以實現閱讀、傳播、記載等方式的出版物,同攝像、攝影等技術將行為表演藝術記錄下來,并結合現代科技保留真實的圖像,為未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參考,其貢獻價值是無價的。第二,對有特色文化價值的民間藝術進行整理與研究,盡量保持其原汁原味,也可結合創新與加工,為其傳承與發展開辟新的倒庫。第三,對麒麟白馬舞的保護不能僅限于舞臺表演部分,還要對其生存環境與發展情況等文化生態鏈進行保護,缺乏群眾基礎與生存環境的藝術,始終也會消散在民間。對此,筆者認為可以民間藝術保護區的方式開展,保護民間藝術,使其在民間永流傳。
4 結語
“麒麟白馬舞”富有封開地方特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表達了封開人民對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的無比愛戴和贊美,還深刻反映了封開人民對忠貞愛情和美好前途的追求和熱愛。“麒麟白馬舞”是當地人民傳播各種地理、歷史、生產知識,進行藝術陶治和道德教育良好載體,在當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和意義。所以,對《麒麟白馬舞》做好傳承與保護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夏露.簡談麒麟白馬舞舞蹈的基本特征[J].大舞臺,2010.07.20;
[2] 蘇草.淺談麒麟白馬舞舞蹈的社會影響及作用[J].大眾文藝,2010.10.15;
[3] 朱麗麗.麒麟白馬舞舞蹈對大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導,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