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文
1.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分類
李斯特一生共創作了數百首改編曲,占其作品總量的一大半。這其中有改編自他自己的作品,也有改編自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有將交響樂弦樂作品改編成鋼琴曲的,也有將鋼琴獨奏曲改編成交響樂的。這些改編曲都具有里程碑意義。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
1.1 器樂改編曲
這類改編曲將在其他器樂上演奏的作品改編成鋼琴演奏作品。例如:根據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獨奏隨想曲中《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鐘聲回旋曲》改編的帕格尼尼鋼琴練習曲《鐘》;根據巴赫《六首管風琴序曲與賦格》、《g小調管風琴幻想曲與賦格》改編的同名鋼琴曲等等。
1.2 交響樂管弦樂改編曲
通常交響樂隊演奏的交響樂氣勢輝煌,但由李斯特這位改編大師之手改編成的鋼琴曲同樣豐富多彩,華麗絢麗,有其獨特的魅力。例如:貝多芬創作的九部交響樂、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等。
1.3 藝術歌曲改編
浪漫主義時期舒伯特、舒曼甚至肖邦等人都創作了大量優美動聽的藝術歌曲,李斯特又將這些優秀的歌曲改編成獨具特色的鋼琴作品。例如:舒伯特《冬之旅》 《美麗的磨坊女》《流浪者幻想曲》《天鵝之歌》《水上吟》《魔王》;根據舒曼的《奉獻》《春之夜》改編的鋼琴獨奏作品;肖邦的《春天》《喜悅》,以及門德爾松、羅西尼等多位作曲家的歌曲都被改編成為優秀的鋼琴作品。
1.4 歌劇改編曲
歌劇改編曲是李斯特所有改編曲中數量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改編曲。在李斯特的鋼琴作品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這類作品有:根據威爾第歌劇《弄臣》改編成為的《弄臣幻想曲》 ;通過對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改編而成的《費加羅婚禮主題幻想曲》 ;以歌劇《唐璜》為背景而改編成為的《唐璜的回憶》 等等。
2.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歷史背景
2.1 客觀條件影響
李斯特出身于匈牙利,青年時代移居法國巴黎。當時的巴黎(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是一個集政治、宗教和各藝術流派為一體的歐洲中心城市。這個時期是歐洲浪漫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鋼琴藝術的鼎盛時期。這樣一個充滿新思潮的氛圍社會環境影響著追求新事物的李斯特,也為李斯特后來大量的創作鋼琴改編曲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
2.2 李斯特對炫技性技巧的追求
欣賞過李斯特作品的人都知道“炫技”是李斯特鋼琴作品的一大特征。李斯特天生具有非常強烈的表演欲望,他首創了音樂會背譜演奏形式和側身對向觀眾演奏的新模式。目的就是能讓觀眾清楚的看到他夸張的表情及炫技的肢體動作,這也展現了李斯特獨特的魅力。舒曼說過:“聽李斯特的演奏,必須看到他的肢體動作,他決不能藏在幕后演奏,否則就很大一部分詩意失掉了。”在李斯特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炫技性的華彩段落,或是加快原作的速度,或是將原作復雜化,使作品更加輝煌。
3 《維也納之夜》No.6作品分析
3.1 創作背景
李斯特根據舒伯特作品改編的《維也納之夜》Soiree de Vienne, 9 Valses Caprices S.427,由九首隨想圓舞曲組成,作于1852年,題獻給洛維(S. Lowy),其原型為舒伯特創作的圓舞曲。李斯特熱衷于鋼琴作品的改編,出于對舒伯特的由衷贊賞,他改編了大量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如《流浪者幻想曲》、《軍隊進行曲》以及這部《隨想圓舞曲》等。這些作品在舒伯特原作的基礎上加入了李斯特的新的理解。通過李斯特的改編,這些作品除了忠實的再現原作外,還為原作增添了絢爛奪目的光輝和激動人心的高潮,成為華麗的音樂會小品。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本文所探索的第六首。
3.2 作品分析
《維也納之夜》第六號由變奏曲式結構寫成,全曲有獨立的引子和尾聲,且結構龐大。
3.2.1引子
第一部分 A調
第一部分由兩個段落構成,第二段是第一段的變化重復。
對比中部 F調
中部由一個獨立的主題寫成,同時這個主題還出現在尾聲中。
再現部 A調
再現部由A1材料延伸出一個新的補充性段落結束。
3.2.2 變奏曲式主題
由主題和兩次變奏組成,基本圖示如下:
主 題 變 奏I 變 奏II
A B B1 C D C D1 E F E1 F1 E2
3.2.3 尾聲
尾聲由三部分結構構成:
尾聲1在主持續上的變奏II的裝飾性材料組成。
4 李斯特創作風格體現及演奏技巧
4.1 八度音程及柱式和弦演奏技巧
八度技巧始于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在鋼琴演奏中得以大量運用。八度技巧是一種高難度的鋼琴演奏技術,具有很強的炫技性和感染力,能夠烘托作品的澎湃的情感及高潮,因此在李斯特作品中八度技巧經常會被運用到。李斯特在《維也納之夜》No.6中大量的運用到八度技巧。而柱式和旋也是李斯特為追求夸張的音效的一種表現方式。為彈奏出飽滿音色的和旋,需要運用到臂力甚至全身的力量,這也使鋼琴演奏法得到了一些創新。這些和弦包括:“尖銳短促的和弦、深厚洪亮的和弦及弱走連貫的歌唱性和弦?!?/p>
在作品開頭大量的左手八度下行,在彈奏八度音程時,應注意保持音程之間的距離,手指自然彎曲,掌關節固定為一個“架子”既要使手掌保持牢固同時也不能太過于僵硬、緊張。在彈奏快速八度時,還要注意調節手臂的快速休息放松,使手臂留有余力。
4.2 三連音旋律彈奏
《維也納之夜》No.6是根據舒伯特圓舞曲改編,李斯特保持了原作三拍子舞曲的特點。
在演奏此段落時,不僅要注意右手三連音干凈、連貫更要注意旋律音的強調和保持,把握好聲部之前的均衡感,抓住旋律骨干音。彈奏旋律性跑動的時候用手臂帶動手腕把力量從手指傳遞到另一個手指上,這樣既能保持音色的干凈又能不破氣息的連貫。
4.3 炫技性華彩段落演奏
李斯特追究高難度鋼琴技巧展示,在他的作品中,快速八度、快速雙音、快速琶音、輪指、大跳等高難度演奏技巧隨處可見。華彩樂段在19世紀之后才被作曲家們寫入曲譜固定演奏,而19世紀之前,華彩段落都是演奏家在演奏時即興創作演奏。在李斯特的創作中,經常會出現華彩樂段,從而詮釋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獨特的創作理念。
演奏此華彩段落時應固定指法,手臂放松,指尖觸鍵,手指力量要均勻,觸鍵靈敏,離鍵要快,一氣呵成。以“最短時間內運用最多音符”的原則,到達揮手就能橫掃整個鍵盤的效果。
4.4 演奏速度
演奏速度是給聽眾對作品的整體印象,一場成功的演奏的標桿應是演奏者對速度和風格的完美把握。對《維也納之夜》No.6的速度把握應結合原作的創作風格來思考。原作舒伯特維也納之夜圓舞曲一如既往發揮了舒伯特歌曲式的旋律特點,再結合李斯特具有炫技特點的改編此曲整體速度應該是輕快明朗的。
結 論
弗朗茲·李斯特是世界鋼琴史上舉足輕重的鋼琴家、作曲家。同時也是改編領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鋼琴改編曲數量龐大、體裁廣泛、富有特色。為鋼琴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在鋼琴發展史上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
本文通過對李斯特改編曲《維也納之夜》第六號的曲式、音樂和演奏技巧等方面探究,體會到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獨特的魅力。在音樂創作上李斯特擴展了曲式結構,豐富了和聲織體使音樂效果更加深入人心。在演奏技巧上八度、輪指、華彩段落等高難度技巧使得演奏趣味更加深厚。通過以上,更加深刻詮釋了李斯特改編曲的魅力所在。
李斯特的個性特點及藝術追求體現到李斯特改編創作的實踐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李斯特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