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衍甫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加渴求豐富的精神生活,于是網絡綜藝節目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而誕生。網絡綜藝創作更加關注其內容的布局,在語態、價值觀念、場景的選擇與應用以及創作邏輯之上都賦有著創新性,這是其與傳統電視綜藝節目存在主要區別。基于網絡綜藝節目現狀與發展的思考,理論研究頗多,本文嘗試從創作理念的角度來思考和分析。
關鍵詞:網絡綜藝節目 創作理念 策略探析 創新
自我完善
一、網絡綜藝節目在原創性理念存在不足
節目模式引進,是指通過版權交易,引進在境外市場反映較好,較為成熟的節目模板。而節目的模板則主要涉及綜藝節目的形態、結構以及表現樣式,網絡綜藝節目的本土化及網絡綜藝節目模式引進過程中對以上內容的本土化的創作與改造。對于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來說,模式化的引進能夠一定程度上縮短綜藝節目的生產與制作周期,能夠極大地降低網絡綜藝節目的生產與制作成本,這是其相對于自主綜藝節目模式研發的重要優勢。而在引進的過程中,制作單位與相關人員能夠根據原節目的收視效果對引進綜藝節目效果進行一定的預測與評估,同時在分析原節目優勢與劣勢的基礎之上結合我國受眾的文化習慣、審美習慣以及收拾心理進行本土化的創意與改造。然而,在我國引進網絡綜藝節目大受追捧并掀起收視狂潮之后,行業卻呈現了除了為了追求在最短時間、最少成本消耗的情況下能夠獲得最大的關注度與收視率的發展趨勢,網絡綜藝節目市場開始出現了一些內容缺乏新意、技術含金量較低的節目,這嚴重影響了網絡綜藝節目創新創意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傳媒行業發展的結構性的矛盾也為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與競爭形成了一定的壓力,也是導致網絡綜藝節目原創性不足、同質化嚴重的重要原因。“洋酒瓶裝中國酒”的綜藝節目在收到大眾所廣泛追捧的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過網絡綜藝節目在創新、創意發展中的不足,海外綜藝的引進與模仿與網絡綜藝節目缺乏原創性可謂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二、網絡綜藝節目創作理念同質化
目前,網絡綜藝節目可分為幾大類,例如選秀類、情感類、真人秀類等,每個類型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網絡綜藝節目,但是每一類型中的網絡綜藝節目的同質化問題嚴重,不僅喪失了原有的生命力,而且不利于其長期發展。比如,真人秀類綜藝節目,幾乎是國外引進,國內效仿。選秀類綜藝節目也如此,例如近期播出的《偶像練習生》、《歌手》,不僅與國外綜藝節目雷同,在國內,也會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造成綜藝節目同質化泛濫的原因之一是媒介為求生存,減少風險承擔。研發一檔節目會耗費相當大的時間、物資、人力和技術等,不僅如此,還有可能節目效果不佳,甚至遭到觀眾的吐槽,為避免風險,各類綜藝節目開發商更加傾向于購買國外深受好評的節目以保證其生存和發展。其次,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廣告投資商也以高廣告利潤為目標,更愿意為有把握的綜藝節目買單,這也是導致綜藝節目同質化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社會潮流引導觀眾審美,觀眾審美影響社會風氣,因此社會熱點和風氣會使得電視臺等媒體為迎合受眾而推出大量相似節目。
三、網絡綜藝節目創作理念的娛樂化導致綜藝節目缺乏深度與內涵
從網絡綜藝節目引進類型來看,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模式相對于國外的娛樂產業發展模式較像,網絡綜藝節目多以藝人、明星產業為主,更加關注進行明星及其周邊產業的娛樂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娛樂無國界”、“娛樂制造快樂”作為綜藝節目發展的本質,能夠跨越文化、經濟、政治的國別差異而進行通用化模式的交易。然而,舶來網絡綜藝節目的過度化引進對于我國傳媒產業的多元化、創新化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尼爾波茲曼曾言“娛樂至死”,如今,人們似乎正在踏上這條路。一檔節目火爆之后,東施效顰者眾多,但缺乏創新意識和文化深度與內涵,往往一哄而起但又如同曇花一現。在一些真人秀節目中,大量明星的隱私生活場景,比如在東方衛視《偶像練習生》節目中,那些嵌入明星房間的偷拍盡頭,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對明星生活窺探的快感,但同時也會過度放大受眾心中對他人隱私窺探的欲望,個人的私生活也堂而皇之地成為了“錢景”的消費資源。在巴赫金“狂歡理論”中,強調參與狂歡者均參加演出,部分演員和觀眾,人們以狂歡式的姿態對話,而真人秀節目可以消除等級、階級、演員和觀眾,能夠拉近觀眾與節目的距離,增加體驗感,但是過于娛樂化也會導致缺乏節目深度與內涵。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數字化的技術與功能實現,使得我國的信息通信領域得到不斷的融合與發展,網絡綜藝節目的類型十分豐富。網絡綜藝節目以娛樂為目的、以教育審美為方向為受眾帶來了別致而新穎的視聽體驗,而融媒體時代網絡與社交媒體的相互融合則更為網絡綜藝節目帶來了極強的互動性。在融媒體時代,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更加關注“內容、渠道與終端”三者的相互融合,跨屏、多屏的數據融合是網絡綜藝節目發展的新趨勢。一方面而言,網絡綜藝節目的制作與創新可以從社交媒體中去尋找熱點與主題,洞察當下人們感興趣的內容并深度挖掘相關內容進行節目亮點的打造。另一方面而言,網絡綜藝節目要關注數據的反饋,對受眾的使用與滿足情況進行經常性的分析,為提高綜藝在受眾心中的節目質量而不斷進行創新、創意的內容生產與傳播。
參考文獻:
[1] 卜彥芳,尉曉瑩.電視綜藝節目傳播模式創新及路徑構想——以東方衛視《女神的新衣》為例[J].新聞界,2015,(04):37-41.
[2] 劉俊,胡智鋒.多元類型的“井噴”: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內容生產的新景觀[J]. 中國電視,2015,(02):22-25.
[3] 李翔.電視綜藝節目的“數字化生存”——2014年電視綜藝節目運營策略的觀察與思考[J].中國電視,2015,(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