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
【摘 要】本文介紹了我國訂單農業在存在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在發展中顯現出來了一些問題,為了推動訂單農業穩定可持續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提高運行效率,創新管理機制;規范相關法律,完善信息平臺。
【關鍵字】訂單農業;發展現狀;違約行為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銷售商需要優質農產品可靠、持續的供應源,而農戶在生產過程中也存在“種什么、怎么銷”的問題。訂單農業可以通過在農業生產之前,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鄉村組織同農產品的購買者之間簽訂訂單,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來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保護農戶不因市場價格強波動的影響導致收益的減少,提升農戶對農產品銷售的信心。為了推動訂單農業穩定可持續的發展,不斷地對訂單農業進行相應的規范,對訂單農業發展情況進行整體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我國訂單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訂單違約行為頻發生,約束力不大
違約行為在農戶和簽約企業間都存在。由于法律、信用意識不強,當市場價格高于合同價格時,農民注重眼前利益,將農產品自行出售,不按合同交貨;當市場價格低于合同價格時,企業出于自身的利益,不按合同接貨。
訂單農業的契約困境從表面上看,是由訂單農業運行過程中諸多風險引起的,實際上則根源于農產品契約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正是不完全契約使違約成為可能,而機會主義又使違約成為必然。
當農民違約時,企業面對千家萬戶難以通過法律手段追究責任;當企業違約時,農民由于法律意識不強或缺乏相關的維權組織或訴訟費用高等原因,也不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責任。由于違約責任不落實且訂單主體主觀上放棄違約追究,客觀上削弱了訂單的法律約束力。
(二)訂單的不穩定性高,內容不規范
由于事前交易費用和事后交易費用之間存在兩難沖突,事前交易費用的減少,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事后交易費用的相對增加。龍頭企業和農戶面臨的市場風險已轉換為違約風險,導致契約的不穩定。
不少訂單合同內容不詳細、程序不完善、運作不規范,特別是對農產品的品種、規格、數量、質量和各自應承擔的風險、責任以及權利含糊,簽約內容缺乏可行性、科學性、規范性、合法性,法律約束力不強。由于簽約方不重視訂單的嚴肅性,從而在主觀上導致農業訂單的履約率不高。
(三)訂單主體不完備,帶動力不強
由于我國農民經營處于分散狀態,農戶個體的影響力有限,要聯合起來又需要過高的組織成本,這就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后,帶動力較弱。而我國龍頭企業規模化程度不高、抗風險能力不強。
當市場價格波動時,多數龍頭企業沒有能力履行合同,導致訂單的失效。如果不能以市場主體的形式把農民組織起來,對農民就缺少約束力,就難以真正形成產業化。
(四)農業信息不發達,參照性不高
目前農村信息化程度不高,而農產品的豐歉存在著不確定性,農產品市場價格存在著不可預見性,基層干部和農民難以及時掌握所需要的農業信息,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缺乏相對準確的把握,影響了訂單的簽訂和執行。比如農產品的收購價,在市場價沒有形成時,農民心里沒底,不敢簽訂單。如果設了收購價,企業又擔心收購時市場價格低于收購價格,企業經濟受損。
由于農產品大部分由單戶分散生產,農業信息采集量大,農產品市場預測太難,必然帶來農業信息產品的集約性和可控性較差。加上地方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上主導作用發揮不夠,農業管理體制不合理,所造成的信息生產割裂、失真,使得本來不發達的農業信息變得更加缺乏參照性。
二、訂單農業發展建議
(一)提高運行效率,創新管理機制
1.對訂單內容進行嚴格規范
規范合同格式和簽訂程序,要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礎上依法簽訂訂單。規范訂單的形式和內容,在合同中明確訂購農產品的品種、規格、數量、質量、價格、權利及義務、違約責任,特別是違約罰則等,形成比較明確的合同條款。
訂單農業合同一經簽訂,產銷雙方都有履行合同條款的義務,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為保證訂單農業可以得到順利穩定的發展,依法辦事、對訂單內容進行嚴格規范,寫清權利義務,約定好合同要件,履行好必要的的程序。
2.對價格機制進行靈活運用
價格是訂單農業的核心,它直接決定生產、經營者的經濟利益。農戶在出售產品時會傾向于將產品賣給價格制定較高的企業,但在簽訂合同的過程當中更應考慮到價格的彈性,不要把訂單的價格局限于一個數字。在制定價格之前,依據市場運行規則,分析市場的整體發展信息,然后再根據自己的產品來制定相應的價格,爭取將價格劃定在一個范圍之內,使得企業和農戶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3.產品化經營,提高生產質量
農戶生產的專業化和商品化程度是影響農戶參與訂單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發展訂單農業,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農戶進行專業化生產和商品化經營。農業生產產品化、農產品標準化是公正交易的前提,也是遏制市場欺詐、提高農民收益的有效保障。因此,有必要建立農產品標準體系,完善農產品收購驗級制度。
農產品質量應該成為訂單農業的中心,所以在訂立合同時必須明確產品質量,使雙方共同樹立質量意識。農民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企業借口質量問題造成的違約現象。
(二)規范相關法律,完善信息平臺
1.提升訂單約束力
政府的支持可以促進訂單農業的發展,為訂單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發展訂單農業的過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對訂單農業的管理和監督,保護訂單雙方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在資金、稅收、技術及信息服務等諸多方面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以吸引農戶和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訂單農業。
針對訂單農業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訂單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完善法律法規,發揮政府部門監督、服務職能。建立健全訂單農業執法體系,在訂單農業發展中,加強涉農合同法律法規培訓,提高訂單農業合同主體法律意識;建立訂單農業合同信用檔案,為農戶與企業或其他組織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等為訂單農業提供優質服務,對農業訂單的履行實施有效的監督。
2.完善信息平臺
建立完善訂單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促進信息服務主體的形成,使信息優勢向收益優勢轉換。幫助農戶了解市場、開拓市場,逐步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絡,及時收集和傳遞市場信息,并與廠商、企業建立廣泛聯系,為農戶牽線搭橋。農業信息系統應一頭向市場延伸,搜集、傳遞、發布、國內外市場供求信息、價格信息另一頭向生產延伸,提供比較準確的市場趨勢預測、與農產品配套技術、管理信息等。
將電子商務系統納入訂單農業運作過程,實現網絡信息系統與訂單農業信息系統的對接,使信息資源更有效地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發展適銷對路的名特優新綠色糧食品種,逐步實行規模種植,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參考文獻】
[1]郭新明.美國訂單農業發展現狀與啟示.金融時報,2012,(7):第12版
[2]季少培.“互聯網+”訂單農業的可行性研究.民營科技,2018,(2):143
[3]劉鳳芹.不完全合約與履約障礙——以訂單農業為例.經濟研究,2003(4):22-30
[4]閆二旺.企業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組織制度創新.經濟體制改革,2003(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