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已有二十幾年了,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實施也有十多年了,教育部先后出臺了相關政策,組織實施了“校校通”工程和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并完成了教師信息技術全員培訓等工作,基礎教育信息化實現了基本普及和起步。2011年起,基礎教育信息化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教育部提出了“面向未來,育人為本,應用驅動,共建共享,統籌規劃,分類推進,深度融合,引領創新”的工作方針,啟動實施“三通兩平臺”工程和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到2020年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
從現在起,距離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也就三年時間,我們都知道教育信息化的漸近推進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綱要》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可見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然而時至今日信息技術對教育的發展將產生革命性影響并未呈現雛形,未來能扎實推進嗎?值得大家思考。
然而在實踐中, 信息化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兩張皮”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如何加快優質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建設, 并深入研究如何合理、有效地應用花千億多資金建起來的硬件設施、軟件資源, 是當前教育信息化深入、健康、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 教育資源的全面的建設,包括內容與體系的建立,與應用是不可分割。近引年來信息化資源的開發必須與課程整合的理念得到教育人士普遍的認可, 然而在具休的建設實踐中, 花了教育專家大量精力、教育部門許多物力和財力所建起來的信息化教育資源卻沒能不能實現所期望的效果,資源與教育實踐相脫節、資源游離于教學課堂之外的現象比比皆是: 一方面現代技術環境下的學科教學規律和方法有效性的不認可; 另一方面現有資源難以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 即使有市場上和網上有著海量的資源, 但教師們仍然感到無有效資源可用, 上一節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課例, 常常需花費幾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查找資料、制作課件,只是曇花一現。
筆者認為在研究如何有效開發基礎教育信息化資源開發與應用, 首先要分析中小學校中的人的行為活動環節。我們認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中小學校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體。就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活動而言, 包括課堂中的常規課程學,以某一主題或真實問題而展開的專題學習,以及課外的自我學習行為( 通常是獨立于學校課程之外的自發學習) 三種方式。
對于常規課程學習而言, 比較適合采用學科網站的方式來呈現結構良好的課程資源; 專題學習網站更適合于第二類學習;而第三類則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目的提供不同的資源服務。學科網站適于擴展和深化課程學習內容, 專題學習網站適于那些由于個人興趣希望對某一主題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學生, 而假如學生為了開闊視野或者與更多的人交流、討論, 那就需要一個基于網絡的開放的互動平臺和資源服務。就技術支持下的教師實踐活動而言, 既有常規課程教學、專題學習指導等教學性實踐活動, 也包括為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進行的基于網絡的教研活動和培訓、互動等發展性實踐活動。學科網站和專題學習網站為教師的教學性實踐活動提供支持, 而發展性實踐活動則需要虛擬教研中心和網站培訓、互動平臺和資源服務的支持。
宗上所述,教育新形態的建立,筆者認為首先還是要提升認識水平,形成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發展的共識;第二是建立務實管用的體制機制,形成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保障;第三是提升教師的學科水平及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形成具備現代教育理念的專業隊伍;第四是全方位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形成信息化教育的新形態。筆者從應用層面提出教育信息化在具備硬件基礎的條件下,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軟件項目建設的頂層設計。第一是教育系統的管理信息化;第二是支撐學習的平臺和資源;第三是政務公開及服務教育系統和社會的智能化水平。信息管理的特征是對信息的收集、提取、加工和使用,其特別適合信息量大的管理工作。區域教育管理涉及學校多,人、財、物多的特征,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筆者認為首先應從教育全面管理信息化做起,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為教育發展提供精準的信息支持。區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內容應該是學校地理和校舍管理系統,學校固定資產管理系統,教職員工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資金管理系統,教師專業發展管理系統,學生成長評價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一卡通綜合管理系統等。管理信息應集中統一數據,為學校提供“云”計算服務的模式設置,邏輯劃分區域和學校管理信息的使用功能,提升區域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投資效益。
第二塊應該抓學習平臺的建設,筆者認為學習平臺要從三個維度設計,即學生學習平臺,教師學習平臺,全民學習平臺。要由校內學習拓展到校外學習,由書本學習拓展到社會學習和實踐學習。本文重點討論校內學習平臺,基本的學習平臺應包括:支持交流、展示、存儲、管理的“人人通”平臺,電子教材及導學案制作平臺,基于知識點的優質課件平臺,圖書、期刊、報刊平臺,人機交互智能學習平臺,學科工具平臺,智能評測和診斷平臺,虛擬現實和仿真平臺,數字實驗和遠程操控實驗平臺,創新實踐平臺,教師專業學習平臺。平臺采用區域集中建設,學校使用模式實施。
第三塊應該抓教育系統和服務社會的智能化及政務信息公開。教育系統辦公智能化應包括:公文流轉管理系統,視頻會議系統,音視頻安全指揮系統,視頻巡考系統。服務社會智能化應包括:辦學審批系統,入學報名審核系統,轉學審批系統,教育資源介紹系統,考試管理系統,效能政府評價系統。政務信息公開的內容應該包括:管理職能,政策、法規、執法程序,發展規劃,招生計劃,辦學條件,增人計劃,公用經費,教育動態,教育探討,教育新聞,教育訴求,意見建議,發展論壇等。
上述思考,筆者認為是區域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基礎部分,是基于“云”計算服務的實施。教育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這里只探討了軟件建設的雛形,后續還應有體系化的方案探討。
作者簡介:張宇斯(1976—),男,漢,山西靈石,中教二級,大學,太原市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中心,教育信息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