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峰
摘 要:近年來,在國家經濟由高速發展向著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過程中,經濟陣痛期也隨之出現。相比起十三五前經濟的高速增長,進入十三五期間后,放緩的經濟增速,讓銀行業回收貸款的速度也變得慢了下來。并且,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國際形勢下,許多進出口企業的利潤下滑較多,多項市場經濟數據也遜于預期。在較為不利的形勢之下,銀行業如何化解自己手中的不良貸款,就成為了自身資本周轉與發展的關鍵所在。
關鍵字:國有商業銀行 不良貸款 化解問題
一、緒論
1.研究背景。據銀保監會披露,截至2018年5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達1.9%,較一季度末上升了0.15個百分點(注:對比口徑略有差異),而2016年和2017年整體銀行不良貸款率基本穩定在1.74%左右。
在此之前,市場的目光更多聚焦于債券違約,據目前央行對外披露截至5月的債券違約率為0.39%,上升明顯。。2018年債券邊際違約率(注:邊際違約率指的是在特定時間段內,通常為1年,新發生違約的主體數量占期初有效主體數量的比例)達0.59%,較2017年翻了一倍還多。
目前,商業銀行的真實不良資產規模有多少,我們還無從判斷。銀行近一年來投向國企的貸款較多,但國有企業貸款數額相對較大,一旦發生違約,將嚴重拖累銀行資金周轉。同時,民營企業的數量不斷上升,不良貸款的出現也隨之增多。所以,解決不良貸款,是維持銀行自身生存與國家金融環境穩定的重要一環。
2.研究意義。不良貸款這一經營指標不僅對商業銀行的發展,而且對一國經濟的穩定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對不良貸款的研究有助于商業銀行持續健康發展;其次,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歷程的加快,存貸利差作為商業銀行重要收入來源的時代必將被替代,業務的創新將是商業銀行必然的選擇,不良貸款局面的好壞將直接決定商業銀行改革道路的平坦與否;最后,化解不良貸款問題,對于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相關數據與情況說明
1.商業銀行不良率迅速走高后保持平穩。從整體上看,自2013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壓力增加,不良貸款余額不斷攀升,不良貸款率呈上升趨勢。但從近期來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的態勢有所趨緩。
具體而言,2012年底至2016年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呈現雙升走勢。2016年三季度末不良貸款接近1.5萬億,是2012年的3倍,不良率也由0.95%上升至1.76%,上升了0.81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占比從2014年一季度的2.5%上升至2016年三季度的4.1%,上升了1.6個百分點,帶動潛在不良率(不良率+關注類貸款占比)從3.54%上升至5.86%。此后,2016年四季度至2017年三季度末,雖然在規模效應帶動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增加至1.67萬億,但不良貸款率連續四個季度維持在1.74%的穩定水平,關注類貸款占比也連續四個季度出現回落,2017年三季度末為3.56%,較2016年三季度末4.1%的高點回落了0.54個百分點,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開始企穩。
2.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是不良貸款的主要集中行業。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行業分布特征明顯,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零售業,二者合計占據不良貸款總額比例超過60%。2017年二季度末,制造業不良貸款為5268億元,占比約為32%;批發零售業不良貸款為4719億元,占比約為29%。2017年二季度末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貸款分別占各項貸款的14.3%和10.6%,較其他類型企業來說占比較大。此外,不良率偏高也是導致不良貸款集中在這兩個行業的關鍵原因。2017年二季度末,批發零售業不良率為4.74%,為各行業最高,關注類貸款占比7.15%;制造業不良率為3.93%,在各行業中排名第四,關注類貸款占比為9.04%。
三、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
1.宏觀經濟環境不穩定。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宏觀經濟與銀行業的聯系也日益緊密。而在當前的經濟轉型陣痛期,市場情況的不穩定使企業償還債務能力下降,這也使得銀行回收貸款的工作變得比以往難度更大。
2.政府不合理的干預。改革開放后,為加快社會資源合理分配的腳步,銀行的大多數資金多被用于財政性建設。一方面政府要求企業與銀行服務于大局,根據國家意愿來發放貸款,并要求銀行接受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政府又要求企業和銀行要對市場開放,提高自身經濟效益??梢?,銀行業自主選擇受到了政府不合理干預的影響,導致不良貸款增多。
3.國有商業銀行自身存在的問題。銀行內部存在的不良貸款問題,一是銀行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銀行在發放貸款、管理貸款、收回貸款方面相互脫節,沒有完善的制約系統;二是審批貸款規定松懈。商業銀行形成了某些人情貸款,導致發放以后管理和催收積極性不高,最終形成不良貸款。
四、化解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對策
1.關注宏觀經濟變動,完善預警機制。只有經濟發展的速度與人們追求利益的步伐一致,銀行不良貸款風險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銀行根據經濟狀況,對貸款工作做出相應的調整。估計貸款風險不再過度依賴于企業過去的成就和最近的財務狀況,也應結合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分析,以此降低風險,從而降低不良貸款率。
2.減少行政干預,創造信用社會。面對不斷上升的不良貸款率,僅靠銀行本身是難以解決的,這就要求政府正確認識社會信用危機和不良貸款造成的經濟危害,將不良貸款難題納入日常工作去解決,與銀行合作,減少行政干預。同時,政府宣傳部門也要呼吁公眾提高信用意識,創造信用社會。
3.加強銀行內部管理,完善信貸風險防范機制。商業銀行應建立危機隔離和應急預案,不僅要對不法集資、高利貸等方面的風險有嚴格的防控措施,對有潛在風險的企業或交易也要進行抽查,做好動態風險追蹤,針對不同情況分別采取相應的風險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