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要:《中共中央關于改進與加強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全國總工會改革試點方案》的頒布,正式拉開了我國工會改革的序幕。筆者概括了現行工會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相應的原因,提出了針對性較強的完善措施,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工會制度 問題 完善措施
2016年全國人大公布了最新修訂的《工會法》,它積極地適應了我國現行市場經濟體制、多種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有針對地處理日益復雜化的勞動關系。凸顯了它的維護職能,確定了職代會制度以及集體合同制度。強化了保護工會干部的力度,使其更加盡職盡責地履行自身使命和職能。發揮它的紐帶與橋梁作用,明確了法律責任,確定了處罰違法主體的措施和力度,提升了法律威懾力與尊嚴。
一、工會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能疊加與本職職能被削弱。《中國工會章程》與《工會法》均規定了我國工會的四大主要職能:維護廣大員工的民主權利以及合法利益,組織與動員員工們積極參與改革與建設,以完成經濟發展目標。。組織與代表職工參與社會、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的民主管理。教育他們持續提升科學文化素養與思想道德,建設“四有”職工隊伍。其中,生產建設職能與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與民主權利間存在著結構化的沖突關系。在勞動與資本間形成了一定沖突和緊張。工會的維權作用及其社會期望角色間產生了不小的差距,隨著市場化的逐步發展,這種趨勢可能會日益顯著。
(二)工會行政化色彩濃厚。在《工會何為》這篇文章中,常凱認為如今國內工會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官方的一種行政化組織,工會的主要負責領導的產生,重點是“委任制”與“任命制” 而不是來自于工人們的認真選舉。它在很大上確定了工會不能真正地負責好復雜多變的勞動關系,只會向任命與委派他們的相關上級領導與部分負責。工會也出現了“事難辦、臉難看。門難進”的官僚化作風,違背了其群眾性機構的真實身份,不能準確認識職工們的付出與辛苦,以行政命令來管理工會的廣大會員。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會組織與職工們的聯系,會削弱職工們對執政者的支持與認同。
(三)基層工會發生“病變”,組織體系之間的斷層。長時間以來,我國各級工會形成了典型的行政化色彩,導致工會的組織機制出現了斷層。有學者認為,工會行政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上級工會干部出現了衙門化、官僚化的現象,基層工會干部缺乏十足的底氣。
如此以來,工會組織的上半身是執政機構科層化網絡在橫向上的延伸,也就是說它是執政機構的“大腿”。從工會組織的下半身來看,它被嵌入到公司或者企業中,然而上級工會出現了行政化現象,制度、政策支持以及資源供給被切斷了,下級工會成為了癱瘓的終端。
如此以來,它變成了工會機制中的上半身(地方各級工會以及全總)以及下半身(基層工會),相當于被“攔腰截斷”:首先,上級工會不能第一時間獲知一線工會提供的最新資料,所以不能及時回應工人群體的利益訴求、要求以及困難,旨在維護工人合法權益的工會本職職能被弱化了,最后讓黨以及政府在開展工會工作時,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其次,對基層工會來說,它們要考慮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在上級工會不能有力及時地支持,或者有效全面監督的情況下,通常情況下會轉化為企業或者公司的同盟,而并非轉換為工人利益的代表,最終變成了與工人群體合法權益相互對立的機構。
二、完善工會制度的主要措施和建議
(一)確立與落實工會維權的基本職能??梢詫⒐穆毮軇澐譃閮煞N:基本職能與輔助職能。工會的基本職能就是維權職能,國家法律法規要將其立為工會的中心職能,界定它的基礎性地位。切實樹立與落實“工會工作有地位,維權工作有作為”的指導思想,主動探索與實施適應本地區實際情況和市場化水平的工會維權機制。這樣以來,工會才能有效地維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與民主權利,逐步體現人民民主的真實性。
(二)推動工會民主化。在國內工會組織中推動民主化的發展,是工會維護以及代表勞動者權益的前提與基礎。應該采取多種措施,大力促進工會的民主化,開展直接選舉活動,切實向廣大會員負責。認真落實《工會法》與《中國工會章程》中民主選舉工會委員會的相關規定,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地削減“委派制”或者“任命制”,從組織上杜絕與克服“老板的工會”,不能讓雇主介入與控制工會。強化工會的維權職能,堅決地去行政化,推動工會再造,大力促進職工們的參與。上下互動地促進工會組織的去行政化。逐步增強工會組織的自主性,在法律和憲法的范圍內,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免受各級行政部門的干涉。
(三)以“三服務”理念,再造工會工作網絡以及組織體系。“三服務”指的是,“黨政機關服務于工會工作,地方工會、上級工會服務于基層工會以及下級工會,工會工作者服務于職工”?!叭铡崩砟钋宄亟缍烁母锖笳?、黨和工會之間的關系,它也能夠確定工會內部不同層級的分工與責任,點明了它的工作重心。它可以為各級工會和各方恰當地處理彼此關系提供理論指導,大力破解工會組織機制存在的斷層問題。應該踐行“三服務”理念,切實做好下列三個方面:首先,地方工會應該和同級政府構建良好的業務關心,應該設法爭取黨政部門大力支持工會工作,應該采取聯席會議等多種方式,構建制度化、規范化的業務聯系,借力行政系統,逐步落實工會工作。其次,地方工會應該為扎實地開展基層工會工作提供扎實的幕后支持以及后勤保障。上級工會組織應該甘于退居幕后,讓工會尤其是基層工會、下級工會發揮主體作用,確保輸送所需要的各種工會工作資源。可以借鑒與參考浙江省在這方面的相關做法。第三,工會的整個管理體制都應該為職工提供良好的服務。要確定工會的服務原則,所有工作均應該圍繞如何服務好企業的職工而開展。實際上,“三服務”理念的重中之重,是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工會會員的合法權益以及民主權利。
結 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逐步落實《工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過程中,應該結合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適時作出針對性的完善和改革措施。采取可行性較強的改進舉措和制度,切實維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以及民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