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摘 要:藝術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藝術美具有主客觀統一性。 在文中就從對莫蘭迪《靜物》的賞析出發,對藝術美的主客觀統一性進行分析。以期加深對藝術美的認識。
關鍵詞:藝術美 《靜物》 莫蘭迪
莫蘭迪是意大利的藝術家,以靜物油畫著稱。油畫分為很多風格,有文藝復興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立體主義、印象主義、后現代主義、照相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等,但是莫蘭迪卻自成一派。
莫蘭迪早年受基里科形而上學思想的影響,但他的繪畫與基里科的相差甚多。基里科一直幻想自己生活在古希臘時期,在他的諸多繪畫當中都有古希臘建筑的身影,他的油畫展現的是一個有宏大古希臘建筑的廣闊空間,是天馬行空的想象。莫蘭迪的作品經過精心設計,將他的繪畫空間限制在一個小盒子中,沒有基里科的畫色彩豐富、內容復雜,通過簡單的形式表現復雜的視覺美與思維之美。從他的作品能看到年輕的莫蘭迪對這個世界獨到的認識和對藝術之美的追求。莫蘭迪的作品更富有邏輯性,作品通過巧妙的線條組合,構成視覺錯覺,表達莫蘭迪對眼前世界的認識。
藝術是以現實生活和世界為藍本,實質卻是以現實審美為前提與中介,藝術美承擔著對現實審美更高綜合的使命,是審美交流與傳播的自覺形態,個體內在的審美意識須要通過一個客觀轉換器才能傳達給別人,人類正是依托藝術品這樣的客觀存在平臺才能夠專門交流與傳播審美意識。
莫蘭迪的靜物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的,與常見的西方靜物畫不同,其靜物線條輪廓并不十分清晰,彎曲的線條似是雨中看物,努力想看清楚這個世界真實模樣,也似乎是向我們傳達一種思想,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可能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莫蘭迪不斷追求藝術的真實,對周圍的一切保持懷疑的心態,極力探尋什么是真,在經歷過人生失去親人的痛苦之后,其繪畫所使用的低飽和度色彩,在靜謐之下帶有憂傷,就像是中國隱居的文人墨客,看破紅塵,從此不問世事只求平淡生活。這些顏色被后人稱作莫蘭迪色系,莫蘭迪每次在繪畫前花大量時間精心調制顏色,尋找到的自己所最想要的能夠展現真實的世界與表達內心的顏色。這些除了莫蘭迪幾乎沒有人使用在油畫當中的顏色不張不揚,卻能夠在一瞬間就抓住眼球,這些顏色與我國宋代瓷器的顏色有相似之處,都是看起來清新淡雅。從形式美的角度分析,色彩有其特有的象征意義,能引起各種心理效應。莫蘭迪所調制的顏色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憂郁或是平靜。
從形式美的角度分析,“線”是點移動的軌跡,人們從實物的輪廓、不同面的折線中抽象出線來,成為造型的重要語匯。莫蘭迪的靜物輪廓全部都是使用曲線,曲線具有柔和感,同時模糊了靜物的輪廓。莫蘭迪的作品當中并沒有表現出靜物的真實材質,我們無法看出那些靜物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制成,但是我們又能從模糊的輪廓中清楚地看到他所畫的物品。模糊的輪廓線條卻完全符合現實的光影變幻,符合物理上光線投射在物體上所形成的陰影,似乎模糊的靜物就真實的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物體的模糊與光影的現實,折射出莫蘭迪復雜又單純的矛盾內心。從“質”的角度來分析,莫蘭迪使用的是厚重的油畫顏料,卻通過不飽和的顏色和獨特的筆觸,帶來水粉的質感,莫蘭迪的靜物細膩,質地像宋瓷,溫潤如玉。從比例與尺度的角度來分析,莫蘭迪的繪畫并沒有完全依照“黃金分割”,大多采用的是水平排列的構圖方式,將不同形態的物體排列在一起,構成一種連貫的韻律美;物體采用緊密排列的方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有一種無懈可擊的力量感。柔和的顏色與具有力量感的排列相互融合,相互牽制,使畫面和諧。
我認為藝術美的靈魂就是能夠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呈現在世人的眼前,看不懂的人不會明白自己的內心,看得懂的人會心心相惜,藝術能夠幫助藝術家們尋找到知己,發泄內心的情感,表達靈魂深處的思想。藝術美是主觀精神與客觀事物的統一,但主觀精神為主導。藝術家所表現的藝術形式源于客觀的世界,在經過主觀精神的加工之后,將其呈現在藝術作品中。我們所面對的客觀世界是統一的,但是因為主觀精神的不同,對客觀世界就有了不同的認識與理解。莫蘭迪說:“那種由看得見的世界,也就是形體的世界所喚起的感覺和圖像,是很難,甚至根本無法用定義和詞匯來描述。我相信,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實。”他的作品是印象與現實的結合,既有客觀的物品,又有內心精神的表達。莫蘭迪提到過:“我想我還一直是一個為藝術而藝術的信徒,不喜歡為了宗教信仰、社會正義或者是民族榮譽而藝術。一件藝術品轉而為其它目地的服務,而不是為藝術作品自身所包含的那些目地服務,沒有比這更不合我胃口的事了”
莫蘭迪被稱作是“藝術上的苦行僧”,巴爾蒂斯評價:“他的繪畫別有境界,在觀念上同中國藝術一致。他不滿足表現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題發揮,抒發自己的感情。”從他的作品、生活當中也可以看到中國隱居文人士大夫的身影,這也印證了思想無國界,藝術之美無國界。
雖然莫蘭迪自己說他的藝術作品是單純的,沒有任何象征意義的,但是他的作品卻暴露了他的所思所想。藝術美就是主客觀的融合,即使沒有刻意的表現,藝術作品也會在無形之中展現主觀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 江雪峰.莫蘭迪的藝術世界[J].西部皮革,2018,40(07):133-134.
[2] 田檳琪.論藝術美與現實美的關系[J].戲劇之家,2017(02):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