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宇紅
摘 要:眾所周知,文學藝術是語言的藝術。對于散文大家朱自清,我們并不陌生,其自“五四”運動以來可以使用白話文寫出耐人尋味的名篇的大作家。朱自清先生在白話文學方面的造詣和成就,是少有人能達到的。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的語言表達效果凸顯了其語言藝術特色,將詩情畫意之美躍然于紙上。筆者就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特色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朱自清散文 語言藝術
前 言
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字佩弦,他是江蘇揚州人。朱自清第一次涉足文壇的作品是新詩,其詩的主要特點是樸實無華。然而,朱自清的主要文學成就為散文,他的散文的批判性較強,闡釋著人生的方方面面。在朱自清的整個文學創作階段,其主要將精力放在了散文創作方向。因此,其散文作品不僅非常豐富,而且能夠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通過對朱自清所有的散文內容進行分析,可知其不僅包括家庭生活和關于自己的內容的散文,還有對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相關的經典散文。在這些散文中,語言的藝術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前蘇聯作家、詩人高爾基曾經說過“文學就是用語言來創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語言來反映現實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維過程。他表示,文學的根本材料是語言,文學是一門藝術,它能夠借助語言來描寫森羅萬象。其語言不僅精致而且洗練,表現力也很強,使用白話文來寫美文是其主要特點。通過閱讀朱自清的散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其構思散文思路之縝密,情感之真實,具有詩情畫意,這些跟朱自清散文質樸優美的語言是分不開的。
一、朱自清散文語言的口語化特征
朱自清曾說過:“那時我不贊成所謂歐化的語調,想試著避免那種語調,我想盡量用口語,向著言文一致的方向走。”“詩與文都出于口語;而且無論如何復雜,原都本于口語,所以都是一種語言。”“語言是活的,老是在成長之中,隨時吸收新的詞匯和語式來變化它自己,來豐富它自己。”朱自清很注重語言藝術,并且擁有較高的自覺性以及獨特的看法,他一直提倡以口語寫作,盡量做到言文一致。因此,他的散文作品常常給人一種“談話風”的親密感,由此可見,朱自清散文語言的一大特點是口語化、談話風。在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語言藝術口語化堪稱異常獨特,除了朱自清有這一特色外,我認為還有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沈從文、豐子愷等著名作家。那么,朱自清散文語言的口語化有哪些特點呢?
(一)親切自然的談話風特色
朱自清散文語言力求親切、不做作,這既是他的美學方向,也是他的語言達到的一種高度。朱自清是一位知名的學者、大學教授,他對語言風格的認識頗深。他認為寫作時不應該用教師的語氣,這樣會導致作者和讀者之間產生審美差距。所以,他在寫作時,一直把讀者當成自己的親人和友人,用平等、自在、普通的口氣,閑聊式的徐徐訴說,情真意切,樸實無華,使讀者有一種強烈、親切的熟悉感直達心底。且看以下文字:
幼小時候有父母愛憐你,特別是有母親愛憐你。到了長大成人,“娶了媳婦兒忘了娘”,娘這樣看時就不必再愛憐你,至少不必再像當年那樣愛憐你。——女的呢,“嫁出門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做母親的雖然未必這樣看,可是形格勢禁而且鞭長莫及,就是愛憐得著,也只算找補點罷了。愛人該愛憐你?然而愛人們的嘴一例是甜蜜的,誰能說“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真有那么回事兒?趕到愛人變成了太太,再生了孩子,你算成了家,太太得管家管孩子,更不能一心兒愛憐你。你有時候會病,“久病床前無孝子”,太太怕也夠倦的,夠煩的。《論自己》
在這親切、不做作的語氣背后,實則是朱自清真性情、真感情的由發與體現。楊振聲先生說:“在他的文章中,許多的語句都那末活生生地捉到紙上去。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動、自然與親切。我覺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了他散文的風格,你同他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末誠懇、謙虛、溫厚、樸素而并不缺乏風趣。對人對事對文章,他一切處理的那末公允,妥當,恰到好處。他文如其人,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膠厚從平淡出來。”李廣田先生說:“第一,佩弦先生是一個有至情的人。佩弦先生對人處事,無時無地不見出他那坦白而誠摯的天性,對一般人如是,對朋友如是,對晚輩,對青年人,尤其如此。……第二,佩弦先生是一個最愛真理的人。其實,有至情,愛真理,原是一件事情的兩面,……在朱先生,由于他的至情,由于他一貫的認真精神,他就自然地接近真理,擁抱真理。”從朱自清的學生對他的評價,以及他自身作品中,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朱自清為人異常認真嚴謹,性格隨和、包容,是彬彬有禮的學者、詩人和至誠至信的君子。朱自清至誠、隨和包容的品格修養,為他散文作品親切自然的風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文學之有價值與否,全看它有無個性—個人的或地方的,種族的—而定。文學之所以感人,便在它所顯示的種種不同的個性。”“一篇優美的文學,必須有作者底人格、底個性,深深地透映在里面,個性表現得愈鮮明、濃烈,作品便愈有力,愈能感動與他同情的人;這種作品里映出底個性,叫個人風格。”“人們在情感上要求真誠,要求真心真意,要求開誠相見或誠懇的態度。他們要聽`真話、`真心話、心坎上的,不是嘴邊兒上的話,這也可以說是`老實話。”朱自清真摯的品性,使他在寫作時力求做到“開誠相見”,說真心話,這也是他的散文深入人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更是其作品的點睛之筆,最大的亮點。如《背影》、《給亡婦》、、《兒女》、《哀韋杰三君》、《白采》等思念為主的作品,朱自清把自己對父親、妻子、子女、朋友的思念、關切之情,深深的融入到質樸的語言文字中。
(二)朱自清散文語言藝術的口語化特點
保存了口語的靈動自然以及詼諧風趣,實現了有口皆碑、樸實無華的藝術境地。這是朱自清一直推崇的理論觀點,他在實際寫作中也言行一致。我們認為,口語來自于千奇百怪的生活,它和生活本真一樣,擁有一種原始的、自然的生活化形態,擁有無窮的表現力、清新度,或靈動自然、惟妙惟肖,或樸實無華、親切不做作,或詼諧風趣、言簡意賅,總而言之,它是生活最原始的載體,它是來自于大眾最新鮮的語言。藝術語言是生活語言的產物,它高度總結并精確提煉了生活語言,此種總結和提煉力求“文言一致”的準則。一則保留生活語言的新鮮度和靈動;二則使生活語言兼備優美、通俗易懂的特性,達到雅俗共賞,這是一對矛盾。朱自清是學者,是詩人,更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他對作品力求雅俗共賞,他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源源不斷地汲取新鮮的語言,還持續從其他語種中汲取新鮮的語言,力求兩者相互融合、統一,在這方面,朱自清先生認識頗深而且擁有較高的自覺性。他說:“在另一面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親切,才讓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獲得廣大的群眾。”
在雅俗方面,新文學的先行者自始至終都有差別認識,以及挑選不一樣的寫作方向。不管是“雅言”還是“俗語”,其本真原始仍是來源于生活。文學語言一直有其自身特性,有一定的規定性,并不是全部的口頭語都可以應用于書面語,但假如書面語離開了口頭語,那一定會變得無趣、單調、言語無味,就如同朱自清所講的書生式的“酸氣”,這是不令人喜歡的。假如將書面語和口頭語放在同等位置,就相當于沒有認同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這不僅不適宜現實中的藝術創作,還會使藝術慢慢俗化。就像朱自清品評的,假如太俗,就會變得不堪入目,是不可以實現“共賞”的。因此,朱自清提出,想要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在雅的方面需要降低,在俗的方面需要提高,最終俗不傷雅。而且他認為,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規范也不是唯一的,它是伴隨著時代、社會、個人的改變而變化的,并且相互影響。這種觀點倡導,使朱自清在文學創作中,竭力把俗語、雅語連接在一起,并且竭力“化俗為雅”、“化雅為俗”,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實現雅俗共賞的自然、質樸的藝術境界。
就像李廣田說到:“在當時的作家中,有的從舊陣營中來,往往有陳腐氣;有的從外國來,往往有太多的洋氣,尤其是往往帶來了西歐世紀末的頹廢氣息。朱先生則不然,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朱自清擁有較好的文化素質, 尤其是對我國古代文學研究頗深。朱自清在學校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來往的大部分都是文化人,所以,他的散文語言又具備文化人口語的雅俗共賞、自然淳樸的特征。
二、朱自清散文語言的情意化特點
(一)擅長綜合利用多種修辭手法
朱自清擅長在作品中利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文章的語言展現出藝術的美感。這種絕佳的手法使朱自清的作品充滿情感基調,更容易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寫荷塘景象時寫道:“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上一句使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巧用縹緲的歌聲來側面描寫,渺茫、長遠、若即若離的荷花清香,達到動靜結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藝術美感與效果。下一句中,朱自清把荷塘中的光影濃淡,比作用小提琴演奏的名曲音律,營造出一種融洽、恬淡的氣氛,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置身于荷塘月色下,陷入朱自清用心營造的美妙詩境中。
(二)擅長利用煉句來完成情意化風格
煉句對于寫作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寫作技巧,它可以完美的表現作者的文學基礎以及文化修養。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煉句技巧運用的非常巧妙,常常令讀者贊嘆不已。例如散文《匆匆》,朱自清為表達自己對虛度光陰的痛惜、哀嘆,他巧妙的運用煉句,以排比句的形式把文章鋪開,即使每句字數不多,且大多數句子并不是問答形式,然而透過文章幾百字的描寫,卻能很好的體現作者在不同階段情感的變化。在文章中,運用“燕子”、“微風”、“輕煙”等詞語,不僅使文章充滿和諧的韻律美,更能夠充分表達作者心中微妙的情緒,使文章自然而然的傳情達意。由此可見,朱自清的煉句技巧見微知著。
三、朱自清散文語言的風趣化特點
(一)通過風趣的語言表現事物可笑的本質
朱自清和其他作家最大的區別是,他的作品語言充滿風趣化,這是他散文語言藝術的一大亮點,且不容忽視。朱自清利用風趣的語言,可以呈現出某種事物的表面和本質之間的沖突,并且將兩者進行合理的處置,使其表現得沒有那么突兀。例如《擇偶記》中,朱自清向我們訴說了自身的“擇偶”遭遇。表面上是“擇偶”,實際上是家人仰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自己的終身大事在父母的“牌桌”上匆忙的定奪。朱自清在陳述時,并不是理直氣壯的批判封建婚姻,而是以一種風趣的語言特點,按照事實地陳述自身經歷。在文章寫作過程中,朱自清把家人們認為結婚還過早的想法,同自己對婚事沒有任何意見的想法進行了高明的對比,且在獨特的對比中突出主題和沖突,引大眾一笑的同時也引起我們對封建時代結婚的思考。
(二)運用獨特的表達方式表現風趣
通常來說,大眾對符合實際所陳述的事物,并不會認為非常有趣且引人發笑。因此,朱自清在寫作時,利用特別的詞語、句式以及語法等表現形式,把某些并不有趣的事物描繪得充滿趣味性。例如《瑞士》中,把牛描述成“不知漢魏”,刻意歪曲詞語原本的意思,以此來揶揄牛的橫沖直撞,使文章語言趣味十足。
第一,重疊詞句的巧妙運用,產生獨特的節奏感以及韻律美。朱自清的作品中,重疊詞句的運用比比皆是。如《威尼斯》中,“微微”、“茫茫”、“走走”、“來來去去”、“老老實實”、“疏疏落落”等重疊詞,使語言抑揚頓挫、字正腔圓。散文《荷塘月色》中,開門見山的寫道:“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日”本來是時間名詞,但這里是時間的量詞,使用重疊詞后感覺更像濃重的形容詞,凸顯作者對荷塘是異常熟悉的,渲染出“心里頗不寧靜”;“月亮漸漸地升高了”,“漸漸”說明已經很晚了,由于“心里頗不寧靜”,因此就覺得時間過得非常的緩慢。“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迷迷糊糊”同時也是自己的感覺;“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帶上門出去”,“悄悄”看似是形容披衣服的動作,實則也是自己當時的心情,不僅僅是安靜無聲,更是帶有自己“憂心忡忡”的心緒,話中有話,別有深意。
第二,長短句的不斷變化、整散句的交替使用、停頓的規則性、抑揚頓挫的句調,使文章精彩絕倫,生動形象。如《匆匆》寫道:“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吧: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哪里呢?”此篇文章中,多數句子的字數不多,且以排比的句式問而不答,一閃而過。詞句的色調也非常含蓄,輕快的燕子、搖曳生姿的楊柳、艷麗的桃花,形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去與來、枯與青、謝與開,不僅在詞以上形成對比,還有不斷改變的音韻平仄,再有“了”、“呢”等語氣詞點綴于句末,在語言的音樂屬性方面,將藝術語言灌入“既能悅目,又可賞心,兼耳底,心底音樂而有之”的藝術美感。
四、小結
筆者覺得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瑰寶,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亮麗風景。眾所周知,在20世紀中國散文發展史上,“美文”的概念,最開始是周作人提出并且付諸實踐,最后取得成功。同時,冰心、俞平伯、葉紹鈞、鄭振鐸、郁達夫等人,也為“美文”的發展付出了許多心血。朱自清的散文,更是為“美文”在20世紀中國散文發展史上,打好了良好的根基,周作人也為此評價朱自清的作品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朱自清散文的語言風格頗具代表性,朱自清散文形成獨特的藝術品位,離不開其語言風格的獨特性。當然,組成朱自清散文語言特色的因素,遠不止本文所提到的藝術美、音樂美以及口語化。此外,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特色的形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歷程,且其前面、后面的側重點與變化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們認為語言的藝術美、音樂美以及口語化,是朱自清散文的語言風格中最顯著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陳三華.朱自清散文中比喻的運用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5,(8)
[2] 崔美歌.淺談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5 第8 卷(5).
[3] 李月云.論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宿州師專學報,2002,(3).
[4] 王夢茹.淺談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點[J].華章,2011(26).
[5] 朱玉紅.試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點[J].名作欣賞,2011(23).
[6] 朱德熙.漫談朱自清的散文.語文教學用書(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7] 陳志聰.論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和《春》 的藝術特色[J].青年文學家,2011.
[8] 吳崇新.好修辭著色春更美———朱自清散文《春》的修辭藝術賞析[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2.
[9] 王宏.文中有畫畫中有詩———淺析朱自清寫景散文的藝術特色[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0.
[10] 劉海燕.朱自清與徐志摩散文風格比較.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