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倩

【摘 要】企業的經營目標是企業日常的決策的標尺,本文在探討之后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企業的經營目標,并且在比較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評價體系基礎上,介紹了“實體現金流量模型”的應用方法,隨后探討了“實體現金流量模型”的優點及缺點,并對其缺點在進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幾點改進意見。
【關鍵詞】管理會計;實體現金流量模型;評估模型
一、企業經營目標的選擇
企業經營目標的選擇對于企業日常的經營決策、戰略的選擇確定、投融資的決定安排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沒有目標,企業就失去了決策的標準。在實踐中,關于企業營運目標的選擇大致可分為四類:
1、利潤最大化
2、每股收益最大化
3、股東財富最大化
4、企業價值最大化
其中,“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指在對企業合理經營的基礎上,采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在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后,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并使企業的總價值達到最大。它把公司的長期穩健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在企業價值增長中要滿足各方的利益關系。
在這種目標體系下,我們不僅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企業的經營風險,還考慮到了企業的財務政策,較之于前三種的目標體系更加完善。
故在本文中,我們選擇該種方法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目標。
二、現代管理會計的企業價值的評價方法
現代管理會計的產生,克服了財務會計記賬的部分缺陷,其所引入的“貨幣的時間價值”思路,使得現代管理會計考慮到了時間因素對于企業價值的影響,由此所衍生出來的“實體現金流量模型”,為我們解決企業價值計算提供了一條成熟的思路。根據現金流量模型:
由以上公式可知:企業的價值既受實體自由現金流量的影響,還受到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影響。
對于加權平均成本的衡量,根據公式: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債券資本成本:
股權資本成本:
從實體現金流量來源角度看:
實體現金流量=稅后經營利潤-本期凈經營資產投資額
要使實體現金流量最大化,主要的解決途徑就是使稅后經營利潤達到最大。而利潤又取決于成本和銷售量。
傳統財務會計在計算成本時,將企業的成本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產品成本隨實物流轉最終或形成資產,或形成本期銷售成本,期間成本形成當期費用直接轉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財務成本會計計算成本時,并沒有考慮對成本性態進行區分,因而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生產量的提高,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會使產品的成本穩定下降,由此在銷售量、產品單價都一定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會隨著生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引導企業盲目追求規模化生產,而大量的產成品積壓,又會增加企業的倉儲費、看管費,若產品疏于管理,也會造成大量腐敗變質,或是過時被市場拋棄,形成更大的損失。
管理會計將成本根據性態進行區分后很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它將企業的成本按照性態進行分類后,僅將產品的邊際成本計入產品成本,固定成本隨同財務會計中的期間成本一起在當月轉出。這樣在企業進行產品成本計算時,不會因為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產品成本隨著生產量的增多而減少,避免因為規模效應的存在導致企業的生產浪費,同時,使得產品成本的計算得到簡化,節省了很多間接費用的分配手續,降低了人為分配間接費用的隨意性。
由于銷售量受宏觀經濟、消費者心理、同行競爭、企業產品質量等因素共同影響,故我們在此暫不考慮。
綜上所述,便是基于管理會計理論對于企業價值的衡量,該模型使得企業在日常的投資決策中,既可以避免因過度追求穩定而錯失一些風險在可承受范圍之內的投資機會,也可以使得企業避免盲目追求利潤,而忽視了其中的高風險可能,同時兼顧避免使得企業陷入資金鏈斷裂窘境的考慮,在財務管理領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實體現金流量模型的局限性
但是管理會計雖然有如上的優點,它的缺點也是不容小覷:
1.該理論要求:參與企業投資的投資人都是理性的投資人,即當資本市場發布新的信息時所有的投資者都會以理性的方式調整自己對于股價的預期;或者即使存在非理性的投資者,但如果他們的理性偏差相反,并且人數大致相同,非理性行為可以相互抵消;如果資本市場存在專業投資者的套路活動,他們也可以使得資本市場保持有效。
但我們知道,市場上同時存在著“搭便車”的行為,它使得人們在面對投資決策時,往往很難保持獨立理性的判斷,加之名人效應作用,使得在出現非理性行為時,偏差往往傾向于同一方向,再加上企業為了保護自己的商業機密,外部人員能夠獲知的可供參考信息較為匱乏,難以有套利者的存在。因而過去的股價,往往不足以客觀反映企業的價值波動。
2.即使排除了1中所述情形,現實生活中企業的價值依舊是呈現周期性波動:例如,對于折價發行的債券而言,發行后價值逐漸升高,在付息日由于割息導致價值下降,然后又逐漸升高。此種情況在股票的價值變化中也同樣存在。
3.企業的資本結構會隨著隨著政治環境、行業環境等不斷進行調整,并且隨著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進行不斷變化狀態,因而財務杠桿也會不斷改變,這種波動理應在資本成本中得到體現,但是在用現金流量折線模型進行預測時,往往會假設財務杠桿保持恒定,從而使數據出現偏差。
4.收益的不確定性:在計算債券的資本成本時,我們常將債券的票面價值作為未來能夠收回的本金,但我們應該明白,票面價值是承諾收益,是債券購買者所能期待的最大價值,由于違約風險的存在,債權人的期望收益應該低于票面價值。
5.可能因過去存在操縱利潤而使評估失實:由于我國商品市場條件不是很發達,并且企業常常為了各種目的操縱利潤,加之我國的監管還未達到發達水平,造成企業的歷史數據的真實性難以獲得保證,在此基礎之上估算的利潤恐有較大誤差。
四、對于實體現金流量模型的改進建議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對于實體現金流量模型進行改進就變得必不可少,對此,作者有以下建議:
1.對歷史數據進行適當修正:在對未來現金流量進行預測時,應該參考以前年度市場對于企業的評價,再結合企業所處的成長發展周期,對歷史數據進行適當修正。同時注意和企業的大股東及重要股東保持密切聯系,防止因其個人原因拋售證券對企業的證券市場價值造成沖擊。
2.在確定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出時,應該充分考慮企業的財務杠桿、經營效率,以及因為外部環境變化對于企業經營風險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現金流量的終值做出修訂,從而計算資本成本。
3.在企業的“實體現金流量模型”中加入對于動態影響因素的描述:使模型能夠動態地反映在企業處于不同的時間階段、不同的外部環境等,或對企業價值評估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變化狀態之下的企業價值。對于該過程的實現或可采用非線性回歸直線法來解決。
4.在“實體現金流量模型“中增加對于企業的財務政策的監控,使得現金流量模型能夠更準確的反映因企業財務政策改變而變化的資本成本。
5.加強第三方對于證券市場的監督,嚴防企業數據造假,虛擬利潤等現象的發生。當然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市場的發展,這種情況將得到改善。
五、結語
本文在分析了“實體現金流量模型”相對于傳統財務會計的優點之上,指出了其在細節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若干改進意見,以使其能夠得到發展完善,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市場。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7.
[2]中溫素彬:《管理會計》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中李延喜,張啟鑾,李寧:《基于動態現金流量的企業價值評估模型研究》,載《科研管理》,2003.3